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中外交流,推動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我國仍需要培養大批有家國情懷、全球視角、專業本領的“三有”復合型外語人才。“外語+X”模式是高校培養復合型外語人才的一種良好模式,從“外語+課程思政”“外語+專業方向”“外語+實踐活動”三個方面,立足浙江外國語學院的實踐探索,分析“外語+X”人才培養模式對外語人才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研究。
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當下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展現中國風采已經成為一個時代課題和使命。2021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外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了“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大批外語人才,外語院校大有可為”。這也進一步表達了國家對高校外語人才培養、外語人才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殷切期盼。充分了解講好中國故事的條件、探索講好中國故事的外語人才培養路徑就顯得尤為重要。
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條件。中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中國故事,不同的中國故事有不同的內涵,如傳統的中國故事主要聚焦中國的傳統文化,現代的中國故事主要聚焦中國的發展進程,世界的中國故事主要聚焦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的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故事需要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能夠挖掘并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故事素材;二是要理解并準確表達中國故事,用外語完成中國故事的二次創作;三是在面對文化沖突時要有文化自覺。
充分了解中國文化、正確認識中國理念。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就必須要積累故事素材,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便是故事素材的重要來源。近年來我國在智能制造、大數據云計算、醫療健康等領域的成果產出也愈來愈多,國家對于文化自信的建設正在朝著深入且細致的方向發展,已經廣為人知的文化知識不斷被強化,更多新鮮前沿的思想理念正在源源不斷地補充進來。
其次講好中國故事需要講述者充分理解故事內涵。外語人才要想講好中國故事,本身就需要對中國故事有認同感,諳熟中國綿延不斷的歷史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理念,揣摩我國歷史故事中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深入理解并且正確認識中國故事中蘊含的中國哲理和中國理念。同時還要不斷拓寬學習中國文化的途徑,利用好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挖掘身邊新的故事素材,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文化、開放、發展可以作為中國故事講述的關鍵詞和核心內容。
擁有良好的語言運用和創作能力。外語人才講好中國故事需要良好的外語運用能力。一直以來我國外語院校都將“具有扎實的外語語言基礎”作為培養外語人才的主要目標,“外譯漢”的能力培養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從中我們學習了外國文化的價值觀和表達方式。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文化自信程度不斷增強,“漢譯外”的能力培養變得更為重要,它將外語從一種理解工具轉變為一種創作表達工具,外語人才需要將中國故事通過外國人所能理解的方式準確表達,既要保留中國故事的本意,也要考慮文化差異,這就對外語的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與此同時,外語人才在學好外語的基礎上,要同樣重視母語的學習和運用。講好中國故事作為一種始于母語、終于外語的跨文化交流,最基本的要求便是在母語層面就需要確切無誤地理解好本意。
擁有文化自覺、批判學習的能力。在我們向世界展示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勢必也會遇到不同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有文化自覺意識,敢于發聲,正確發聲。
文化自覺除了自覺學習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豪感、增強文化底蘊、在對外交流中主動自覺介紹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精神價值的部分,還涉及以下方面的“自覺”,即對于外來文化要避免盲目追捧,“自覺”批判學習,堅持取長補短、和而不同,根據我國發展的實際需要來交流、吸收和整合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并內化為自身進步的動力。同時也要“自覺”在文化沖突中實現文化創新,達到消解分歧、促進理解的目的。
“外語+X”模式對講好中國故事的
助推路徑
“外語+課程思政”——培養講好中國故事的基本素質。對于外國語院校的學生來說,由于所學專業的特殊性,他們更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在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更容易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外國語院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要更重視思政教育。課程思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課程觀,是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達到思想道德培養與專業技術學習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效果。它既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又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途徑。浙江外國語學院推行“四課堂”聯動機制,舉全校之力在課堂教學、校內拓展、校外實踐、海外實踐四個方面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
在“外語+思政”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外語教學融入更多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內容,同時加強中西文化對比,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中外文化、加強文化自覺。學生通過課堂可以提升和精進“外譯漢”的能力,還可以學習中國故事外語表達的方法,培養“漢譯外”的能力,使應試外語教學變為應用外語教學,真正激發學生傳播中國故事的興趣。例如浙外英文學院開設了“英評黨史”專欄,鼓勵學生以自主選擇影片、撰寫影評、推薦投稿等方式參與其中,依托有力、有溫度、有情懷的影視作品,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到黨史學習教育中。近年來,浙外還有意識地將中國文化、浙江文化、杭州文化引入課堂,引導學生用多語種傳播好中國聲音。浙江外國語學院依托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開展“傳統文化節”等大型傳統文化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擁有傳統才藝展示大賽、“尋物承志”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項目等校園文化品牌,以及非遺文化藝術研究所、非遺文化剪紙傳承教學基地、傳統音樂文化非遺實驗室等平臺。
