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文化的精神內核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由此,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逐步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為馬克思主義所影響、塑造的中國社會的變革,推動了傳統耕讀文化在近現代社會的更迭與轉化。基于耕讀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育人功能及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較強相似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中,耕讀文化曾以工讀教育、勞動教育的形式呈現。為推動“兩個結合”縱深發展,加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雙創”進程,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根基,推進耕讀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能夠為耕讀文化拓展更加廣闊的傳播平臺,并助力高校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
耕讀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主張的" " " " 高度契合
實現“第二個結合”的基礎前提在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主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高度契合。具體到傳統耕讀文化,其中蘊含的知行合一、自強不息、親仁善鄰等價值觀念,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解放全人類”的價值追求相互融通。這不僅意味著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歷程中,我們能夠從包含耕讀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也說明了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有的強大生命力與巨大發展潛能。
耕讀文化是燦爛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其依托于中華大地各處獨特的地理環境,在農耕社會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孕育而生。在農耕社會里,皇權與族權相交織而構成的權力系統經由科舉制度,完成了家與國在政治權力結構中的聯結,“耕讀”亦成為個體、家庭、鄉土社會、王權國家生存延續的共同模式。但在傳統社會的治理模式下,皇權的政治輻射范圍有限,加之中國地域遼闊,鄉土社會的治理運行大多具有相對獨立性,因而各地耕讀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匯其他文化,從而逐漸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耕讀傳統。如東南沿海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響,因而呈現出與內地耕讀文化截然不同的開放性。耕讀文化所體現出來的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共融互通的緣由所在。
同時,中國傳統耕讀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生產勞動實踐的成果與智慧結晶,其本身即具有人民性。傳統耕讀文化中“耕讀傳家”既包括耕讀者個體對自身全面發展的孜孜追求,也涵括了為家庭、宗族乃至國家、天下人民,開創幸福生活的終極理想。這一心系人民、胸懷天下的理想抱負,在新時代則演繹為中華兒女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耕讀文化的內涵不僅隨中國式現代化推進而不斷豐富,耕讀文化的精神力量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不斷發揮著其積極效用。
耕讀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育人功能" " " " " 及教育理念的相似性
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立場的重要體現,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奮斗目標。具體到高校思政教育領域,其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鑄魂育人,培養和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而回望耕讀文化的漫長發展歷程,自耕讀文化形成以來,其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在培養知識精英、社會進步力量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耕讀文化對于各個時代“耕讀者”個體的個人能力、人格品性、社會關系等均發揮了相近似的價值導向作用,對于形塑耕讀群體的精神世界、指引其人生規劃均有著重要的影響。
馬克思將人的本質闡釋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在家族主義的影響下,中國傳統耕讀文化同樣反對將人視作孤立的個體。退以耕作養家,進以讀書入仕,世人的“耕讀”既可連接個體、家庭與宗族,亦可作為國家政權在鄉土社會的延伸,“耕讀傳家”是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生理想的重要路徑,這一生產生活方式同時也反映了人在追求全面發展過程中不同層次的需求。
此外,馬克思曾指出,智育與體育相結合的生產勞動方式,是促進社會生產力解放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這一對于勞動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的精辟看法,與耕讀文化中“耕讀傳家”的價值取向不謀而合。“耕讀”既是勞動、智育和體育的結合,同時也是推動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以“耕讀”的方式促進個體全面發展、家族長盛不衰、國家繁榮穩定,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理論邏輯吻合。耕讀文化是中華民族勞動的產物,其富含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內容,對于耕讀文化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與價值觀,促進敬業精神的形成。在思政教育中融入耕讀文化的相關內容,也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人民正是通過頑強的斗爭與艱難的革命奮斗打破了一個舊世界,同時通過辛勤的勞動創造,建設了一個富強民主的新中國,以此激勵學生樹立投身民族復興偉業的遠大理想。
“兩個結合”與“雙創”的必然導向
在中華文明的基礎上建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充分把握中國的具體實際,立足國情時勢,才能發揮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同時,唯有創造性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其精神偉力,才能更好地推動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征程中的新發展。傳統耕讀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塑造作用不可小覷,以耕讀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筑形成了中華文明、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其本身即為中國具體實際與中國特色的重要組成,由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耕讀文化是促進“兩個結合”的應有之義。
