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不僅要遵循真實性、完整性、最小干預和可持續的原則,還要選擇適當的保護方式,以實現街區的歷史文脈傳承和活化。以南京小西湖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從全面立體的保護體系、靈活動態的更新進程、多方合作的自主更新、一房一策的改造設計四個方面分析歷史文化街區的微更新策略,發現“漸進式”微更新方式更適用于我國現存的大部分歷史文化街區。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漸進式”;微更新;南京小西湖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科技指導計劃項目“鄭州商城文化區系統性、整體性的城市保護與更新研究”(202206)研究成果。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指出,“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所,歷史文化街區具有獨特的人文氣息,承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如何科學合理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是當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現狀
現代社會中城市和商業的迅速發展,導致許多歷史文化街區面臨著被破壞的風險,一些歷史文化街區甚至已經被拆除。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問題亟待解決,是推倒重建仿古商業街,還是在保護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造利用?前者必然是不可取的,而后者通過更新改造的方式為歷史文化街區注入了生命力,使其雖不能“返老還童”,卻可以“延年益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從自然界到人類文明,無論是器物還是建筑,只有在不斷使用中才能保證其生命的延續。
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原則
201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指出“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并提出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基本方針。真實性和完整性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被作為文物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重要標準,也是實施文物保護、修復和檢驗文物保護成果的評定準則。《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關于合理利用方面,指出應根據文物古跡價值、特征、保存狀況、環境條件,綜合考慮研究、展示、延續原有功能和賦予文物古跡適宜的當代功能的各種利用方式,強調利用的可持續性原則,避免過度利用,所以在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保護中要遵循真實性原則、完整性原則、最小干預原則、可持續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也稱為原真性,指在修復和更新保護時不可改變文化遺產的原狀及其展示的歷史信息,反對一切形式的偽造。《奈良真實性文件》也曾指出,文化遺產的價值部分取決于這些價值來源是否真實可靠,真實性是后續對其價值進行準確、科學、全面評估的基礎。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街區中已經不存在的歷史古跡不提倡以重建的方式進行展示,對歷史建筑的修繕部分也應當具有可識別度,更不可拆舊建新。在我國,建筑遺產保護的真實性體現在“四原”:原結構、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藝。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回收拆除建筑中能夠繼續使用的材料構件,結合原有工藝對保留建筑進行修繕,有助于建筑風貌的塑造,同時也符合人們“修舊如舊”的審美。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整體規劃應該建立在科學嚴謹的史料之上,采用復原或維持的手段,以展現街巷肌理和歷史風貌。
(二)完整性原則
完整性原則是指在保護建筑遺產的同時必須包含周邊的歷史環境及其附屬物,除此之外還要保護遺產在整個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信息完整性。建筑遺產的價值體現在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遺跡、建筑遺存、空間布局和自然景觀承載其空間維度的價值,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因為時間而被賦予的價值是其時間維度上的價值。在歷史文化街區中,有文物建筑,也有在歷史演變中產生的擁有不同時代特征的建筑,有百年的街巷肌理,也有人文情懷、歷史文脈,無論缺少哪個要素,都無法體現歷史文化街區的完整性。只有完整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才能有效地展現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
(三)最小干預原則
最小干預原則認為,對于建筑遺產的保護,能不動則不動,只有在關乎建筑遺產存亡時,才可采取必要的干預手段。對于必須采取修繕措施的構件,應經過現狀評估后再決定是采取加固還是替換等措施。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中,難免會對其現存的狀態產生一些干預,修繕的手段也會改變建筑的狀態。應該在保證建筑遺產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少地對其進行加固和延緩殘損的干預。同時,采取預防性的措施,采用隔離、加固等技術手段,減少人為和自然對其造成的損傷。
(四)可持續原則
可持續原則表現在協調好建筑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最好的做法是在不損害遺產的基礎上延續原有的使用方式。具體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中,就要求既不能只保護不開發利用,使其歷史價值無法得到發揮,又不能過度開發利用,破壞其自身結構和歷史價值。應當充分考慮當代保護技術、利用手段、開發模式的可行性,科學規劃、處理保護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關系,遵循規劃先行、適度開發、有機更新、持續發展的保護利用原則。
