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貢作為千年鹽都,鹽業的發展是自貢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動力。自貢的傳統村落作為歷史文化、建筑藝術和民俗信仰等方面的載體,是研究當地文化不可忽視的一環。將自貢的傳統村落作為研究對象,了解其基本情況和當前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進而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傳統村落;鹽運古道;文化遺產保護
一、研究區域概況
自貢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東鄰隆昌、瀘縣,南界瀘州、宜賓,西與犍為、井研毗鄰,北靠仁壽、威遠、內江。境內河網密布,主要河流有越溪河、沙溪河、旭水河、威遠河、釜溪河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低山丘陵河谷地貌。境內河網為鹽運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且釜溪河于富順縣李家灣處與沱江交匯,接著順流而下在瀘州匯入長江,使得自貢地區生產的井鹽得以運往川、渝、滇、黔等多個地區。
二、自貢傳統村落概述
(一)大安區
三多寨鎮三多寨村和徐家村:三多寨位于自貢市三多寨鎮牛口山,始建于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在自貢鹽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由李、顏、王姓三大鹽業世家斥巨資修建,有“川南寨堡之冠”的美譽。三多寨村位于三多寨中,取名也源自三多寨鎮名。徐家村則是因村中以徐姓村民居多而得名,村旁的山也稱作徐家山,地理位置極佳。
牛佛鎮王爺廟社區:牛佛鎮,宋朝前名為高市鎮,明初時因集鎮沱江西岸有座牛王山,山下的渡口遂名為牛佛渡,牛佛鎮也因此易名。牛佛鎮屬于淺丘地貌,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水資源豐富,沱江流經鎮域長達19.6千米,還有多條溪流注入沱江。王爺廟社區因轄區內有一座王爺廟而得名。值得一提的是,該座王爺廟所塑的鎮江王爺為哪吒,傳說故事中哪吒能降服龍王,因此塑哪吒像以保水運平安。
(二)貢井區
艾葉鎮李家橋社區和竹林村:李家橋社區因當地有座名為“李家橋”的橋梁而得名。社區內有艾葉灘、沱灣碼頭,整體結構呈“之”字形,有一月亮壩,坐東南朝西北。艾葉灘碼頭占地面積約122平方米。自貢運鹽船沿旭水河入釜溪河、沱江而下長江,艾葉灘是船運食鹽重要起點站。沱灣碼頭作為鹽運水道上的第一碼頭,承擔著鹽運以及煎鹽所需煤炭的裝卸任務。
艾葉鎮竹林村,因境內原有大片竹林而得名,地處貢井城區旭水河北岸,有佛教名寺天池寺。村中為方便鹽業運輸而修建的五皇洞堰閘,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占地面積1 500平方米,是旭水河至釜溪河最高最險的堰閘。
(三)沿灘區
仙市鎮仙灘社區:仙灘社區位于仙市鎮的核心區域。仙市鹽碼頭始建于明末清初,有上、中、下三個碼頭,為河堤灘壩結構。碼頭連接仙市古街正街,是釜溪河至沱江和自貢井鹽出川的重要水運碼頭之一。鎮域北部有釜溪支流長灘河,自東向西經姚壩匯入釜溪河,另有長灘河支流李白河;鎮域南部有釜溪河支流楊柳溪,自東向西經大巖匯入釜溪河。
永安鎮鰲頭鋪社區:鰲頭鋪在漢唐時就是從益州經敘州、滇西至東南亞諸邦的一個站口,宋元時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驛站。至清道光、咸豐年間,鰲頭鋪成為自流井鹽和敘府土特產往返的重要集散地。
(四)自流井區
龍鳳山社區:位于自流井區老城區的商業中心地段,名稱源于轄區內的一座龍鳳山。境內有西秦會館、桓侯宮、王爺廟等文保單位,均是清代所建。西秦會館、桓侯宮、王爺廟的修建均與自貢鹽業發展有關,如:西秦會館為陜西鹽商集資修建,其木雕石刻大部分以戲劇為題材,包含講述山陜地區的杰出人物的故事,弘揚其本土的歷史文化思想;王爺廟則是自貢鹽場櫓船幫和鹽運商供奉祭祀鎮江王爺的行幫會館。
(五)富順縣
富世街道后街社區:“富世”之名源自東漢章帝年間開鑿于自貢的第一口鹽井“富世鹽井”。后街社區因位置較為冷僻而得名。后街建于清代,呈南北走向,長280米。街道兩邊多為清代民居,街道保留原有規制,兩側民居保存基本完整,具有清代古街風格。
趙化鎮培村社區:趙化鎮在隋唐時期,為江陽縣治地。宋時設鎮,取名“趙化”,意為趙氏開化之地,屬瀘川縣。趙化因鹽運水路和陸路在此交匯,人口眾多,商貿活動繁榮。培村建于宋,興盛于明清。相傳,培村的名稱與“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有關,他年少時曾居于此處,劉光第字裴邨,但被世人誤寫為“培村”,該地因此而得名。
獅市鎮獅子灘社區:獅市鎮因旁山形如獅子,且沱江河中有一石灘,原名獅子灘。位于富順東北部、沱江東岸,是富順至牛佛的重要水碼頭,也是資中至瀘州的貨船停靠碼頭之一。清朝康熙年間,村民依水而居,漸成集市。獅子灘社區就位于獅市鎮之中,坐落于沱江河旁灘口處。轄區內建有三個鹽碼頭,分別為萬年燈桿碼頭、豆芽碼頭、醬園碼頭,不過因水壩修建,水位上漲,現都已被淹沒于江水之中。
