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高溫、干旱災害風險呈增加趨勢,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活構成了嚴重威脅。基于此,以2023年甘肅省白銀市抗旱工作為例,闡述了白銀市旱情過程及特點,列舉了白銀市主要抗旱措施,分析了白銀市抗旱減災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其他地區干旱防御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干旱防御;工作實踐;問題對策;甘肅白銀
中圖分類號:P426.61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10–0-03
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高溫、干旱災害風險逐年加大,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阻礙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1]。2023年6—9月甘肅省白銀市平均降水量為95.2 mm,較歷年同期減少了50%,其中,白銀市景泰縣、靖遠縣減少了70%,白銀區減少了60%,會寧縣略微減少,總結了此次抗旱工作的啟示,探討了全市各縣區不同程度發生旱情。在甘肅省委、省政府和白銀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水務部門科學謀劃,科學調度,有序應對,各部門多措并舉,合力抗旱,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干旱影響和損失,有力保障了全市糧食安全[2]。
1 白銀市旱情過程及特點
1.1 旱情過程
2023年6—9月,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白銀市平均氣溫22 ℃,較歷年同期增加了2 ℃;平均降水量僅為95.2 mm,較歷年同期減少了50%。其中,6月全市平均降水量11.2 mm,較歷年同期減少了70%,景泰縣、會寧縣的降水量分別為近18年(2006年以來)、25年(1999年以來)同期最少,白銀區、靖遠縣的降水量為近5年(2019年以來)同期最少,部分縣區旱象露頭。
7月,全市平均降水量33.7 mm,較歷年同期減少了30%。其中,白銀區7月降水量近13年同期最少,景泰縣為近13年同期次少。
8月,全市平均降水量僅為17.6 mm,較歷年同期減少了70%,白銀區、靖遠縣降水量破近67年同期最少紀錄,景泰縣為200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旱情發展快速。
據統計,2023年因旱災造成白銀市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平川區等4個縣區29個鄉鎮179個村
22 432戶86 972人受災,全市雨養農業區及部分半雨養補水灌溉農業區作物受旱面積約150.47 km2,成災面積約94.73 km2,絕收面積約7.73 km2,造成農業經濟損失10 990.4萬元。此次旱災未發生人畜飲水困難現象,僅影響了部分縣區邊遠山區的少數分散用水戶暫時性飲水困難人口203戶854人、牲畜3 626頭,相關部門通過拉水、送水等方式第一時間予以解決了用水困難問題。
1.2 旱情特點
第一,持續高溫少雨期長,氣象干旱比較嚴重。2023年6—9月,全市降水量較歷年同期減少50%。8月降水量最少,為5.3 mm(靖遠縣),較歷年同期減少了90%,破近67年同期最少紀錄。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分別為景泰縣18 d、白銀區14 d、靖遠縣12 d。≥
32 ℃高溫天數,靖遠縣45 d、景泰縣43 d。
第二,降水時空分布不均,降水難以有效利用。白銀市年平均降水量在250 mm左右,年內主要集中在9、10月。從時間看,6—8月降水多以局地強降水出現,因降水歷時短強度大,極易匯集形成洪水流失,大部分降水未能滲入土壤蓄存,難以有效利用;9—10月,作物需水量減少,利用率低。從空間看,降水量較多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會寧南部地區,其他縣區降水偏少。
第三,需水灌水高峰疊加,旱情發展速度較快。6—8月,正值夏秋季作物生長的關鍵期,也是作物生長水分需求旺盛期,雨養農業區玉米因旱停止生長發育灌區正值秋糧作物灌溉高峰期,因旱灌水定額和輪次增加,用水量增大,難以足額保障擴灌區作物補充灌溉需求,作物因需水量補充不足,旱情發展速度快[3]。
2 主要抗旱措施
白銀市各級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做好抗旱工作的決策部署和主要領導的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抗大旱、抗連旱、抗久旱”的思想,把抗旱減災作為服務“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全面落實落細各項抗旱減災措施,用心、用力實現了大旱之年供水無虞,有力保障了全市年度糧食產量指標的超額完成。
(1)加強安排部署,明確抗旱工作任務。全市水務部門在旱情發生初期,針對個別灌區用水矛盾突出問題,開展現場調研、指導調度,實行精準范圍、精準對象、精準施策;及時召開全市水務系統抗旱減災工作會議,安排部署水利抗旱工作,全面落實各項抗旱措施,全力保障人畜飲水和農業灌溉用水需求。
