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陶模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藝術形式已經存在了上千年。陶模也稱“泥膜”,是由泥土造型燒制而成。陶模有著悠久的歷史演變,從“磨喝樂”逐步演變成民間器物。文章以民間風俗陶模藝術文化為研究對象,梳理其起源、演化、興衰和傳播的脈絡,揭示中華陶模所蘊含的科學和藝術價值,并揭示其在傳統文化中民間審美與教化的位置。陶模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民俗文化。應當傳承和發揚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通過深入研究和實踐創新,讓陶模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鍵詞:泥塑;陶模;傳承創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華陶模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研究”(2024-ZDJH-670)研究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截至目前,中國已有43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各級政府及社會人士,對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加大了保護力度,挖掘其中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疤漳!敝谱骷妓?,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反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逐步走上一條綜合性、整體性的保護道路[1]。建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河南省也建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各地市、區縣也相應建立了不同級別的發展和保護名錄。這一系列的工作表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發展成為我國文化領域的一項活動。
一、中華陶模文化的歷史與內涵
(一)陶模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1.起源于“磨喝樂”崇拜
陶模風俗文化的形成與佛教“磨喝樂”的偶像崇拜有極大的關聯。佛教為了傳播,和中國古代傳統習俗進行結合,迎合大眾群體的文化習慣和樸素的信仰思想。佛教作為舶來品,其發展必然會受到中國傳統節日與文化習俗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非常豐富,農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也叫乞巧節。傳說此日“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乞巧有向“織女”乞求巧智的意思。“七夕”節源于神話傳說故事,其“乞巧”風俗也延續千余年而不衰。佛教“磨喝樂”的信仰文化與“乞巧”風俗的結合,給七夕節添加了生殖崇拜的文化色彩?!稏|京夢華錄》中描述:“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擔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2]中國古代民眾的宗教觀往往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對佛教“磨喝樂”的崇拜也是基于對“乞巧”“宜男”的愿望。在唐、宋時期已經成為社會中非常流行的風俗,因此“磨喝樂”的形象也成為陶模制作中的重要內容來源。受世俗文化的影響,供奉玩賞磨喝樂已成為宋代“七夕”時“乞巧”的一種節令性的風俗[3]。
2.由“磨喝樂”崇拜到陶模民間風俗
“七夕節”所玩賞、供奉的磨喝樂即是梵文中“磨睺羅”“羅睺羅”的音譯。相傳“磨睺羅”是佛祖“釋迦摩尼”之子,因在母腹七年得名“磨睺羅”或“羅睺羅”,是“覆障”①的意思。“羅睺羅”聰明伶俐,十五歲皈依佛教,其形象后來常被民間用來制作泥偶,滿足民眾的精神寄托與信仰崇拜,逐步演化成“七夕節”用來“宜男”的偶像。學者王今棟在《“磨喝樂”考》中有這樣的解釋:古代民眾對牛郎和織女七月初七在鵲橋一年一度的相會感到余味無窮和遺憾,進而聯想到悉達太子得道成為釋迦摩尼佛后,留下他的兒子作為佛身久住人間的說法,因此將人間團聚、歡樂幸福的情感寄托于“磨喝樂”的形象上,填補了牛郎和織女七月初七鵲橋相會又匆匆離別的遺憾情感。由此,“磨喝樂”的形象演化成各式童子造型。無論文獻的記載還是傳世和出土的磨喝樂造型,大多數是童子手持蓮蓬、蓮花或蓮葉的造型(如圖1)。蓮花代表了吉祥、祥和的意思,童子化身表達了民眾對于乞巧和宜男的愿望。《東京夢華錄》記載:“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兒童輩特地新妝,競夸鮮麗。”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睺羅之狀?!彼未鷷r,七夕節將磨喝樂作為一種吉祥物已經成為一種風尚,《東京夢華錄》里有這樣的記載“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
