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人民幣藏品商業化鑒別市場規模大而手段有限。藝術設計學的平面構成理論是人民幣設計、印制的基礎理論之一。真鈔圖案的形態構成、透視關系固定,運用藝術設計的思維和方法,按照平面構成理論,從點線面構成、空間透視關系、韻律與節奏、距離與分割、明暗關系等角度對比分析真鈔和藏品圖案,可以成為一種更為科學、精準、便捷的鑒別方法,也可以為今后開發人民幣藏品智能化鑒別系統打下理論基礎。
關鍵詞:人民幣藏品;設計;平面構成;鑒別
人民幣藏品商業化鑒別已經形成較大市場規模。據統計,2016年至2022年我國主要商業鑒定評級機構共鑒評流通紙幣和普通紀念幣紙幣3215.84萬(枚或張)[1]。面對迅速發展的市場,如何找到科學、精準、便捷的商業化鑒別方法是當前人民幣藏品鑒別業務的重要難題。藝術設計學的平面構成理論是人民幣鈔幣設計、印制的基礎理論之一。追根溯源,運用藝術設計的思維和方法,按照平面構成理論,從點線面構成、空間透視關系、韻律與節奏、距離與分割、明暗關系等角度對比分析真鈔和藏品圖案,可以迅速獲得可靠的鑒別依據,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
一、現實之困:人民幣藏品商業化鑒別的手段有限
與流通中人民幣鑒別不同,人民幣藏品鑒別時要求不得損傷送評鈔幣品相,因此許多常規和傳統的鑒別方法難以運用。第一套人民幣因發行早、存世量少,其藏品市場價格較高,作偽者多,鑒別難度也更大。比如,由于當時發行任務緊迫,第一套人民幣先后在全國21個新老廠家印刷,版別眾多,水印等防偽手段應用較少,目前沒有專用驗鈔機能夠對藏品的真偽直接作出鑒別。印刷紙張使用多樣,包括桑皮紙、麻紙、特質棉紙、道林紙、平版紙、模造紙、美鈔紙等,質量不一,除少數版別鈔券采用含纖維紙張、水印紙張印刷外,大部分紙張的鑒別缺乏明確的技術指標。傳統的化學檢驗方法對鈔券本身有傷害,不可用于收藏品鑒別。由于作偽者大量運用現代印刷技術,贗品的仿真程度越來越高,僅靠經驗判斷式的鑒別方法很難滿足日益增長的業務需求。這些難題在第二、三、四套人民幣藏品的鑒別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理論溯源:引入藝術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先哲有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從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設計入手研究藝術設計作品,可以更加深刻地探究其創作規律和精神實質。就人民幣藏品而言,從平面構成等基本理論入手,分析鈔券圖案,可以更好地研究其設計、印制基本規律,從而使鑒別能夠提綱挈領,舉一反三。事實上,實務界一直是把鈔票作為藝術品來設計的,羅工柳、周令釗等人民幣設計者明確指出:“人民幣設計屬于平面設計”[2],“沒有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就沒有這么好的人民幣券面設計”[3]。近年來,高艷[4]、王蕊[5]等學者從藝術設計學的角度對人民幣鈔券設計進行了探討,這些研究雖然還是初步的,但為我們用平面構成理論研究人民幣藏品鑒別提供了有益借鑒。
人民幣鈔券的設計、制作、展現均基于平面介質,通過在二維空間進行設計、構圖、繪畫、雕刻體現三維效果,就其表現手法和所依介質來看,在圖形、色彩、空間等方面屬于藝術設計三大構成的研究方向,即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的研究領域,可以采用形態構成與一般形態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幣鈔券既是平面構成作品,也是色彩構成作品。推而廣之到硬幣、紀念幣等幣類作品,人民幣的設計實質是以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理論為指導進行創作的過程,屬于形態構成的范疇。“形態構成所研究的對象是形態的創造規律。具體來說就是造型的物理規律和知覺形態的心理規律。它所采取的方法是分析綜合的方法。”[6]在人民幣藏品鑒別實務中,形態構成與一般的形態學方法需相輔相成。“一般形態學的研究是根據已有的形態尋求其成因,形態構成學則是已知成因去尋求造型的可能性,它以視覺為主并超越視覺范圍。”[6]鑒別人民幣藏品真偽就是運用一般形態學分析成因的方法研究鈔幣圖案形態構成,利用形態構成學的方法,以分解形態、組合形態、對比形態的思路逐步揭開其中奧秘,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