就外國語院校而言,通過“外語+課程思政”路徑,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外語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更鍛煉了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展現中國風采的素質。
“外語+專業方向”——豐富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結構。隨著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和深入,國家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外語+專業方向”的培養路徑以外語技能學習為基礎,同時通過方向性課程使學生確立明晰的專業發展方向。核心外語課程與方向性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互相滲透融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運用多種語言技能,并在各種專業語境下使用語言。該培養模式豐富了外語人才的知識結構,提升了應變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緩解了外語人才難以適應多元化社會發展的壓力。此外,“專業+外語”培養路徑也為有學科專業背景的學生提供了學習語言技能的機會,進而提升其在專業領域的溝通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我國的科研成果和學術思想。
近年來,浙江外國語學院根據政府、企業在推進“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建設中對商貿旅游、文化傳播、教師教育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深入推進“外語+”“+外語”人才培養路徑,依托一系列大力培育跨境電商人才、國際化卓越師范生、涉外法制人才等創新實驗班,滿足浙江省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為“一帶一路”等國際交流活動輸出能講好中國故事的外語人才。黨史學習教育開展后,浙江外國語學院依托外語專業優勢,創新組建了多語種宣講團。
“外語+實踐活動”——提供講好中國故事的鍛煉機會。在“四課堂”聯動機制下,其中第二課堂校內拓展、第三課堂校外實踐和第四課堂海外實踐。校內實踐主要指的是配合第一課堂開展的各類校內學習拓展活動,包括校內實訓、各類外語比賽、文體活動等。校外實踐則是學生接觸社會生活,將在校園內所學知識技能運用于實際產生活動的主要途徑,包括社會實踐活動、專業實習、志愿服務等形式。海外實踐指由學校組織,延伸至海外的人才培養活動,包括出國境外交流、海外游學、海外帶薪實習實踐等。在“外語+實踐”的外語人才培養模式下,這三個課堂都給外語人才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很好的鍛煉機會。
首先,這些實踐活動通常結合社會熱點開展,會有比較明確的活動主題或活動目的,意在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收集信息、歸納整理的能力。例如今年由浙江外國語學院承辦的第十六屆浙江省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中,定題演講的主題為Red Star Over China,三對三辯論環節的辯論主題為Lying flat is a better choice than 996 for young people,這些實踐活動的選題就是從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回顧歷史、辯證看待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加深對中國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為講好中國故事積累經驗。組織浙江省經典誦讀大賽等文化自信教育活動有助于培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主流意識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認知、形成文化認同、培養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浙外學子發揮專業優勢,將唐詩與多語種相結合,植入地方鄉村文化建設中,用外語激活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助力唐詩的傳承與發揚,向世界講好浙江故事、中國故事。
其次,外國語院校的實踐活動大多會結合專業特色展開,后期可以通過現場展示、報告撰寫等形式來展示自己的實踐成果,外語人才運用所學語言技能來準確表達觀點的能力可以從中得到鍛煉和檢驗。通過一次次實踐活動的鍛煉,外語人才能夠熟悉并掌握形式多樣的展示方式,增強對外展示的信心,不斷摸索和完善能夠發揮個人特長、適合外國人理解的外語表達方式,提升中國故事的可讀性。例如浙江外國語學院將國際志愿服務融入學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多位一體的實踐育人平臺,擦亮國際志愿者品牌。師生先后服務G20·杭州峰會、歷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游泳錦標賽、聯合國世界環境日等各類大型賽會,累計志愿服務超過一萬人次。
最后,這些實踐活動也會涉及文化沖突的場景。例如21世紀全國模擬聯合國大會活動就是主動創設沖突場景,圍繞后疫情時代的經濟可持續復蘇、新冠疫情中的歧視,以及控制跨國網絡化犯罪等話題模擬各國代表團的發言。學生經常參加的還有全國外交外事禮儀大賽等。而一些專業實習過程,本身就會涉及對外溝通,無需人為創設便會圍繞文化差異產生思想觀念、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分歧與矛盾。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幫助外語人才適應多元化的世界,培養在沖突中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以說,這些實踐活動很好地涵蓋了講好中國故事的三個過程條件,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外語人才可以通過模擬或者真實的場景,不斷鍛煉自己的信息收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果展示等能力,不斷積累講好中國故事的經驗,進而提升對外展示水平。
外語人才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充分了解中國文化、正確認識中國理念,擁有良好的語言運用和創作能力,擁有文化自覺、批判學習的能力。在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高校外語人才講好中國故事可以通過“外語+X”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實現。
(作者單位:浙江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