(二)陶模的文化內涵與社會功能
自唐代佛教東漸以來,陶模兒由佛教“磨喝樂”崇拜,逐步傳播并演化為獨具特色的益智玩具。陶模兒,在河南地區部分方言中喚作“táo mènr”,曾作為中國古代一種傳統的玩具和教具,起源于唐代,興盛于宋代。采用黃河中下游膠質黏土與大運河泥沙為原料,經過和泥、雕刻、合模、燒制等工藝程序制作而成的陶制手工藝品,造型小巧,質地樸實;題材形式多種多樣,鐫刻花鳥魚蟲,百態人物。作為古代民俗文化載體之一,是民俗信仰、風俗人情的見證,同時用來啟迪兒童看物識事、認知社會,具有德范教化的作用,堪稱古代文化傳播的兒童“百科全書”。
1.陶模與陶模兒(táo mènr),從生產工具到兒童玩具
“磨喝樂”朝著世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陶模造型從“磨喝樂”偶像信仰逐步演化成具有游戲性、娛樂性的兒童玩具。用于生產“磨喝樂”的工具——“模范”,經過形態與功能上的改進,成為審美性、教化性、娛樂性很強,且傳播面廣的民俗玩具[4]。“?!迸c“范”皆來自中國傳統青銅器制作形式(如圖2)。制作器物的母型被稱為“模”,“范”則是模外面的模具,用于澆鑄青銅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鑄造生產工具大都用陶范,漢王充《論衡·物勢》:“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為形,故作之也。”隨著社會經濟繁榮和工藝技術的進步,陶制模范的使用也逐步展現出生活化、藝術化的特點,直至唐宋時期社會經濟達到頂峰,市井文化日益興盛,教育和娛樂兼有的陶模兒最終得到大眾的認可并廣為傳播,承擔起啟蒙教化的作用。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唐宋時期,每年的七夕節,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一種陶制童子“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隨著民間的傳播與功能的拓展,兩宋時期的陶模兒,已經由單一的節日禮品演變為應用廣泛的兒童玩具。
2.從陶模玩具到兒童教育的教具
受儒家傳統思想熏陶,中國古代對兒童的文化教育便十分重視,這一系統教化的過程被稱為古代蒙學。其中最基礎的內容就是識文斷字、德育思想和認知自然,在兩宋時期達到了頂峰。受到宋代重文輕武思想影響,文教的地位被格外提高。新型教具的出現,突破傳統書籍的限制,為文教活動在民間的普及提供了工具,陶模兒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宋代陶模藝術作為一種載體,成為文化交流傳播的工具,有著鮮明的民族性與教化性[5]。陶模兒特殊的藝術形式生動承載了廣泛的文字與圖像題材,其包羅萬象的創作內容涵蓋了傳統故事、神話傳說、人物形象、自然景觀、生活常識、民間藝術等諸多方面,對兒童的德育教化、自然認知、素質培養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啟蒙作用。陶模兒取材容易、工藝簡單,擁有快速傳播復制的特點,降低了教育門檻,文化教育活動從傳統的貴族階級下沉到寒門百姓家中,為文化的普及提供了物質基礎。
二、當代陶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
(一)傳承人與傳承方式
當代陶模非物質遺產文化的傳承人,是這項文化遺產能夠得以延續的核心力量。他們多數身懷絕技,對陶模的制作工藝有著深刻的理解和精湛的技藝。這些傳承人通常來自陶模制作的世家,或是經過長期的學徒生涯,深得師傅真傳。他們的傳承方式,既有傳統的家族傳承、師徒傳承,也開始逐漸嘗試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1.家族傳承:在許多陶模制作的家庭中,技藝往往是從一代傳到下一代。家族成員從小就接觸陶模制作,通過觀察和實踐,逐漸掌握家族獨特的制作技藝和秘方。這種傳承方式確保了技藝的純正性和家族特色。
2.師徒傳承:這是一種更為廣泛的傳承方式。資深的陶模藝人會挑選有潛力的學徒,通過長時間的教導和實踐,將技藝傳授給他們。師徒傳承不僅注重技藝的教授,還強調對陶模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現代化教學手段: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傳承人開始利用視頻教程、在線課程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來傳授陶模制作技藝。這種方式能夠突破地域限制,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陶模制作。
(二)傳承中的困境與挑戰
1.人才斷層: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老去,新一代的傳承人數量并不足以接替他們的位置。許多年輕人對陶模制作缺乏興趣,或者因為生活壓力而選擇其他更有經濟回報的職業。這導致陶模技藝的人才斷層,嚴重威脅到這項文化遺產的延續。
