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伴隨科技的加速迭代,數字技術為文創產品的開發應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其包括技術整合、內容創新、傳播途徑多元等特征。其不僅打破了傳統文創產品的設計模式與傳播形式,還為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徑。通過打造出具有實時性與互動性的文創產品,強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與文創產品的聯結認知,并結合社會大眾的審美與消費需求,將中華文化符號元素融入文創設計,推進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文創產品開發應用案例,探索相關經驗策略,以期為新時代文創產品設計類課程提供可行路徑。
關鍵詞:數字技術;文創產品;開發設計;教學研究
在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背景下,數字技術不斷賦能文化藝術創作生產,促進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已然成為一種趨勢。而數字文創產品不僅順應了數字化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創新需求,也是新時代文創開發應用的新挑戰。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數字化建設不斷推進,不少博物館在科技賦能藝術的驅動力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其展陳形式也從線下轉為線上,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文化藝術超越時空的傳播,在促進知識共享的過程中,增進了公眾與藝術和歷史之間的交流與聯系。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等國內文博場館與信息技術企業實施戰略合作,共創了一大批優秀的數字文創實踐案例。其依托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多項前沿技術,以“云展覽”“沉浸式觀展”等形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更多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數字文化品牌[1]。與此同時,數字文創的開發研究也成為了社會熱點,其在技術、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協同發展中,開拓設計出新的路徑。
一、文創產品的數字化開發與應用
近年來,得益于元宇宙技術的迅猛進步,數字內容的制作成本顯著下降,還促進了硬件消費體驗的改善與內容生產效率的提高。這些技術進步不僅僅為文物等文化創意新形態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也催生了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藏品,這些數字藏品已成為中國文創新形態的一個鮮明標志。以數字藏品為核心的數字文創新形態,不僅能夠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數字時代煥發生機,還能夠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使之“活態化”,從而推動文創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數字文創產品的內涵特征
隨著社會迭代更新,文化創意產品廣泛融入社會生產、日常生活的各類場景,也是社會觀念變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從物品到活動、從服務到系統,設計的研究對象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拓展[2],生活環境、科學技術、社會思潮成為了當代設計研究轉型的內驅動力。而數字技術作為推動文化創新的新引擎,目前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交互技術等元宇宙信息技術成果,孕育出一大批新的技術集成應用形式。沉浸式體驗、多模態交互、數字資產NFT、數字虛擬人、生成式設計(AIGC)等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同時也拓展了未來文創產品設計的產品品類[3]。由此可見,數字技術融入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將是提升其在國內外市場中競爭力的有效策略。
數字文創已經成為多個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契機,展現出了充沛的生命力與發展潛力,是未來拉動文旅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張婷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將數字文創定義為:基于下一代移動互聯網、云技術、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裸眼3D、VR、AR 等設備,將文化創意內容進行數字化轉化和開發,以數字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智慧文化場館為載體,實現數字內容的交互式、虛擬化、可視化和網絡化傳播[4]。由此可知,數字文創產品是文創行業為適應數字時代而孕育出的新型設計形態,它融合了設計的創新思維與滿足文化訴求的理念,并與數字信息傳播方式相交融。其逐步演變為響應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推進藝術設計領域文化創新的重要課題。