平面構成是以形態為基礎,通過點線面、明暗關系、空間關系等造形手法,以一定的科學邏輯在二維空間分析圖案關系,組合與分解造型的學科。為了研究形態,對形態的基礎元素點、線、面的分析必不可少。“在數學上言,……點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但在造型上來說,點如果沒有形,便無法作視覺的表現,所以必須具有大小的要素,當然也具有面積,具有形態。”[7]47線,簡而言之,是點的連續排列所形成。面則為線占據相對位置,按照一定的方向、數量排列。三者是互為因果的關系。點、線、面按照不同思維、目的形成具象形、抽象形、裝飾圖案、文字等形態語言。一旦作品形成,其點、線、面相對位置則固定。紙幣的設計依賴于點、線、面的創造性運用,不同的點線面之間發生相互關系,呈現不同狀態和層次、位置。點線面運動形成的透明與遮擋部分的微妙變化,均會出現不同的形態,圖像、圖案會發生變化,準確捕捉這種變化就可以在鑒別鈔券真偽時發揮作用。
三、應用要點:平面構成理論在第一套人民幣藏品鑒別中的運用
由于第一套人民幣藏品鑒別難度較大,故特別將其作為運用平面構成理論鑒別實踐的試驗對象。科學的比對需要選擇準確的基準票。第一套人民幣真票市面較為罕見,本文選擇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公開編輯出版的票樣[8]與送評的藏品(以下簡稱“鑒別票券”)作對比(如表1)。
(一)透明與點線面構成原理是本方法的基礎
利用好點線面構成,必須理清點、線、面三者在畫面上的關系,包括前后位置、層次疊加、遮擋與裸露等。點、線、面三者放置在畫面中由于前后位置變換,遮擋與裸露不同,可以呈現出多種樣式,這種變換形式在平面構成中常以“透明”來概括。被遮擋部分的形態被忽略掉,裸露出的部分有時會以意想不到的形態出現,結合其他或者以點出現的形態,或者以線、面出現的形態,一個新造型便出現在畫面中。朝倉直巳認為:“透明的本質仍在于透過玻璃而看到另一方物體時的感覺,即這方的物體(透明物體)同另一方能見到的物體之間,至少要有兩個以上隔面,同時這兩者都必須是可以看得見的。”[7]192
人民幣鈔券印版雕刻均以點線面結合為基礎,通過版面上深淺變化結合墨色體現層次,墨色多少會引起線條粗細變化,相同顏色在明暗度上通過點、線的疏密加以區分;版面雕刻完成,在印刷過程中圖案之間的相對位置不會發生移動,圖形之間的關系穩定。第一套人民幣雖然印刷條件因陋就簡,但總體上仍然有比較嚴格的印制、管理措施,不會出現形態與構成關系嚴重偏離的情況。因此,真票的點線面結合形態早已固定,而假票由于仿制者藝術、制作水平的限制,往往會在點線面構成上露出馬腳。
綜上所述,點線面在鈔券鑒別中的運用主要從形狀角度、層次位置、線條細密、組合穿插、疊加裸露等方面入手。鈔券畫面是以文字、具象形、抽象形、裝飾圖案等形式展現;在鑒別時我們則從反方向解析,將文字、形象、圖案這些大元素分解為不同形式的點、線、面,點、線、面的細微變化會引起圖案的局部變化,贗品鈔券的疑點便浮出水面。
以第一套人民幣五萬元“新華門”券(如圖1)為例,將票樣全圖與鑒別票券全圖并列,形態表象一致,將票樣背面和鑒別票券背面相同點位放大,用點與點對比的方式可以發現:票樣數字標注點處為接近正圓蝌蚪形狀,彎線處白線細且角度圓滑,深色處形態為尖角且長于鑒別票券,角度向左。鑒別票券數字標注點處為橢圓,轉彎處白線粗且厚,陰角向下方帶彎勾弧形。票樣正下方雙橢圓處,上橢圓內弧線為無折角弧線,由規律編排點形成。鑒別票券正下方雙橢圓處,上橢圓內弧線為有折角弧線(如圖2),由波峰波谷動態運動點排列形成。對比二者,一為規律點、無折角、呈弧線排列,另一個為排列點,波動較大,有折角,二者區別明顯。以點形態做分析,點的形狀、活躍程度、粗細變化、動態角度完全不同,由此可以推斷印制點的母版不同,鑒別票券為可疑票券。
線由形態各異的點通過差異化的組合方式,以方向、寬窄、深淺度的不同,呈現多樣化表現。鈔券鑒別時,可以從線的變換特點、疏密程度、形態轉換等分析線的形態。這一點藏家其實已有心得,如李高明說:“大家只要用心仔細去比對真假票券的‘圖案線條’就能很快發現破綻所在”②。以第一套人民幣一萬元“牧馬圖”(如圖3)為例,票樣與鑒別票券的線條細密程度有所差別,相同參考線(為紅色線和黃色線)對應線條發生位移,鑒別票券出現可疑線條。這至少存在三種可能:第一種是該鈔為兩張鈔票拼接所致,第二種可能是仿印時線條錯位,第三種為仿制鈔版刻制時出現問題。印章方面,鑒別票券的“之”“章”二字豎線處出現彎曲,“長”局部轉折線長度、曲折,與票樣相對比均有不同(如圖4)。