長灘鎮長灘壩社區:長灘鎮于唐朝時隸屬于瀘川縣管轄,依托于沱江的江河運輸便利,在此設瀘陽驛,后逐漸形成集市。清光緒年間因沱江帶來的泥沙形成長約千米的險灘,得名長灘壩,始有“長灘”之名。長灘壩社區與鎮名的由來相同。
(六)榮縣
東興鎮呂仙村:據《榮縣志》記載,清朝時期此地稱為“東川溝”,至光緒年取“興旺發達之意”改為東興場。清朝咸豐年間,在此地建寨,寨中山崖上有一寺廟名為仙巖寺,祭祀呂仙,故該村取名呂仙村。村內有集生砦,相傳是自貢鹽商為避暑、躲匪所建,現已被列為四川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自貢傳統村落空間分布
自貢村落大致沿鹽運水路一路向下分布。首先是旭水河,發源于榮縣榮隱山,全長約120千米,在汪家灘(后改名為望佳鎮,現已劃歸雙石鎮)以上為上河,沒有通航的條件,以下為中河,水位較深,可以季節性通航。旭水河中河沿岸的傳統村落有艾葉鎮李家橋社區和竹林村社區,從汪家灘到艾葉灘主要是運輸榮縣的煤炭,為自貢井鹽生產提供燃料。
其次是釜溪河,由威遠河和旭水河在大安區雙河口相匯,至富順李家灣匯入沱江,全長73.6千米。釜溪河是自貢歷史上通往川、滇、黔、湘、鄂等省的主要運鹽通道,其沿岸的傳統村落為仙市鎮仙灘社區,是自貢井鹽出川的重要驛站和碼頭。
最后是沱江,沱江是四川省境內的長江四大干流之一,從內江龍門鎮流入自貢之后,順流而下到牛佛鎮王爺廟、獅市鎮獅子灘、趙化鎮培村、長灘鎮長灘壩社區,都是重要的鹽運碼頭。自貢生產的井鹽通過長灘壩進入瀘州,然后在那里集散銷往外省。
其余的傳統村落有東興鎮呂仙村、三多寨鎮三多寨村和徐家村、永安鎮鰲頭鋪社區和自流井龍鳳山社區,則是與鹽運的陸路通道有關。
從空間分布上來說,這些傳統村落主要集中于自貢中部和富順一帶。中部地區是自流井和貢井。清代,自貢的鹽業生產中心西移,自流井和貢井成為自貢鹽業生產的新中心,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人口和日益頻繁的商業貿易活動。富順本就是自貢地區最早的鹽業生產中心,又是釜溪河和沱江的交匯之處,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歷史積淀深厚。因此,自貢傳統村落大多集中于這兩地。
四、自貢傳統村落發展現存問題
(一)傳統村落的功能退化
一方面,隨著公路、鐵路交通網逐漸完善和自貢鹽業生產的衰落,水路運輸已經失去其優勢和必要性,因此隨之而來的就是鹽運水道沿線傳統村落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現代城市和傳統村落之間的矛盾,伴隨著中國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的基礎設施、通信、衛生、教育等落后于城市。大量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村落“空心化”嚴重。
(二)重要歷史遺存保存不善
在城鎮化和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管理和保護意識,一些傳統建筑和老街得不到有效保護。如龍鳳山社區的王爺廟和桓侯宮。王爺廟曾是自貢鹽場櫓船幫和鹽運商奉祀鎮江王爺的行幫會館,原為一座小廟,清同治年間修建正殿。在光緒年間,有士紳豪商斥巨資擴建戲臺和回廊。但在20世紀20年代,為修建公路,正殿和偏殿被拆除,僅剩下戲臺和部分回廊。桓侯宮則是因周邊房屋舊城拆遷時,周邊建筑全部拆除。還有部分鹽運碼頭和歷史建筑因各種原因沒有得到妥善的保護,面臨“開發性破壞”的危險。
(三)傳統村落中的民風民俗保存困難
傳統村落因其自身民風民俗而具有獨特性,而當本地居民逐漸流失,傳統的民風民俗失去物質載體后,村落最終難免成為空殼。例如,起源于傳統鹽運方式的放水節、王爺會等,一個由鹽業生產活動演變而來,另一個源于供奉鎮江王爺,保佑鹽運平安。它們的誕生都與自貢鹽業運輸活動密切相關,本身便是為祝愿鹽運途中的平安與興盛,但隨著整個自貢鹽業的衰落,這樣的民俗活動在半個世紀以前就瀕臨消失。
五、發展建議
(一)立足本地鹽業特色,加強宣傳
加強自貢鹽文化的宣傳,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宣傳教育力度。面對不同人群選擇不同的方式。針對學生群體,一方面可以走進校園舉辦講座,通過授課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當地的傳統村落和鹽文化;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走出校園,到燊海井、吉成井等制鹽作坊,實地參觀并親身體驗,寓教于樂。針對成年人,當地有關部門可以積極引導和鼓勵公眾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通過建立志愿者隊伍、開展公益活動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這項事業。