2.市場萎縮: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陶模制品的市場需求逐漸減少。傳統的陶模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降低,更多地被視為藝術品或收藏品。市場需求的減少直接影響到傳承人的經濟來源和陶模技藝的傳承動力。
3.缺乏創新:傳統的陶模技藝需要與時俱進,只有融入現代審美和實用元素,才能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的關注。然而,目前陶模行業在創新方面仍顯不足,產品設計和制作方式相對陳舊,難以激發市場的新需求。
4.保護政策不足:雖然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文化遺產保護政策,但在陶模非物質遺產文化的具體保護上仍顯不足。政策的執行力度和覆蓋范圍需要進一步加強,以確保陶模技藝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
(三)陶模文化在當代社會的認知度
1.公眾了解程度有限:盡管陶模技藝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藝術價值,但大多數人對它的了解僅限于表面。很多人甚至從未聽說過陶模這一非物質遺產文化,更別提對其制作工藝和歷史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2.媒體宣傳不足: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媒體的宣傳對于提高公眾對陶模文化的認知度至關重要。然而,目前關于陶模技藝的媒體報道和宣傳相對較少,這限制了陶模文化在公眾中的傳播和影響力。
3.教育普及不夠:學校是普及陶模文化的重要場所。然而,目前大多數學校對于陶模技藝的教育普及并不夠重視。很少有學校開設相關的課程或活動來介紹和推廣陶模文化,這使得年輕一代對陶模技藝的了解和興趣逐漸減弱。
三、陶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策略
(一)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
1.陶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與玩法——“三法九藝”
陶模選用黃河流域特有的紅膠泥為原材料,先用可塑性強的材料,如木、玉、牙、石等,雕刻出所需的母型模范,再用和好的泥覆蓋母模范壓印成型[6]。通過煉泥、塑形、雕刻、燒制、合模等方法將各時代典型的動植物、建筑、傳統故事、傳奇人物等內容以圖形的形式呈現在陶制模具上,通過孩童的交換、市集的交易等方式達到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經過反復試驗研究,總結傳統的陶模制作工藝,走訪非遺傳承人,形成一套系統的陶模制作流程,暨“三法九藝”。“三法”為制泥法、塑模法和傳戲法,從“三法”中提煉九個制作工藝流程,分為采、醒、煉、雕、燒、翻、合、換、焙九個步驟,合稱為陶模兒的“三法九藝”。
(1)“采”
采集黃河河床的優質膠泥和大運河的河底沉積泥沙,以最佳配合比初步融合。
(2)“醒”
將配比完成的陶泥曬干去除小石子、小樹枝等雜質,加水攪拌過濾,靜置一段時間使其充分吸收水分。
(3)“煉”
用手工的形式,以摔、錘、揉、和等手法鍛煉陶泥,使陶泥達到最佳塑形狀態。
(4)“雕”
先進行陶模造型及題材構思設計,再通過3~4次反復的手工雕刻,精修完成陶模的原型陽模塑形。
(5)“燒”
將精雕完成的原型陽模放入窯中燒制,窯中溫度控制在900~1100攝氏度,連續燒制24小時后,自然冷卻成型。
(6)“翻”
將鍛煉好的陶泥調整至適當大小,平整緊實地貼合在燒制好的原型陽模上,翻制碗狀陰模,并將翻印的陰模放入窯中,燒制成型。
(7)“合”
取適量陶泥填充至陰模中,手工壓實完成合模,批量脫出完整成品陽模后,再進行品相的揀選。
(8)“換”
將自己批量制作的重復陶模兒與伙伴進行交換,或以猜模、關撲等形式進行游戲。
(9)“焙”
將換得的陶模兒泥坯高溫焙干,如放置在爐火、烤箱等設備中,或直接進行日曬自然風干。
陶模兒的玩法多種多樣,其核心圍繞著“制”與“換”兩種模式。其中“制”強調的是兒童的動手制作能力,通過“撒尿和泥”的動手過程,培養孩童間的協作能力;“換”則著重強調不同陶模兒之間的互換與交流,從最基礎查漏補缺式的互換,逐步衍生出“猜模兒”“賭模兒”等多情節互動的玩法。
2.陶模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中的數字雕塑工藝的運用
陶模傳統制作工藝中的“雕”需要技藝高超的手工藝人根據陶模原型進行設計與造型,利用刻刀等工具手工雕刻而成。在陶模的制作和傳播過程中,無形提高了制作的技術門檻和經濟成本。傳承傳統陶模雕刻工藝的同時,嘗試運用新的數字雕刻工藝,利用現代設計理念與設備進行精雕細刻。ZBrush數字雕塑的建模過程正是高度模仿傳統雕塑的制作過程[7]。在陶模的題材開發與設計中,引入ZBrush設計軟件:一個數字雕刻和繪畫軟件。利用ZBrush軟件進行陶模原型的創作,軟件打破了以往點、線、面的三維建模方式,能夠使模型的設計者更加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此軟件支持建模過程中隨時調整曲面細分數量,實時全面的觀察模型效果。利用數字建模完成后,隨后再利用數字浮雕機或者3D打印技術完成原型制作。