(二)運用平面構成理論“特異”概念鑒別“暗記”是重要方法之一
暗記指秘密記號。第一套人民幣主要的防偽手段就是暗記,使用量極大。“到底有多少種暗記,沒有一個確切數字,大約200多個,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第一套人民幣使用的暗記數量超過其他任何一套人民幣。大多數版別有兩個以上的暗記,最多的當屬一百元券耕地圖,正、背兩面暗記共計18個。暗記的種類有漢字、英文字母、數字和符號四大類,其中每類又分若干形式。”[9]
暗記作為第一套人民幣的“原始密碼”,是現今判斷真偽的第一道重要防線。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各種渠道真偽不分的暗記“揭秘”,贗品票券對“暗記”的處置越來越“專業”和“周全”,迷惑性較大。對此,可以引入平面構成中“特異”的概念對暗記進行判斷。“特異是相對的,是在保證整體規律的情況下,小部分與整體秩序不和,但又與規律不失聯系。特異的程度可大可小。”[10]暗記是造形中出現的特異形。特異形在形中表現出來的“破形”是最能發現引起基本形變化的方法。因為特異的產生,基本形會發生形態、方向、位置等視覺轉變,特異形造成的基本形與骨骼中局部變化,在不同母版中不易復刻,難以出現完全一致的基本形與變異形。了解特異的基本規律對暗記的判別實踐大有裨益。
將暗記作為設計圖案的一部分還原到畫面中,采用“特異”的概念進行分析,局部圖案的造型不同會引起畫面變化,通過比例分析與圖案變化對暗記做出基本判斷,可以將可疑票券篩選出來。以第一套人民幣一百元“紅輪船”為例,鑒別票券的船體左下側位置發現有暗記“一”,但現有各類記載均沒有這個暗記特征,出現疑點。將鑒別票券與票樣對比可以看出,鑒別票券因為圖案的增加使局部比例發生變化,局部畫面增加了濃重感(如圖5)。為進一步判定此券真偽,另尋暗記作對比,視點轉移至“紅輪船”正面貨物處,其暗記特征形狀和圖案與票樣不符,此處暗記形狀似“5”,鑒別票券無相似形,圖案形態差異明顯。視點轉移到標黃“豎桿”處,長短、粗細有別,分割橫桿形狀不同,仔細觀察局部均有差別,比例失調加重(如圖6)。此鑒別票券可疑點頗多,基本可以判定為偽鈔。暗記的判定有其難點,有些票券由于生產廠家不唯一,母版不唯一,暗記組合形式多樣,需要在鑒別實踐中長期積累經驗。
(三)運用透視關系與比例,掌握好畫面的平衡感
優秀的平面設計作品具有較好的畫面平衡感,反之則有失衡感。平衡與失衡會引起不同的視覺感受,利用視覺感受的變化,引入透視關系和比例分析方法,分析圖案與畫面,可以幫助判斷鈔券真偽。
透視是根據光學、幾何學的原則,研究如何在二度平面上表現三度空間的物體形狀、輪廓及色彩透視變化的科學[11]。熟悉透視關系的重點是明確視點、立點、視錐、視角等概念。在二維畫面上出現的立體造形都具有一定的透視關系,分析遠近、大小、縱深等關系,結合視點定位對三維物體作出透視分析,通過判斷圖形關系,推斷出三維物體的位置、方向、結構等是否發生位移。在透視關系中點線的距離變化或位移都會造成三維透視關系和造型的變化,同理,三維透視關系的呈現有助于分析出物體的結構、位移、大小、遠近或距離變化,發現立點、視點、視角的轉移。在相同版別鈔券中,分析相同圖案的位置、距離、大小等等透視變化,需要結合視點、視角等元素,位置、距離、大小變化會出現不同的視點、視角,反之亦然。透視關系的失衡在畫面中會引起內在比例的變化,可謂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所謂比例,是物體在一定空間中的整體與大小關系的對稱與平衡、失調與失重的表現。比例平衡,畫面相對穩定;比例失調,畫面則有相對失衡感。
第一套人民幣在點線面表現上規則性強,形與形的透視關系穩定。以五百元“瞻德城”為例(如圖7),將票樣與鑒別票券局部相同位置構建相同透視關系圖,按照立體形態恢復基本框架造型,借用輔助線做判斷,右側圖案出現明顯差異,票樣右側標紅圈處為樓宇兩邊檐,鑒別票券同位置只有一處邊檐,無完整造型;視點轉移到邊檐,其大小及寬度與票樣不同。以票樣城樓為基礎圖形勾勒長方體透視圖,將透視圖等比例放大縮小,與鑒別票券對比,落位左上相同點位,透視圖長方體各點對比出現明顯差異,透視關系出入較大,視距、滅點、視角均發生變化。仔細觀察票樣與鑒別票券的長方體透視及圖形位置關系,不難發現圖形的緊湊度不同,圖形之間的長寬高及深度完全不匹配,鑒別票券結構松散,圖形比例明顯失調(如圖8)。
(四)依據形態構成的韻律變化,捕捉畫面“噪音”