同時,還可以將現有成果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利用井鹽生產技術、鹽幫菜、兩次“川鹽濟楚”以及抗日時期的抗日捐金活動,拍攝宣傳視頻,制作井鹽生產科普動畫,開展關于鹽與抗戰歷史的巡回展覽等。
(二)重視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深入挖掘自貢的鹽文化、燈文化、恐龍文化和美食文化等資源的文化內涵,整理相關故事、傳說、歷史事件等。對自貢的傳統村落進行文化普查,整理和保護村落中的歷史建筑、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建立詳細的文化檔案,為文旅發展提供素材。
對傳統村落中的文物古跡進行修繕和保護,當地有關部門可以聯合專業文保機構,如省內的考古研究院,詳細評估建筑損壞情況,編制修復方案,上報文物部門,申請專項資金。
積極支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和宣傳活動,依托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吸引大眾關注,普及相關知識,喚起大眾保護意識。舉辦文化節、傳統手工藝展示等活動,宣傳和推廣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同時,鼓勵和支持村民參與文化傳承活動,培養一批文化傳承人。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區域聯動發展
2022年5月印發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指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以成都和重慶為核心,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水系沿線市區(縣)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區域。且綿瀘高鐵內自瀘段開通以后,自貢將全面融入全國高鐵網,形成川南半小時交通圈,至成渝兩地的一小時交通圈,人員往來流通更加快捷。自貢的鹽運古道有水路和陸路線路,串聯起沿途各個傳統村落,要落實沿線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良好的交通條件有利于旅游業的發展,也有利于貨物和人員的流通。同時,要建設完善的旅游服務設施,如游客中心、停車場、導覽系統等,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務。此外,要鼓勵村落之間進行合作,單獨一個村落規模小、人員少,只有相互合作,產生規模效應,才能實現區域間的聯動發展、合作共贏。
六、結語
自貢傳統村落依托鹽業生產和運輸發展起來,本身擁有厚重的歷史積淀和數量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鹽業相關產業的衰落,生產和運輸活動減少甚至停止,村落陷入發展困境。需要通過發掘特色文化項目,發展文化旅游業,引導產業轉型,同時完善基礎設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為村落的后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還要保護好當地的宮廟、會館等傳統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文化地標,同時開發出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以帶動第二產業發展,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利于外出人口回流。這樣不僅能實現村落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還能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自貢市鹽務管理局.自貢市鹽業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自貢市交通管理委員會.自貢市交通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
[3]王綱.清代四川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4]鄧軍.川鹽古道自貢段的遺產構成及其保護利用[J].中華文化論壇,2017(7):49-54.
[5]龔丹丹.基于鹽運文化背景下的川南傳統村落更新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19.
作者簡介:
黃志豪,碩士,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和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
鄔春歡,碩士,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