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是一個很不尋常的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兩次建立了政權王朝,一統中原。滿族新城戲作為滿族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戲曲劇種,正是基于滿族特有的民風民俗,融合說唱藝術與舞蹈藝術而形成,隨著時代的發展,滿族新城戲也在融合中發展。
創新性。滿族新城戲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八角鼓”為母體的一種滿族說唱藝術,在松原地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幾位八角鼓的傳承人和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吸收了很多滿族舞蹈以及其他滿族音樂,創建并且發展起來這一全國唯一的滿族戲曲劇種。滿族新城戲見證了滿族發展歷史,也見證了滿族歷史“活態化”,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理論價值。在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滿族新城戲在新時期新階段有了新的發展,包括一些主旋律題材的創新劇目、在新媒體平臺上的推廣宣傳、采取新形式開展文旅融合……在挖掘和傳承滿族文化的基礎上,滿族新城戲不斷做著新的探索,但滿族新城戲在文化元素上的體現與其文化藝術魅力的追溯仍需要理論體系的建構與探索,通過追宗溯源到滿族基因上,也就是其滿族文化元素在新城戲中發揮的作用,可以豐富其理論根基。
現實意義。滿族新城戲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和利用好?如何能使更多人更多、更好、更直觀地了解滿族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精神?如何為保護與傳承好這一悠久的民族文化付諸努力,使它能夠發揚光大?我們應該研究與發掘。通過深入剖析《鐵血女真》及更多滿族新城戲中的滿族文化元素與特色,對傳承與發揚這一民族特色劇種,以及大眾了解、啟發地域文化中的非遺項目,提供更多視角和空間。
在以往對滿族新城戲的研究中,學者們展現了不同的視角,從文化價值及特點上,張翼飛的《吉林省滿族新城戲文化價值研究》與李哲的《滿族新城戲的文化藝術特征》,從文化建構的角度進行研究,對東北當代文化精神發展趨勢,滿族新城戲的藝術特征、內在特質、審美市場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并且對這一傳統民族劇種的“靈魂”價值進行了深入剖析。《融匯與創新:滿族新城戲中滿族民俗初探》《滿族新城戲的根與魂》,則對滿族新城戲在新時代發展融合與創新方面進行了探討與研究,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滿族新城戲融入了新的元素與新的形式,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展現出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將傳統劇種進行了創新。《用新媒體藝術點亮滿族新城戲的舞臺——以lt;鐵血女真gt;lt;洪皓gt;為例》則以新媒體聲、光、電的新技術手段,對傳統民族劇種形式上的創新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在新媒體的華麗包裝下,傳統藝術得到了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也增加了舞臺藝術效果。
前輩學者們對滿族新城戲的文化特征、藝術價值等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其滿族獨特文化元素在其中的特有表現形式——“基因”密碼還存在空白,作為幾百年滿族文化積淀下來的精粹,它有其獨特基因帶來的文化藝術魅力。滿族新城戲的表演既沒有失掉傳統,也就是戲劇基調沒變,同時還充分體現了滿族的文化元素。比如,有披在身上“上繡雄鷹,下繡猛虎”的斗篷,體現天、地、火、動植物等滿族圖騰的服飾,將仿生動作也融入其中……這些獨特的表演方式不僅讓劇種特色突出,也令人印象深刻,非常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滿族新城戲“根基”
滿族新城戲源起及演化。滿族新城戲源于滿族“八角鼓戲”,經過二百余年的傳承,新城戲的主體根基日益牢固,劇種得到了蓬勃發展。1795年,“八角鼓”從京城傳入了東北地區,很快盛行于滿族的世居之地“新城府”,并且與當地的民歌和薩滿調相融合,形成了與“京八角鼓”不同的“扶余八角鼓”。“扶余八角鼓”在流傳過程中又融入了戲曲的元素,在清朝末期乃至民國初期演化為了“八角鼓戲”并深受觀眾的喜愛。
八角鼓這個民間說唱曲藝起初是滿族人民在行圍射獵閑暇之余所進行的民間藝術活動,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逐漸發展為一種曲藝形式。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扶余八角鼓”衍生成了有人物扮演的“八角鼓戲”,鼓戲的特征更為鮮明,形成了滿族戲曲樣式的雛形。新中國成立之后,八角鼓戲的音樂工作者徐達音等人按照程殿選老先生的口授,記錄并整理了40個曲目和27個曲牌。
1959年,扶余縣政府對“八角鼓戲”進行保護性挖掘和整理,建立了新城戲的專業劇團——扶余縣新城戲實驗劇團,正式將“八角鼓戲”命名為“新城戲”。經過新城戲傳承人及一代又一代演藝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創新,滿族新城戲這個劇種不斷完善并發展,新城戲的傳承人們創編和移植了二十多臺滿族新城戲劇目。
滿族新城戲地域特色突出。新城戲《鐵血女真》的故事背景發生在遼朝的天祚帝即位后,契丹貴族向生女真各部落進行的賦稅、繳貢等壓迫日益沉重,令百姓不堪重負。天祚帝甚至要完顏阿骨打的妻子“薦枕”,面對民族百姓被欺、奪妻之恨,完顏阿骨打起兵攻遼最終建立金朝。片頭介紹的大金得勝陀頌碑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石碑崴子村屯東高約2米的得勝陀上,這是紀念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反遼獲勝而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此碑是現在存世較為罕見的漢、女真兩種文字的碑刻。這塊古碑,不僅是重要的歷史見證,在學術研究上也較為珍貴。
滿族新城戲藝術特征獨特。筆者聯系到該劇的主演及策劃劉海波飾演男主角完顏阿骨打,劉海波表示,這部劇最明顯的特色是沒有失掉傳統,基調沒變,同時充分體現了滿族的文化元素。比如,在唱詞中提到“上繡雄鷹,下繡猛虎”,還有天、地、火、動植物等滿族圖騰,將仿生動作也融入其中。