另一方面,耕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一支,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寶貴文化資源,耕讀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與發展,是賦予中華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客觀要求。耕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既能用近代以來中華兒女豐富生動的“耕讀”故事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作注腳,同時也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與目光剖析中華傳統文化,借用其立場、觀點與方法,詮釋并助力傳統耕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大學生群體在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以更加科學、客觀的態度,加深對以耕讀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提升其傳承傳統文化、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傳統耕讀文化在近代的歷史流變與" " " "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傳統耕讀文化來源于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幾千年的具體實際,耕讀文化的發展演變也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重要篇章。近代以來,自然經濟受到猛烈沖擊并逐漸解體,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帶來職業多元化選擇吸引著農民走出鄉村,“耕讀”傳統中“耕”的內涵不復以往。傳統耕讀文化之經濟基礎崩塌、文化土壤變質,經由科舉連接廟堂之紐帶斷裂,鄉土文化的生長機制及鄉村人才培育機制被破壞殆盡,傳統耕讀文化一度衰落。然而,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真理之光的照耀使得中華文明煥發生機,傳統耕讀文化在近代的歷史流變也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產生了密切的聯系。
近代以來,耕讀文化中“耕”的形態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而發生了改變,“耕讀”也隨近代中國工業化的起步而發展出了新的時代特點。以“五四”時期圍繞著“教育興國”“實業救國”而開展的留法勤工儉學為例,其既是中華傳統優秀耕讀文化中家國情懷在近代的變體,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俄國的實踐所塑造的“勞工神圣”等理念的延伸。在傳統文化的熏陶與馬克思主義的號召等雙重影響下,1919至1921年間,有近2000名留學生到法國勤工儉學,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群體在參與“知行合一”的工讀教育實踐歷程中,打破了“勞心者”與“勞力者”之間長期存在的無形壁壘,促進了“耕讀”向“工讀”轉變,探索了工業化社會中耕讀文化的新形態。也是經由實踐檢驗、磨煉,一大批中國共產黨人在此過程中迅速成長了起來。
由此,“耕讀”文化隨社會變遷而逐漸發展出了新的形態,“耕讀”傳統中“耕”的意涵大大擴充,可泛指個人的一切謀生手段,“讀”的部分則引申為個人謀生手段與生存發展所需的一切學習行為。“耕讀”的傳統生活方式在近現代社會則表達為通過自身的學習成長,不斷提高改造世界的技能并努力實踐,在推動自身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能對于個體生存及家庭的存續提供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如此“耕讀”狀態下的個體生命及其家庭,本身就是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穩定因素與有利因子。以積極“耕讀”的狀態融入國家、社會的個體,其肩負的責任感、使命感,也是其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精神動力。耕讀文化中“以耕養讀”的傳統,也逐漸向“以讀促耕”轉變,更多地傾向于將個體的成長與發展融入社會主義事業,向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社會服務”發展。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歷程中耕讀文化的" " " "存續與復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傳統耕讀文化雖一度陷入沉寂,但生產與勞動結合的耕讀教育,隨著鄉村教育的恢復與發展而逐漸與黨和國家開展的教育改革融合,成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為提高勞動生產力,滿足對勞動力的再教育需求,各地農村大規模開辦了“耕讀結合”的學校教育,生產者將學習與勞動結合,一邊從事勞作,一邊學習文化及相關勞動知識。盡管這一時期開辦的“耕讀學校”培養的耕讀者與昔日大有不同,其影響和規模也較為有限,但仍可以從中看出耕讀教育與培養新的耕讀者于國家、社會、人民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隨著改革的深化發展,在教育改革與開展勞動教育的接連推動下,鄉土文化作為重要教育資源逐漸融入鄉村教育,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也開始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傳統耕讀文化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因農耕文明重獲重視而備受矚目。耕讀文化原本就是各文化元素相互作用于具體地域的地方耕讀文化合集,各地受耕讀文化深刻影響的家庭所構成的傳統村落是活體的地域文化博物館,是我國地域文化及其精神內核賡續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思政教學的寶貴學習資源。
新時代以來,教育與社會生產勞動相結合已經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大勢所向,步入新征程,欲進一步發揮耕讀文化的精神力量,就必須看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歷程中傳統耕讀文化的新生與蛻變,立足新時代以來的“耕讀”實踐,挖掘其新的時代內涵,助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為此,我們必須積極推動耕讀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為實現耕讀文化“雙創”提供新的價值指引,在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厘清耕讀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主張的契合點,充分激發大學生文化創造創新活力,探索高校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作者簡介:
黃素玉,女,1998年8月生,湖南省耒陽市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傳統文化。本文系廣東省高校思政課區域協同創新中心2023年度思政課教研項目“‘雙融雙創’視域下耕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立項號:QN202311)、廣東省高校思政課區域協同創新中心2023年度思政課教研項目“‘共建人文灣區’視角下肇慶地方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立項號:QN202305)、2023年度廣東理工學院校級科技項目暨“創新強校工程”科研項目“農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立項號:2023YBSK057)成果。作者單位:廣東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