(二)數字文創的應用表現
數字文創將現實世界中的客觀物象、文化等元素及其相互關系,通過數字技術手段模擬映射到生活場域里,實現傳統文化的跨時空互動。新時代的青年更加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審美趣味的提升,基于傳統文化的數字文創產品成為了全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5]。為順應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公眾的審美趨勢,重構文化藝術創作的新領域、新方式,其產品的形態已經不局限于具象實體物品,而是依據虛擬環境的特點,拓展到了更加多元化的媒介形態。
文博類場館憑借其豐富的文化資源與創新的展覽設計理念,打造了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數字文創產品,成為了探索數字文化創意設計的前沿陣地。數字文創的應用表現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1.數字藏品
各類文博場館在新時代中與時俱進,數字藏品逐漸成為推動博物館文創市場的新途徑。相較于傳統的實體文創商品,數字藏品的推廣不僅顯著降低運營成本,又極大地拓寬了宣傳與營銷的時間與空間范圍,展現出其獨有的競爭優勢。
基于藏品的數字文創(包含各種博物館APP)的開發以及博物館展覽館的虛擬展示,是向公眾進行文化教育傳播的良好途徑[6]。例如,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多寶閣”“故宮名畫記”等文物展示平臺以及“故宮博物院”小程序、“每日故宮”應用程序等一系列文物數字化產品持續發力[7]。文物在云端傳播共享的同時,改變了受眾的接收方式,成為了知識的體驗者和合作生產者。
數字藏品的形式多樣,不僅限于動態圖像、三維建模、視頻等形式,還衍生為虛擬世界中具有交互功能的編程產品。大多數文旅數字藏品歸屬于原生創作品和文化復制品,即基于當地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博物館館藏符號而創作的數字商品[8]。數字藏品依托區塊鏈技術,再現與重組現實世界的物品(特別是文化制品),創造出真實世界藏品的擬像。與此同時,數字藏品能實現IP數據化、資產化,利用區塊鏈技術對數字文物進行加密保護,從而確保每一件數字文物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標識,維護其獨一性、真實性和持久性。例如,瘋狂體育集團(82.HK)與北京圓明暢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開啟“圓明園十二生肖瑞獸(人身獸首)銅像”數字藏品[9],借助先進的區塊鏈技術,實現圓明園十二生肖瑞獸的數字化“重聚”。又如,iBox鏈盒與敦煌美術研究所聯合推出的飛天系列數字藏品[10],融入萌趣風格與航天元素,重構“飛天”形象(如圖1)。再者,上海博物館[11]“meta少年系列”(如圖2)的上博八尊神獸石像以擬人萌化的數字藏品形式登場,以及“宅茲中國系列展”(如圖3)中的兩件國寶藏品——商鞅方升和西周保卣以數字藏品形式面向公眾。此外,吳文化博物館的數字藏品盲盒,其中數字作品《小軒窗》(如圖4)創作靈感源于南宋影青粉盒,畫面元素選擇宋代仕女作為主要元素,穿插花卉、絲帶、漏窗等元素,描繪了宋代女性對美的追求[12]。還有,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如圖5)數字藏品[13],點擊“越王勾踐劍”的數字版,屏幕上會展示收藏者的姓名等相關信息。數字藏品因其蘊含的文化屬性,構建出個體對藏品的符號化象征意義,個體通過擁有數字藏品實現文化認同。
2.數字導覽圖
得益于現代攝影技術的迭代更新,文物的數字影像化已成為普及程度極高的數字孿生手段。憑借其超高的分辨率、精準的還原度與合適的曝光度,賦予公眾以最直接、生動的文化感受。將現實文旅景象融入虛擬空間場景之中,通過虛擬與現實的聯通交互,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感。
借助三維全景拍攝、圖像整合以及多平臺兼容技術,用戶得以享受到更加立體和沉浸式的視覺盛宴。例如,“國立臺灣圖書館”與東南科技大學合作的“悠游臺灣古地圖展”(如圖6)[14],以彩繪卷軸《臺灣番社圖》為基礎,依托3D影像構建的VR虛擬實境,通過游戲交互的形式,為觀眾呈現出兼具文化氣韻與設計美感的三百年前臺灣地區的社會生活風貌。又如,由敦煌研究院聯合騰訊共同推出的“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15](如圖7)依托三維建模技術、游戲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動態光照、VR虛擬現實場景等技術,從游玩前的知識互動講解到游玩時的沉浸式體驗,為線上線下的觀眾多角度再現敦煌壁畫背后的故事。文創產品作為文物藏品的衍生品,能夠幫助游客珍藏起對博物館之旅的深刻印象。這些產品不僅凝聚了博物館藏品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還結合現代生活習慣與審美取向,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力和生活實用性,從而讓文創產品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既保留了歷史的痕跡,又適應了當下的需求。此外,“宮里過大年”數字沉浸體驗展[16](如圖8),采用數字投影、虛擬影像等方式,再現傳統文化元素,給觀眾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還以節慶為主題,研發“過大年”相關文化創意產品百余種,凸顯文化藝術價值的同時賦予文創以情感的深度,由此文化創意產品不僅僅是物質的商品,更是傳遞歷史韻味和人文情懷的橋梁。