三、“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更新方式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是一個永久持續的過程,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問題和矛盾會不斷地出現,所以要不斷地深入完善。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勢必會破壞街區的原有肌理和歷史風貌,因此,“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更新更加適合環境情況復雜的歷史文化街區。在綜合整治的過程中,對于建筑,應當以修繕為主。部分不協調的建筑和危房,如果需要拆除,也應當控制在盡量小的規模,并且按次序進行。這樣的方式有利于保護原有街巷肌理,也更容易獲得居民的認同。除此之外,這種方式周期短、見效快,便于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也有利于籌措資金。南京小西湖街區的改造實踐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提供了借鑒。
(一)全面立體的保護體系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大到整個街區保護范圍的規劃,小到建筑墻體的砌筑方式,每一處細節都要經過精心設計。在整體規劃上,要明確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風貌定位,以改善居住環境和傳承歷史文脈為目標,保護街區的歷史空間結構和物質要素,增加公共設施。對于建筑,每一棟建筑和院落都有不同的更新改造設計,尊重不同歷史時期的遺存,以保護利用為主,用傳統技藝進行必要的修繕并賦予其新的功能。歷史文化街區中并非只有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還有與歷史建筑相融合的新建建筑。改建和新建的建筑,要選用與歷史環境相協調的材料和工藝,既保留傳統風貌,又反映當代的建造特征。
小西湖歷史文化街區根據街巷的肌理和土地權屬,將更新地塊化整為零,分為15個規劃管控單元和127個微更新實施單元,建立了“規劃單元—實施單元”二級體系。對街區內的6處歷史建筑進行修繕和保護,植入新的功能。街區中有一處“共享院”,是居民自愿將私家院落開放,與游客和居民共享。改造過程中,歷史文脈的延續就體現在不僅保留了歷史風貌、街巷肌理,還留下了大量的原住民,留住了歷史文化街區內的煙火氣。
(二)靈活動態的更新進程
南京小西湖歷史文化街區更新項目采用“小尺度,漸進式”的動態征收模式,在土地征收工作的推進中不斷調整策略。在土地征收過程中,會發現組團用地規劃中存在組團邊界與土地權屬邊界不吻合的地塊,也會出現組團面積過大、住戶過多而導致的居民意見難以統一的問題。小西湖規劃團隊在產權的基礎上重新劃分,以院落組團為實施單元,每個實施單元的面積更小,產權地塊更少,居民更易達成共識。再通過走訪,掌握居民的意愿,以自愿搬遷或留住為原則,為其進行政策解釋,反復溝通后再結合居民意愿的不斷變化,逐步進行征收工作。街區內的建筑按照“公房騰退、私房自愿收購或租賃騰遷、廠企房搬遷”的方式進行騰退,騰出一處,改造一處,避免大規模改造導致的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喪失。除此之外,分批、分次的改造也讓相關部門在資金投入上更加靈活。在整個更新改造的過程中,街區內始終保留原住民的生活場景,而陸續進行小范圍的施工,既不影響留住居民的生活,也不影響游客的游玩體驗。
(三)多方合作的自主更新
自主更新是“漸進式”微更新的一個重要實現途徑。共商共建是自主更新的關鍵。由政府牽頭,居民表示自主更新的意愿,通過與建設平臺、設計團隊、經營主體等多方協商,為其提供更新方案和施工,不僅滿足了居民的改造需求,而且呈現出了和而不同的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多渠道的資金籌措是自主更新的保障。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改造的資金來源一般是政府的資金補助,同時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通過土地出讓,吸引商業入駐和文旅開發,使街區擁有可持續運營的產業和服務,為街區的持久活力提供了經濟基礎,推動更多產權人參與自主更新。
小西湖馬道街39號采用“前店后宅”的方式翻新,產權人申請自主更新,由政府提供一部分資金,和產權人共同分攤改造的建設成本。更新改造后的院落一部分用于自住,一部分用于出租經營,實現了政府、商戶、產權人三方互利共贏。這也為更多的院落自主更新提供了示范。
(四)一房一策的改造設計
結合產權性質、場地條件和居民訴求,進行“一房一策”的改造設計。對于街區內的建筑遺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現狀保護,在此基礎上加以利用。小西湖歷史文化街區內的三官堂大殿臺基的遺址在現場踏勘時被發現,場地內還有清代民居和20世紀50年代后陸續建造的房屋。改造方案對場地內的歷史建筑進行修繕,既有建筑進行改造利用,古建筑遺址進行保護展示,三者結合打造特色民宿。對于待改造的老舊建筑,在原建筑的基礎上增加新的結構和空間,并對原建筑盡可能小地產生影響。如小西湖內一處20世紀初期的建筑,設計團隊將幾乎是危房的磚木結構小樓改造為咖啡館,除了修復破損的結構外,還在小樓西側增加了一個玻璃圍護結構,在老建筑的歷史韻味中注入了年輕的氣息。
四、結語
微更新之“微”,是尺度之微,是細致入微。在全面立體的更新保護體系下,在完整的歷史風貌和街巷肌理上,以“幢”和“院落”為單位,一房一策,進行小規模的更新改造;尊重原住民的更新意愿,自愿搬遷,逐步推進,留住歷史文化街區的人情味和煙火氣。南京小西湖歷史文化街區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更新模式,從人的視角出發,以居民的需求為核心,提倡自主更新,設計團隊配合,政府實施管控,多方資金籌措,保障了居民利益的同時,實現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和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
在我國,有大量的居住型歷史文化街區,居住人口多,地塊散亂,產權不明晰,整體搬遷和大范圍的連片更新很難推進。因此,“漸進式”的微更新作為一種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是一種更加適合我國國情的更新模式,經過不斷探索、完善,將會成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主流做法。
參考文獻:
[1]中國法制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
[2]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3]阮儀三,顧曉偉.對于我國歷史街區保護實踐模式的剖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6.
[4]韓冬青.顯隱互鑒,包容共進:南京小西湖街區保護與再生實踐[J].建筑學報,2022(1):1-8.
[5]韓冬青,董亦楠.多方參與持續營造:南京小西湖街區保護與再生的實踐[J].中國勘察設計,2023(12):20-21.
[6]韓雨晨,韓冬青,宋亞程.南京小西湖街區微更新中結構改造的“構件:體系”方法[J].建筑師,2024(2):80-88.
[7]劉蔓靚.北京舊城傳統居住街區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模式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6.
[8]王宇.大遺址保護利用探討[D].鄭州:鄭州大學,2017.
作者簡介:
劉嘉冰,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歷史與理論。
馬靜(通訊作者),博士,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王冠彬,鄭州產城更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設計經理。研究方向:建筑設計、既有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