(二)陶模文化與現代設計的融合
1.中原地區代表性建筑題材
(1)玲瓏塔
玲瓏塔位于河南省中原市原陽縣原武鎮,又稱為徽塔、雁塔。該塔建造于北宋,約公元1105年,屹立至今已九百余年。玲瓏塔是一座極富有漢民族特色的樓閣式磚塔建筑,造型優美,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建筑藝術與智慧。該塔于2015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七世同居坊
七世同居坊位于河南省中原市飲馬口十字向東二百米路北,建造于清代道光年間,距今一百八十余年,是清代道光皇帝聽聞臣子趙珂家七輩沒有分家,家庭和睦,特準許修建七世同居坊以光耀后代。該牌坊為青石砌筑的仿木結構建筑,高大宏偉,雕塑圖案精美,體現出清代石刻匠人的高超工藝水平,已被列為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平原博物院與平原文化藝術中心
平原博物院與平原文化藝術中心位于河南省中原市東區核心區,分別建造完成于2011年、2014年,是新時期按照城市發展需求建造的兩座公共建筑,它們造型各具特色,已然成為中原地標性建筑(如圖3)。
2.中原地區傳說和優秀民俗故事
挖掘傳統文化的傳說和歷史故事,繪制制作了《太公封神》《共工治水》《張蒼算術》《毛遂自薦》四幅設計手稿作品。
(1)太公封神
太公封神的故事以周武王伐商、姜太公封神為背景,發生在河南省中原市獲嘉縣同盟山。在同盟山上建有封神堂、設立有姜子牙塑像,右手高高舉起打神鞭,造型威武。因此獲嘉縣也被譽為“華夏封神之地,中國白神之鄉”。由太公封神故事衍生出的“金龍馬皮鞭”用于祭祀類舞蹈馬皮舞,也被列為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名錄。2011年,中央電視臺《科學探秘》欄目組拍攝并播出了紀錄片《巨鞭奇舞》,講述的就是此種舞蹈。
(2)共工治水
共工治水的故事發生在河南省輝縣市,共工是我國早期的治水英雄,也被譽為我國最早的“水神”,與伏羲、神農并列為“三皇”之一,是中華文明始祖之一。在《左傳》《國語》《呂氏春秋》《列子》《淮南子》《資治通鑒外紀》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共工治水的方法是“堵”,“堵”不如“疏”,所以共工屢次治水,水還是會泛濫成災,因此共工治水最后都遭到了失敗。但共工治水起到了蓄水灌溉的作用,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好處。共工治水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開中國歷史上治水的先河,也為后來的大禹治水提供了大量寶貴經驗。
(3)張蒼算術
張蒼是西漢時期陽武縣人(今河南省原陽縣),生于公元前256年,死于公元前152年,官至丞相,封北平侯。張蒼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數學家,他校正了《九章算術》,推動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他作為天文歷算家,制訂了漢代第一個律歷。他作為古代少有的長壽之人,養生之術也造福了后人。張蒼如何在戰亂不斷、分合無常的歷史中成為一個“全能型人才”[8],其人生經歷反映出歷史上的政治、社會變遷是值得后人研究的。
(4)毛遂自薦
毛遂自薦作為一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西漢·司馬遷《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自薦指毛遂自我推薦跟隨平原君前往楚國游說。后比喻自告奮勇或自己推薦自己擔負重任做事情。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9]。河南省原陽縣師寨鎮小路莊村成為毛遂故里,這里有毛遂墓,還建設有自薦亭、毛遂大殿及石碑多通,有毛遂出山、毛遂拉塔、毛遂鍘草、毛遂灌醋等神話傳說的壁畫,另有毛遂崗(墳)等紀念遺跡,現被列為中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圖4)。
3.姓氏文化圖騰系列
中國姓氏是雕刻有中華民族歷史的一枚印章,深刻地印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上[10]。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發祥的源頭,中華文明的姓氏文化之根,絕大部分也分布在中原地區。河南省姓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早在1995年河南省便成立了“中原姓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并創辦了以研究姓氏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期刊《歷史文化研究》。河南的專家學者也對姓氏文化進行考察和研究,出版諸多關于姓氏尋根的著作。如謝鈞祥、王大良先生主編的《源于河南千家姓》,王大良先生主編的《百家姓尋根探秘叢書》《中國大姓尋根與取名》,鄭秀桂等先生主持編寫的《百家姓書系》等。追本溯源、尋根問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項目組以姓氏文化為設計元素,挖掘姓氏中的文化,依據篆體等古字體的字形經過變形,設計出姓氏文化圖騰系列陶模作品。中國姓氏圖騰圖形的創新設計對現有的姓氏圖騰設計進行總結提煉,融入創新元素及姓氏的起源、歷史、內涵、故事傳說等文化釋義,賦予姓氏圖騰全新的視覺形象[11]。以陶模為載體,設計姓氏圖騰系列陶模作品,既應用和推廣了陶模非物質文化,也對繼承和發揚中華姓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有深遠的意義(如圖5)。