不同類型的數字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并非大同小異,它們是相互交織疊加的,這也反映了觀眾在數字時代中多元化的需求。這些需求又推動文創產品的特征更加豐富多彩,又構建出一個多樣而充實的數字生態。盡管當前的數字文化產品設計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可以預見,它從數字復制階段過渡到現實與虛實共生階段的路徑,反映了用戶深度參與虛擬文化空間的趨勢。
二、數字技術對文創設計課程的教學影響
(一)教學現狀
伴隨數字數代的到來,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都發生巨大變化,也倒逼教育不斷變革。傳統文創產品設計的教學模式大致沿襲了工藝美術的設計路徑,其旨在培養 “工匠”“藝術家”。由此,其教育體系、課程安排以及教學實踐均聚焦于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審美素養以及手工技術等專業技能。整個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通常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藝術創作者的個人風格強烈。而將數字技術融于文創產品設計的教學過程中,能夠促使教師與學生在創造性思維上發生轉變,使其不再局限于單純的審美創作,而是需要擁有數字化綜合思維。在這種環境變革中,文創產品的教學實踐應從專注于“創作作品”轉向“設計產品”。
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各行業的工作崗位也經歷了重組與整合,勞動分工更加精細化,同時整個生產鏈條也趨向于一體化。這種變化推動了文創產品設計的教學實踐環節,從以往單一側重于創意構思,演變為涵蓋設計、制造乃至市場運營的全周期綜合教學模式,由此探討數字技術與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數字技術對文創產品設計思維的影響
在文創產品開發設計的教學實踐中,運用數字技術,在增強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拓展文創產品的多功能性,創新文創產品的市場營銷策略,從而推動教學成果轉化。數字化已成為創新設計的重要方向,并提出了“解構—重構—表達—再生”的數字化非遺設計創新設計方法[17]。數字文創產品,將展陳設計與文創設計相結合,采用了一種融合線上與線下元素的綜合推廣策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IP輸出與跨界聯動依然成為文化創新的新潮流。
在虛擬共生的數字文創產品設計中,需直面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連接關系。當前的設計探索與實踐主要聚焦于以下三個領域。
首先,思考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性轉化與價值性延展。在數字文創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要在堅守文化遺產真實性的前提下,對歷史與文化的要素進行現代詮釋,以此確保傳達出的文化內涵能夠契合當下社會文化與審美標準。例如,在文體賽事作品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通過將優秀經典的傳統工藝品輸入至數字智能軟件,使之掌握基本的傳統工藝設計語言,儲備文化藝術素材。同時,對軟件的設計邏輯進行現代化改良,培養其審美認知與創作能力,從而創造出兼具數字技術與人文溫情的產品。又如,在設計構思階段,充分利用文化資源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故事、符號、元素等內容有效融入數字文創產品中,以此作為創意源泉和靈感來源,進而增加其文化內涵和經濟附加值,延長文創產品的生命線。因此,在堅持對優秀歷史文化守正創新的基礎之上,深入探析符號的文化價值,并結合現代審美傾向將其重組轉譯,兼顧個性需求與主流審美,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文化創意設計新范式。
其次,探討數字文創產品如何作為溝通橋梁,激發并促進實際生活中的互動與事件。設計者應從古畫名作、文物珍寶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圖案、紋飾等視覺符號,通過交互游戲的形式,融入如H5游戲、全系互動投影等體感互動之中,又或是通過App、感應器、捕捉器、投影儀等硬件設備以及移動設備打通“萬物互聯”,從而增強文創產品的休閑益智娛樂共享屬性。同時,受眾與文創產品基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二者之間建立了一種強烈的活躍的忠誠關系,從而受眾更易于為滿足精神需求而消費產品在文化、審美上的附加價值。
最后,研究如何通過數字文創產品,為用戶提供一種將虛擬空間與真實環境相融合的疊加式體驗。除采用數字投影、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即時交互等前沿技術外,數字文創產品的開發設計與推廣應用需在理解技術媒介特性的基礎之上,關注受眾互動體驗感的提升。通過跨媒介的敘事方式,營造多元化的空間場景與意境氛圍,引導觀眾自主探索。而打造注重用戶體驗的文創產品,關鍵在于建立文化層級與體驗需求層級之間的聯系。這一過程涵蓋創意構思、開發設計以及品牌商業化,旨在深化產品的文化內涵與品牌附加值,同時喚起用戶的多感官體驗。
三、結語