點線面的構成在位置移動中會出現微妙變化,形成自身的節奏,這種節奏的組合構成一定的韻律。形與形之間按照一定的韻律組合,形成自身的韻律特點。固定形態韻律更強,形與形之間的位置、距離相對固定,點、線、面節奏相對一致。節奏是在相對重復、固定的區間流轉,具有一定的韻律。在規則的韻律中出現短促音或拉長音等不和諧音,是“噪音”的出現。在畫面中,形態的規律性、圖案的連續感、造型的對稱與固定可以形成畫面的內在節奏和韻律。通過判斷形態距離、位置,結合點、線、面之間關系的變化,把握造型關系的此消彼長,捕捉畫面中出現的“噪音”,可以在節奏和韻律中查找不和諧圖形,發現可疑點。
文字作為鈔票票面的重要元素,同樣可以采取分析圖案的方法進行判斷。比如第一套人民幣的行名“中國人民銀行”,這六個字為董必武同志手書。董老所作法度嚴謹,氣韻生動,手書字間距離固定,筆鋒、結構統一,是以文字為基礎作分析的好素材(如圖9)。
以五萬元“新華門”為例,鑒別票券“中國人民銀行”六字的連續性造型中斷,從右至左“中國人民銀行”的“人”“民”之間位置加寬,原有節奏與韻律被打破,節拍拉長,節奏異常(如圖10)。仔細觀察文字上方花紋,可以發現花紋并不連續,顯然有拼接的痕跡;觀察位置轉移至文字上方曲線花飾造型,票樣中間花飾造型明顯比鑒別票券花飾窄(如圖11)。
(五)用距離與分割還原造型,分析圖案變化的原因
點線面之間的距離與位置、分割與方向會引起形的變化。反之,形的變化也會相應產生距離與分割的變化。畫面中的分割,主旨為將形分解,經過分解形還原為最初點、線、面狀態,捕捉原始造型,按照原始造型的形態分析其中出現的變化,進而分析這種變化的成因,從而鑒別真偽。以五百元“瞻德城”(如圖7)的印章為例,將圖形做局部分割,文字在畫面中采用與圖形同樣的方法分解,將其作為圖形的狀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票樣“副”字右上的豎線與右上轉折線有明顯分割,鑒別票券“副”字右上豎線與右上轉折線出現連接。票樣“副”字右側線條較為清晰、筆直、利落,鑒別票券“副”字右側線條較粗,一條線有寬有窄,拖泥帶水,說明主刀者力有不及。票樣“副”字“口”和“田”右上為微折圓弧形角,鑒別票券“副”字“口”和“田”右上為有弧度直角等。由于各處均出現細微變化,引起“口”和“田”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票樣的“口”右邊略出“田”右側線一條線的位置,鑒別票券的“田”右邊略出“口”右側一條線的位置,距離和方向隨之發生變化(如圖12),圖案也就出現差別。
(六)在光源固定的前提下,解析明暗關系的層次
在二維設計中,色彩的明暗關系層次豐富,沿一種顏色的明暗兩個方向做色階,色階的層次可以豐富到幾十種,細微變化可以遞增至百種。落實到鈔券上,畫面明暗關系變化基本通過顏色層次與色階所處位置、線條的疏密來表現,鈔券在印刷過程中會以不同調性調整墨色,表現明暗關系。
解析明暗關系的基本出發點是,原作者視角固定,因此光源固定,由此形成的明暗位置固定,陰影與遮擋距離固定,明暗層次表現固定。依據這些已經固定的關系,可以分析出鈔券圖案的變化及不合理。以五萬元“新華門”(如圖10)為例,原作(即票樣)是明暗關系構成的上乘之作,遠近、高低,層次分明,亮灰暗過渡微妙,灰度層次豐富,雖歷時久遠,但形象仍呼之欲出。票樣與鑒別票券標紅處亮灰暗對比,票樣的亮灰暗分明,有過渡;鑒別票券明暗交代不清楚,亮灰暗沒有比較明顯的區分。圖形之間相同明暗色階所呈現的明暗出現差異,如票樣標注處的所有暗面程度一致,鑒別票券檐柱上方華栱和華栱處暗面基本消失,與亮面灰面層次很難分清(如圖13)。
有觀點認為,舊鈔特別是第一套人民幣鑒別中遇到的許多偏離真品的情況是年代久遠或鈔券水洗等原因所致,不影響其真實性。姑且不論“水洗鈔”是否屬于合格的藏品,也不論第一套人民幣是否能經得起現代化學藥劑的水洗,即使是真鈔經過化學藥水處理后會發生多種變化,但圖案的點線面構成、透視關系不會改變,明暗關系會同時出現深淺變化,不會出現暗面變成灰面、灰面變成暗面、亮面變成灰面、灰面變成亮面這種亮、灰、暗面混亂的情況。如果鈔券圖案的明暗關系發生沒有規律的明顯變化,則其真實性就會有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現代鈔幣藏品鑒別涉及文史、藝術、印刷、金融等多學科知識,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工作,單一方法鑒別不足以證明鈔幣真實性,但有一種方法證偽則可以確定其為贗品。同理,本方法僅是鈔幣鑒別諸多方法之一,雖然不能僅憑本方法確定送評品的真實性,但本方法證偽者基本可以確定為贗品。
四、結語