(三)陶模文化教育與普及的路徑
1.義務教育階段的研學活動
陶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更多的人來傳承。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在校內成立陶模社團,讓小學生親手觸碰和制作陶模。定期舉辦陶模知識講座,讓更多的學生認識陶模,并喜歡上制作玩耍陶模。小小的陶模蘊含著巨大力量,在電子產品和游戲流行的現代社會,學生早已習慣了各種電子產品,給低齡學生帶來的是注意力的分散和眼睛視力的下降。推廣陶模文化,可以使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接觸到自然材料;精選的正向能量陶模題材,可以使學生在增長見識的同時,“潤物細無聲”地受到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洗禮。文化求真,德育向善,藝術向美,項目組以陶模兒作為媒介,增進民眾對陶模傳統文化藝術的理解,增益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
2.高等教育階段的學術交流活動
為了更好傳播和推廣陶模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高等院校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對高等教育階段的推廣與義務教育階段有很大的不同。在義務教育階段,主要是介紹各種陶模造型題材背后的故事,傳遞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精神,以認識和“玩”陶模為主。與高等學校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進行交流,不但要領會陶模的文化意義,更要在“做”陶模上進行推廣,開發新的造型與題材,甚至對陶模進行再設計,與當地文化相結合,開發文化衍生品和文創產品。
四、案例分析:陶模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
(一)傳統陶模工坊的轉型與發展
在傳統手工藝領域,陶模工坊一直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傳統陶模工坊面臨著轉型與發展的迫切需求。陶模兒藝術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源鑫先生聯合中原有禮文化創意研究院合作建立的陶模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館,該藝術館由傳統陶模工坊轉型而來。該館坐落于河南省新鄉市,占地面積約450㎡,是集陶模兒藝術品陳列、古法技藝研究、非遺技法傳習教學、陶模文創產品品牌化研發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場所。
該館的陳展以陶模兒的歷史發展沿革為主線,以各歷史時期陶模藝術品的特點造型分類,分為“陶制模具與陶模兒的聯系”“宋元明清及近代陶模兒作品”“新中國時期陶模兒作品”和“當代陶模兒傳承發展”四個展廳,系統陳列了項目組收藏的各歷史時期的陶模兒藝術品三百余件,為各時期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材料。通過陶模研究者和設計者的努力,還在不斷進行陶模造型和題材的創新創作,目前已累積百余件作品。
(二)陶模文化在文創產業中的融合
1.“千年玩意”品牌的策劃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衰取決于民眾的接受程度,特別是青年群體是否接受它。如果陶模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吸引年輕人的目光,那就能贏得未來,煥發新的生機。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陶模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了讓廣大的年輕人更能接受,對陶模的特點進行歸納和總結,創設“千年玩意”的陶模品牌?!扒辍币馕吨漳_@一事物傳承了上千年的時光;“玩意”本意指某種有趣味的物件或者玩具,在這里可以代表陶模這樣一種“好玩”的物件。以“千年玩意”為主題,能夠更好地傳播陶模非物質文化,對陶模更好地進行包裝,不但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核,也有了契合年輕人的時尚追求。在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趨勢下,以此為主題,衍生出各種與當地文化相融合的文創產品和伴手禮也成為自然的事情,對當地文化發展與社會經濟都是有益的嘗試(如圖6)。
