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許多江南傳統村落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更新,但是村落中的一些公共空間卻被忽視,菜市場就是其中之一。以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青城村菜市場為例,分析江南傳統村落菜市場的現存問題,探討菜市場空間改造的策略,在充分考察青城村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多功能復合型菜市場空間改造設計方案,希望能夠為其他傳統菜市場的改造提供一些助力。
關鍵詞:菜市場;空間改造設計;江南;傳統村落;地域文化;傳統文化
菜市場作為傳統村落中村民生活的重要活動空間,它不僅真實反映了當地村民的風俗習慣,還能夠準確地體現出特色地域文化。但在村落保護和更新的過程中,菜市場空間很容易遭到忽視,許多傳統村落的菜市場都出現臟、亂、差的現象,十分影響傳統村落的形象和村民的生活質量。結合村落地域文化,打造多功能復合型的特色菜市場,不僅能夠提高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還能夠吸引外來游客,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
一、江南傳統村落菜市場現存問題
(一)傳統菜市場功能單一,缺乏多樣性
傳統菜市場大多功能單一,只能滿足人們買菜的基本需求,缺乏空間活力,形態結構單調,大部分以單層的形式存在,所以對于村民缺乏吸引力,更難以實現以菜市場為媒介吸引外來游客前來游玩,以展現鄉村地域文化,推動鄉村振興。這造成了菜市場空間除了早晨和傍晚以外,毫無生機和活力的現象。菜市場是惠民基礎服務空間,隨著服務對象需求層次的改變,現有的單一空間功能已經顯得落后[1]。
(二)傳統菜市場喪失地域特色,千篇一律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江南傳統村落在保護與更新的過程中,為了追隨現代化的步伐,逐漸失去地域特色,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承遭到了阻礙。傳統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間菜市場也不例外,一些菜市場空間在村落改造的過程中,呈現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遭到忽視,菜市場空間與村落發展不匹配;另一種則是隨著村落的發展變得整潔美觀,設施也逐漸智能化,但是缺乏地域特色,千篇一律。
(三)傳統菜市場科學技術利用不足,顧客體驗不佳
傳統菜市場中的商業活動通常依賴于口頭交流和紙質記錄,缺乏信息化系統的支持。例如,攤位信息、商品價格、庫存狀況等關鍵信息缺乏數字化管理,無法實現實時更新。這不僅導致信息傳遞效率低下,還可能影響市場的運營效率和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在數字化時代,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線上平臺購買日常用品。然而,傳統菜市場在與電商平臺的融合方面較為滯后,難以適應這種變化趨勢,缺乏線上展示、下單及配送服務,導致市場在吸引年輕消費者和拓展客源方面面臨挑戰。
(四)傳統菜市場空間雜亂,缺乏規劃
目前,傳統菜市場無法承載過多消費行為,空間利用率低,經營環境惡劣[2]。許多傳統菜市場空間缺乏規劃,功能布局隨意雜亂,大大降低顧客的購物效率。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相較于城市,雖然鄉村的生活節奏較為緩和,但是對買菜的便捷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街邊的生鮮店、綜合超市、網上購物等買菜方式逐漸流行,造成傳統菜市場的沒落。同時,傳統菜市場空間交通流線缺乏規劃,在臨近重大節日,菜市場人流量飛速增長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人員擁堵的情況。
二、青城村菜市場概況
(一)場地解讀
青城村菜市場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魏村街道青城村。菜市場周邊交通便捷,靠近江宜高速、春江互通主線橋和346國道,距離公交車35路青城小學站370米。菜市場周圍商業資源較為匱乏,只有一些水果店、超市、藥店等,不能很好地滿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人群結構
青城村菜市場的消費人群以本地居民為主。由于青城村距離主城區較遠,村莊內大多數年輕人都在外謀生,或者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選擇到城鎮居住,村里的老年人占比較多。青城村的北面有許多工廠,所以村里也還有一些在工廠上班的中年人。青城村的旅游資源開發尚不完善,很少有游客前來游玩。
三、菜市場空間改造策略
(一)拓展場地功能,豐富村民業余生活
