何為詩意?詩意即于理性之間尋感性,于平凡之間尋驚奇,于閱讀、思考、創作中覓凈土,于大自然中得慰藉。詩意擺脫了功利性的目的,超脫了平庸的生活,常是個人情緒的表達。詩人荷爾德林說“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文人墨客于曲水流觴、作歌作賦中見詩意,我輩青年也應珍視這份詩意。
詩意是抵抗庸碌生活的清醒劑,使人充盈內心,褪去輕浮,超脫茍且,在金錢、名利之外尋找到更多的美好。蘇軾個性豁達,看淡名利,“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在豐盈的精神世界尋找一方逍遙天地。普通外賣員雷海為悟讀美好意象,領略古人情思,因詩意而沉淀內心,竟然成為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可見,我們要將簡單的物質快樂轉變為高級的精神快樂,將只聚焦于一日三餐的實用目光轉向詩意、審美的目光,找到形而上的樂趣。
詩意是調整個人情緒的避難所,使人得到慰藉,愈合創傷,拯救自我。陶淵明迫不得已在官場中游走,違背了己心,煩悶不已,后來,他如愿過上了恬淡、閑適的鄉村生活,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從古至今,無數人在大自然和樸素的生活中以詩意寄托志向,把自己從沖動、怨恨的情緒中解脫出來,使人生旅途少留一些遺憾。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不能過度沉溺于情感宣泄之中。一方面,詩意本是由人們在對現實生活細致觀察后發揮想象,提煉和升華所得。被自我主張的情緒所困,則必定與現實脫離,就會與詩意的本源越發遙遠,心中所懷的詩意也就變了性質。另一方面,過度沉溺于情感,忽略現實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將帶來嚴重的災難。“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中人們過度沉浸在《后庭花》帶來的美妙詩意中,將國家的危急存亡拋諸腦后,是本末倒置、極端化的做法。生活中的瑣事可以用詩意之美沖淡和化解,但根本在一限度。這既是詩意化解問題的上限,也是人們對社會關注的下限。
總的來說,詩意是一種不斷尋找真我的生活態度。在浮躁喧囂的社會中,詩意能幫助人們放慢被時代洪流催趕的腳步,抵制科技帶來的個性壓抑,以此發現真正的美好,獲得前行的動力。
作者簡介:
李冠黎,男,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