八角鼓是漢、滿等民族民間打擊樂器,流行于東北和北京等地。因鼓身為八角形而得名。“明嘉靖、隆慶間有劉雄者在北京就擊八角鼓擅絕一時”。演奏時,左手拿著鼓,鼓面豎立放置,右手用手指彈擊鼓皮,或者用手指搓鼓面震口向銅錢,還可以搖動鼓身,發出節奏聲音。《鐵血女真》劇中,多次用到八角鼓,尤其是在體現人物內心活動激烈、豐富,或者是戰斗場面時,八角鼓的節奏與樂器特點,很好地襯托出場面與心情特征。
滿族新城戲精神
滿族新城戲具有鮮明精神圖騰,艱苦創業奮斗精神。1984年,滿族新城戲被國家文化部正式認定為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東北的黑土地孕育了馬背上的民族——滿族。《鐵血女真》體現了古老的民族基因,從漁獵民族到一統中原,滿族不僅重新構建起民族身份認同,也對民族觀點認同、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凝聚文化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
創新精神。《鐵血女真》是從金王朝歷史走向現實的滿族藝術形象,是將歷史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的創新民族藝術。在新的歷史時期,滿族新城戲把握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融入了新的表現程式與舞臺效果,不斷提升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使滿族藝術文化得到可持續傳承與發展。
學習進取精神。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滿族是非常善于學習的民族,清朝對漢族文化的重視與學習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鐵血女真》是點燃民族文化新活力的燭光,是弘揚滿族藝術文化的里程碑,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語境中,將體現重要的藝術審美價值;在詮釋民族藝術現實的存在感和傳承發展的可行性,獲得民族藝術平等對話的話語權,維系民族話語空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話語權。滿族新城戲,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兼容并蓄的包容團結精神。清朝時期,滿族與各民族進行了高度融合。作為一種民族藝術,新城戲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時間上的傳承性、空間上的傳播性,在體現民族融合、中華民族一體性上有積極作用。
新城戲獲得認可。滿族“八角鼓”說唱曲藝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豐厚的音樂積淀。“八角鼓”歷經了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不僅保持了它原有音樂的根本屬性,還為滿族新城戲唱腔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滿族新城戲對扶余八角鼓藝術的繼承也不僅止于唱腔、曲目和曲牌方面。八角鼓是滿族新城戲產生并立足的藝術基礎,在戲曲程式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滿族新城戲更多地體現了八角鼓藝術的滿族文化精神,戲曲與滿族曲藝形式的結合體現的是一種民族認同觀念,有很深的文化意義。
1992年,國家文化部在山東淄博舉辦“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演出,滿族新城戲《鐵血女真》參演,并被大會授予了優秀劇目、優秀編劇、優秀導演、優秀編曲、優秀表演等13個獎項。同年九月,應國家文化部和中央電視臺邀請,《鐵血女真》進京演出并參加我國戲劇最高獎“文華獎”和我國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的評比,獲文華獎第一名,主創人員同時分獲文華編劇、文華導演、文華音樂設計、文化表演等9個個人單項獎。《鐵血女真》為滿族新城戲的歷史寫下了最輝煌的一筆。
滿族新城戲“與時俱進”
滿族新城戲在松原大地上生根、發芽,在遼闊的東北大地上鋪展、綻放。除了《鐵血女真》《洪皓》等經典劇目,松原市滿族新城戲傳承保護中心的文藝工作者與藝術家也不斷在傳承與保護的基礎上,將新城戲融入新的時代特點、新的表演程式與新的呈現形式,使新城戲努力尋求傳統與現代的平衡,不斷激發出新的活力,在今天的藝術之林仍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為東北歷史文化與精神傳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積極保護傳統文化。《鐵血女真》在劇中記錄了一段歷史,新城戲是民族文化的記錄。在長時間的歷史進程中,滿族新城戲起源于民間,是人們生存智慧、文化傳承的結晶。作為重要的非遺傳承保護項目,我們有責任、有理由將這一“活態化”文化形式傳承發揚,這對于傳播和發揚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弘揚繼承滿族精神。新城戲所展示的民族性、地域性、憂患意識、犧牲精神、生命價值,既是滿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是推動傳承滿族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具有珍貴的當代價值導向功能。
不斷創新發展。劉海波目前是松原市滿族新城戲傳承保護中心的導演,他們在去年創排的新城戲《灑下一米陽光》以松原市寧江區紀檢監察干部郭明亮這一英模為原型,體現了他平凡而偉大的事跡。這部劇也是以滿族新城戲為載體,經過實地走訪了解與深度挖掘,該劇在表演程式上采取傳統劇種風格,既是戲曲又是生活,將程式生活化,將生活裝進程式中,使人物非常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人,載歌載舞,抒情敘述,應用了很多元素。在音樂元素上,保持了新城戲的風格,有八角鼓彈唱曲牌,還帶有民族元素的服裝,同時又將紅色種子播撒下去,這是新城戲的開拓創新。為了將這部劇打磨好,劉海波團隊從劇本到表演,籌備了一年多時間,在去年演出時獲得了較大成功。
滿族新城戲是我們國家獨具特色的優秀文化遺產,必須加以很好的傳承和保護,使其再創輝煌。滿族新城戲也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財富,對于研究東北歷史文化體系,以及民族精神價值、未來發展方向都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們不僅應該努力將新城戲作為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好,也要隨著時代發展,運用新媒介采取新形式將更多、更新元素融入新城戲中,使其藝術之花不敗。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長春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