(2)強化工程調度,準確掌握旱情動態。水務部門聯合其他相關部門每天實行“4+1”抗旱工作機制(“一會商”“一調度”“一清單”“一簡報”加“常態化督導”),滾動跟蹤各縣區雨水情、墑情、旱情變化,及時掌握和通報農作物旱情、工程供水及人畜飲水困難情況,為上級部門和領導指揮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3)科學調度水量,延伸工程供水范圍。各供水單位通過挖掘工程供水潛力,優化工程供配水方案,最大限度增強抗旱供水能力,采取定額控制、縮短檢修期延長取供水時間等方式,在保障工程設計供水范圍內供水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取水、多供水,千方百計擴大工程供水輻射范。
(4)堅持民生至上,保障人飲供水安全。水務部門綜合運用“調水、打水、送水、降水、凈水”等各種措施,科學制訂供水計劃,優先保障人畜飲水。對供需矛盾突出的村社,采取分區錯峰定時供水;對少數以水窖水為水源,出現個別飲水困難的分散用水戶,及時采取送水上門或就近從集中供水點拉水,解決群眾飲水困難。
(5)爭取水量指標,保障抗旱應急供水。水務部門積極向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和省水利廳反映旱情,爭取到抗旱應急水指標1.042億m3,充分發揮已建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作用,利用農業灌溉低峰期及時補充蓄水,增加抗旱供水量,保障用水需求。
(6)加強科技抗旱,降低作物減產損失。市縣農業農村部門根據不同農作物受旱情況,采取不同的抗旱技術措施,通過采取點澆補灌、追肥、“一噴多促”等各項農業抗旱技術措施,增強作物抗旱能力。全市共完成應急抗旱52.27 km2,追肥103.4 km2,飛防面積500.07 km2,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作物減產損失。
(7)加大資金投入,提升抗旱應急能力。為全力做好抗旱供水保障,市縣兩級水務部門在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抗旱資金730萬元支持的基礎上,自籌資金近
5 000萬元,開展渠道清淤1 025 km,維修建筑物1 001座,維修檢修泵站171座,檢修機電設備1 032臺套,更新改造人飲工程各類供水管道132.2 km,更新改造入戶設施1.12萬戶,全面提升了抗旱供水保障能力。
(8)細化抗旱方案,有力有序全面抗旱。按照省水利廳關于抗旱工作的總體安排部署,從最不利情況出發,水務部門組織各受旱縣區開展了水利抗旱應急預案編制。科學分析水量供需平衡,有針對性地細化各項水利抗旱工作措施[4]。規范抗旱應急處置工作流程,提高預案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全面提升水利抗旱應急處置能力。
3 工作啟示
其一,加強組織領導是根本保證。在抗旱的關鍵時期,各級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周密部署,調度各級相關行業部門凝聚合力,全面開展抗旱減災工作。通過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確保了廣大干部的思想到位、組織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保證了抗旱工作的有序、有力、有效開展,全市抗旱效益顯著。
其二,完善工程體系是基礎保障。近年來,隨著引大入景工程、引洮一期會寧北部供水工程、引洮二期配套會寧縣城鄉供水工程、會寧縣李家塬供水工程、景泰縣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甘肅中部生態移民扶貧開發供水工程等一批水利供水工程的實施,有力地增強了全市抗旱供水保障能力,保障了年度糧食產量指標的超額完成。
其三,“四預”措施到位是關鍵舉措。市縣兩級各職能部門強化雨情、水情、旱情的監測預報預警,提前研判滾動發布干旱預報預警,為及時有效地采取相應抗旱應對措施贏得了主動權。特別是進入灌溉高峰期,水務部門科學分析,動態調整調度方案和完善抗旱預案,并落實各項措施,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了最大的抗旱效益。
其四,密切協作配合是可靠保障。面對白銀市2023年嚴峻的旱情,各行業部門周密部署、密切配合,形成強大工作合力,為最大限度減少干旱損失提供了可靠保障。水務部門加大工程引調的協調力度,優化供配水方案,全力保障人民群眾供水安全;農業部門開展點灌、追肥、“一噴多促”等農技抗旱;金融部門及時評估開展農業保險理賠;氣象部門搶抓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4 抗旱減災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監測預警能力存在短板,難以達到精準分析預警的工作要求。現有土壤墑情監測站點數量不足,布局也不盡合理且時效性低。氣象部門的氣象干旱判定標準與農業干旱的判定標準契合度不高,現有專業評估技術手段單一,缺乏有效的面向農業、生態、城市等不同對象的干旱預測預報體系和方法,給及時發布綜合面上干旱預警帶來一定困擾[5]。
(2)用水戶水商品意識淡薄,難以全面達到節水抗旱的工作舉措。因農業灌溉用水相對充足,加之水價較低,農民的水商品意識不強,形成了大水漫灌為主的粗放式用水方式,農業用水效率較低。在干旱年份下,利用人飲供水澆灌菜園子,灌區農田灌溉狠水深灌的現象愈加嚴重,導致部分人飲工程取水末端水量不足、部分灌區出現灌水周期延長,用水量較正常年份增加較多。
(3)抗旱應急資金投入不足,難以保障工程高效運行的應急需求。白銀市大部分水利工程修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運行多年,老化失修嚴重。近年來雖對一些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的主要設施進行了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但仍有部分工程老化失修,尤其是部分“五小”水利工程更加嚴重。因工程管理單位維護資金有限,市縣兩級財政補貼抗旱應急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工程帶病運行,工程抗旱供水能力受限。