準確鑒別一張鈔券,應當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全面、深入的剖析,需要鑒別者有相當的知識積累和學術素養。平面構成理論是藝術設計學的重要理論,也是人民幣設計、印制的理論基礎之一。以基礎理論研究反哺人民幣藏品鑒別,運用平面構成理論的思維和方法鑒別第一套人民幣藏品,賦予傳統對比法以科學的理論依據,是人民幣藏品鑒別的一種有益嘗試,可以提供更易于學習和實際操作的鑒別方法,也可以為今后研制人民幣藏品智能化鑒別系統提供一種思路。
注釋:
①圖1、圖2、圖10、圖11、圖13票樣圖片來自:《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編委會.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63.
②文獻來自:李高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人民幣二百元鋼鐵廠票券[M].臺北:自印本,2010:7.
③圖3、圖4票樣圖片來自:《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編委會.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61.
④圖5、圖6票樣圖片來自:《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編委會.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34.
⑤圖7、圖8、圖12票樣圖片來自:《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編委會.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47.
⑥圖片來自:馬德倫.中國名片人民幣[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4.
參考文獻:
[1]趙燕生.中國金幣市場分析報告(2022年)[EB/OL].[2023-03-09].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cul/tzsc/202303/t20230309_266338_6.html.
[2]曾慶龍.親歷中國100年:周令釗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151.
[3]孫芙蓉.奇思佳構美在其中——著名油畫家羅工柳談人民幣的設計[J].北京:中國金融,1998(12):75.
[4]高艷.論人民幣紙幣設計風格之演變[D].蘇州:蘇州大學,2005.
[5]王蕊.第一套人民幣設計藝術幾個問題的探討[J].北京:藝術與設計(理論),2017(11):49-51.
[6]辛華泉.形態構成學(修訂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22:6.
[7]朝倉直巳.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M].林征、林華,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8]《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編委會.當代中國貨幣印制與鑄造[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66-67.
[9]國務院反假貨幣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秘書處.反假與防偽[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44.
[10]王開瑩.平面構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3:120.
[11]馬連弟,劉運符.透視學原理[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6:3.
作者簡介:王蕊,碩士,中鈔國鼎投資有限公司,工藝美術師、講師。研究方向:人民幣設計藝術與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