文創產品是將文化、藝術與實用功能相結合的產物,相應地,其設計教育的教學方法應當是一種集人文素養、藝術創新與先進技術于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數字文創產品設計作為文創產品設計的新型形式,反映了設計研究如何適應社會的轉型,并積極投身于社會文化建設的建設之中,借助數字技術輔助觀眾感知,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數字文創產品的設計應致力于在虛擬文化空間中,引導觀眾構建跨越物理現實與數字界限的融合體驗,以此達成虛實交融的理想狀態。
在數智時代的浪潮中,藝術設計教育須與時俱進,堅守前沿理念與先進技術,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模式,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在文創產品開發設計的教學探索中,數字文創融合了信息化、娛樂化、互動性強以及面向年輕群體的特點,借助數字技術的力量,打造了集視覺、聽覺與娛樂功能為一體的“新文創”。數字文創產品開辟了文創產品設計類課程的新領域,以數字藝術創新培育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對促進文化產業的多維度增長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這不僅是當下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整合和激活傳統文化遺產,促進實體與數字經濟相互滲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0-11-1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81079.htm.
[2]BUCHANAN R.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J]. Design Issues,1992(2):5-21.
[3]張帆,張家榜,曹天一,孫逢春.數字文創產品設計研究綜述[J].包裝工程,2023(12):1-15.
[4]張婷.圖書館數字文創開發:現狀、問題與對策[J].圖書館學研究,2020(7):27-33.
[5]戴俊騁,魏西笑.文化強國使命任務視域下的數字文化消費[J].江西社會科學,2022(8):168-179.
[6]安來順,潘守永,呂軍,等.“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專家筆談[J].東南文化,2014(3):12.
[7]故宮博物院.“共享”“創新”助力數字文物走向大眾——故宮博物院舉辦“數字故宮”建設成果發布會迎接“5·18國際博物館日”[EB/OL].[2023-05-18].https://www.dpm.org.cn/classify_detail/259756.html.
[8]韓金錦,黃慧君.基于消費體驗的文旅數字藏品購買決策研究[J].包裝工程,2023(20):272-281.
[9]央視網.瘋狂體育“乾坤數藏”14日首發圓明園主題系列數字藏品[EB/OL].[2022-04-12].https://sports.cctv.com/2022/04/12/ARTIUgJxnc8Qzg425cndSKgR220412.shtml.
[10]中國日報.走進飛天九色鹿,用數字藏品傳遞敦煌文化[EB/OL].[2023-10-27].http://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2/rss/channel/cn/columns/sz8srm/stories/WS653b81fda310d5acd876c32c.html.
[11]上觀新聞.開始預約!“海上博物”首批數字藏品正式上線![EB/OL].[2022-08-05].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2/08/05/817723.html.
[12]光明網.以“今”入“古”,博物館IP展現生命力[EB/OL].[2022-06-29].https://m.gmw.cn/baijia/2022-06/29/35842550.html.
[13]上觀新聞.60萬人3秒搶光的“數字文物”是啥?手機能“收藏”后還需要去博物館嗎?[EB/OL].[2021-12-01].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428677.html.
[14]東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學院.穿梭三世紀-悠游臺灣古地圖計畫.[EB/OL].[2017-04-07]https://cid.tnu.edu.tw/zh_cn/page5/VRMAP.
[15]中國青年網.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正式啟幕:VR深度沉浸 漫游敦煌之境[EB/OL].[2023-09-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7552321417058487amp;wfr=spideramp;for=pc.
[16]三亞市博物館.沉浸式博物館丨數字化賦能博物館轉型升級,三大場景激活博物館的“新玩法”[EB/OL].[2023-09-12].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3/0912/3706.html.
[17]閔曉蕾.社會轉型下的非遺手工藝創新設計生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2.
作者簡介:李巖,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理論與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