(4)抗旱應急調蓄能力不足,難以提升水資源的空間調度能力。近年來,隨著灌區產業結構調整,用水時段越來越集中,但受市縣資金、建設用地報批等因素限制,灌區調蓄設施建設進展緩慢,調蓄能力不足,難以保障用水高峰期用水需求。加之部分灌區受工程取輸水能力限制,水資源空間調度能力受限,灌區末端難以有效保障正常年份下擴灌補灌的供水范圍。
(5)作物種植結構比例失調,難以保障有限水資源的合理調配。2023年白銀市玉米種植面積達1 226.67 km2,夏秋比例為23∶77,秋灌用水量逐年增加,受干旱影響,作物需水量增加,灌溉輪次也較正常年份增多,加之水土資源分布與所需灌溉面積分布不適配的水情,以及工程先天性的引調提水配水能力的限制,灌區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灌區擴灌延伸新發展的補充灌溉農田用水更加難以保障,進一步加快了旱情發展速度[6]。
(6)防災減災意識比較薄弱,難以抓住關鍵時期的防范應對。大部分用水戶對防災減災的意識還不強。在旱情發生初期,對防旱抗旱的形勢評估不足,不提前蓄存一定量的抗旱應急用水;旱情發展中期,與工程灌溉供水高峰期重疊,無多余水量給蓄水設施補水,導致旱情發展嚴重時用水量嚴重短缺,發生用水困難現象。
5 抗旱對策
(1)提升旱情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加快推進旱情監測預警綜合平臺建設,完善土壤墑情監測網絡體系,強化與相關部門旱情監測信息共享,實現綜合監測研判評估,定期發布監測預警成果,提前做好防范應對準備,為啟動抗旱應急響應做好技術支撐。
(2)增強用水戶水商品意識。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增強群眾水商品意識。積極探索根據不同農業產業確定水價,分類核定作物灌溉用水定額。分級分類制定差別化水價,推進農業灌溉定額內優惠水價、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促進農業用水壓減。
(3)加大抗旱資金投入。各涉農部門通過申請農業和水利中央財政補助抗旱救災資金、抗旱項目財政專項資金、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資金、工程管理單位自籌資金等多渠道多方式籌措資金,全面加大抗旱資金的投入,最大限度減少旱災損失。
(4)提升抗旱設施供水保障能力。針對“十年九旱”的省情、市情,加快水工程項目謀劃實施,以國家水網建設實施為契機,加快推進一批重點引調水工程和已建工程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建好“盛水的盆”,補滿“盆里的水”,全面提升各類水工程抗旱供水保障能力。
(5)優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將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等與發展節水農業結合,抓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調減高耗水產業規模,合理搭配糧食和經濟作物,建立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的農業種植結構。
(6)加強抗旱防災減災常識宣傳教育。堅持“預防為主、防抗結合”原則,引導群眾增強防災意識。充分利用微信工作群及時發布重要氣象信息和防災減災應知常識,做到早預警、早行動;充分利用群眾會、入戶走訪等方式加大對抗旱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動員群眾積極開展生產自救。
6 結束語
農業抗旱是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通過提升旱情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增強用水戶水商品意識、加大抗旱資金投入等方式,可以有效增強農業的抗旱能力,保障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農民收入。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有望構建一個更加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 任國玉,初子瑩,周雅清,等.中國氣溫變化研究最新進展[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5(4):701-716.
[2] 楊光,黃慧,蘇志誠,等.長江流域嚴重夏秋連旱防御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利,2023(11):8-11.
[3] 張路新,孫婧智.遼寧省2015年抗旱工作實踐與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15,25(5):50-52.
[4] 胥加仕.2021年珠江流域抗旱保供水工作實踐與啟示[J].中國水利,2022(1):8-11.
[5] 屈艷萍,呂娟,蘇志誠,等.2022年長江流域夏秋旱特點分析與思考[J].中國防汛抗旱,2023,33(3):30-33,66.
[6] 倪深海,王亨力,劉靜楠,等.中國農業干旱災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22,38(10):106-111.
收稿日期:2024-08-15
作者簡介:劉世華(1972—),男,甘肅白銀人,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水旱災害監測預警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