2.文創產品“益智文教玩具”開發
以陶模為基礎載體,在題材和圖形形式上進行創新設計,融入當代流行元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歷史建筑遺產與現代建筑、新式科技與大國重器、歷史名人與動漫等內容進行形象再造,形成適合當代青少年群體的流行文化創意產品。形式上依然保留陶模陰陽模具的傳統形式,開發嘗試現代材料,如不銹鋼、錫、陶泥等材料,讓這一傳統游戲形式更好地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配合時尚的包裝設計和具有新意的活動推廣,必然會受到廣大青少年的歡迎。優秀的文創游戲產品,可以讓青少年在玩耍的同時,潛移默化受到優秀文化和正向價值觀的熏陶(如圖7)。
五、結論:小陶模蘊含大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在千年流傳的陶模非物質遺產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深刻的真理:小陶模蘊含大文化。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承載了古老的手工藝智慧和獨特的審美觀念,更是因為它背后所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時代精神的融合與傳承。陶模不僅是一種手藝,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體現了中國人對和諧、平衡、自然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所在。然而,陶模的傳承并非一成不變。在當代社會,它不斷與時俱進,融入了更多的現代元素和創新思維。這種變革與創新,正是中國時代精神的體現。我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復制和模仿,而是力求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使陶模這一非物質遺產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陶模,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時代精神的獨特魅力,從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注釋:
①佛教解釋“覆障”,第七識有四惑,四根本煩惱嘛: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因為這四個,障礙我們的圣道沒有辦法現起。
參考文獻:
[1]黃永林,鄧清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形成的歷史背景與學科定位[J].民俗研究,2021(5):5-13,158.
[2]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3]魏躍進.磨喝樂的演變與宋代陶模風俗[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8(1):34-37.
[4]劉晨,李麗莉.河南漯河出土宋金陶模玩具古人掌心上的童趣[J].大眾考古,2014(8):54-58.
[5]魏躍進.宋代陶模藝術的啟蒙教化功能[J].藝術教育,2008(1):105,99.
[6]魏躍進.宋代陶模的藝術特征、文化內涵和審美意味[J].裝飾,2005(8):34.
[7]楊明.數字雕塑在雕塑教學與創作中的作用[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64-65.
[8]董平玉.百年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張蒼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7.
[9]王俊.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時 機篇1[M].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101-103.
[10]袁義達.中國姓氏對傳統文化和血緣尋根的影響[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4-6.
[11]王孝林.中國姓氏圖騰圖形創新設計及文創應用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2.
作者簡介:
段靜鵬,碩士,新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室內設計、美術與環境設計教育。
李慶雪,碩士,新鄉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理論、教育技術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