在傳統菜市場空間改造的過程中,要結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以及菜市場空間的設計定位,拓展更加多樣化的服務功能。對于老年人來說,除了能購買生鮮、糧油米面、生活用品之外,還可以為他們交流娛樂提供場地,改善老年人孤單無趣的生活現狀。對于上班的中年人來說,盡可能縮短買菜的時間是他們對于菜市場空間最大的需求。除此之外,還可以為一些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燒飯做菜的中年人提供堂食的餐飲區和菜品加工區。年輕人和兒童在菜市場空間消費人群中占比較小,為了提高這一人群的參與度,可以設計一些符合他們審美和興趣的空間,例如非遺文化表演區、文創店、咖啡店、特色小吃區等等。
(二)融入鄉村特色,激活文化活力
如今,傳統文化逐漸得到重視,承載傳統文化的消費也越來越能吸引大眾,因此挖掘文化認同的接口,在菜市場空間改造中融入文化元素,是改變傳統菜市場空間舊態,激活空間活力的關鍵。一方面,可以在菜市場空間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元素,例如江南水鄉傳統建筑的白墻黑瓦、馬頭墻、精致的窗花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菜市場空間;另一方面,菜市場是最能夠反映地區飲食特色的空間,不同季節菜市場的菜品都會有不同的面貌。因此,可以結合傳統節日,定期開展活動,以實現地域美食文化的傳播,從不同的角度激發文化活力。
(三)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開放共享
隨著科學技術飛快發展,如今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人為了節約時間,選擇網上買菜。想要保證線下菜市場空間不會因此沒落,可以拓展菜市場的線上購物平臺,這樣有助于將菜市場的服務范圍擴展到更多更遠地區。同時結合智能化系統,保證每樣菜品都能追溯到種植周期、菜品質量和農藥檢測等信息,營造透明公開化的購物環境。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小程序等為顧客提供菜品烹飪方法等資料,解決年輕人群選擇菜品的困擾。
(四)結合人群需求,優化空間結構
菜市場空間首先要為人們提供便捷性和舒適性,盡可能提升顧客買菜的效率,所以在內部空間改造的過程中要保證布局有一定的條理性,合理擺放蔬菜區、水果區、肉類等售賣區域的位置,設置標識牌,讓購買者一目了然。
同時,對于菜市場外立面空間結構的優化,可以結合地域文化進行設計,進行開放的建筑空間的設計。建筑空間的開放不僅可以提高人們在空間中活動的頻率,而且有助于界面連續性的塑造,也有利于促進不同類型空間功能的融合[3]。
四、青城村菜市場設計實踐
(一)優化室內功能布局
1.通行流暢
為了避免人員堵塞的情況,青城村菜市場空間在改造時保證了足夠的人員流動空間,并將原來的一層空間改造成兩層。室內空間流線主要由“回字型流線”和“一字型流線”組成,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采購路線。一樓售賣區將水果蔬菜區放置在靠近主入口處,將氣味較大的肉類、海鮮類放置在遠離主入口的位置。同時,空間內設置南北兩個出入口,并且在兩個出入口區域都設置步梯和電梯,方便消費者就近選擇出入口。
2.功能復合
功能復合可以引發新的行為活動的發生,提升菜市場空間活力[4]。菜市場一樓以售賣為主,大致劃分有蔬菜水果區、海鮮肉類區、糧油熟食區等,同時還設計有休憩區,為體力較差的老年人提供休息交流的空間。在肉類售賣區提供活禽宰殺服務,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為了解決菜市場垃圾亂堆亂放和地面污水蓄積等環境問題,菜市場空間結合智能化設備設計專門的垃圾污水處理間。
菜市場二樓空間更能體現改造后功能的多樣化,二樓區域將引入文創產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咖啡餐飲等。為了打造蘊含地域文化的菜市場空間,還設計有舞臺表演區,可以表演常州非物質文化滑稽戲和唱春,在非表演時間段,這一空間可以作為休憩區域。這不僅豐富了當地村民的業余生活,還能吸引外來游客,打造青城村的旅游名片。
(二)改善空間內外形象
1.建筑外立面
青城村菜市場位于江南地區,而白墻黑瓦是江南傳統建筑最鮮明的特點。菜市場外立面將江南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設計風格相融合,運用大面積的玻璃窗,這樣不僅可以改善室內通風采光,還能增加內外空間的聯系性,改善傳統菜市場室內空間的封閉性,見圖1。
2.室內空間設計
菜市場室內空間設計風格將江南文化與近代風格相結合,一樓售賣攤位運用馬頭墻的形式,同時融合近代風格的導視牌進行點綴,增加空間的可識別度,給消費者不一樣的視覺體驗,見圖2。
二樓餐飲區將江南傳統建筑的窗花形式運用于空間的隔斷當中,設計開放座位區、半開放座位區和私密座位區,滿足不同人群的社交習慣,見圖3。空間中運用了大量的木材,選擇深淺不一的木色和低飽和度的綠色進行搭配,打破空間的沉悶之感。
五、結語
傳統菜市場空間已難以滿足當前人們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和審美需求。消費功能是菜市場空間最基本的職能,根據菜市場主要消費人群和潛在消費人群的需求進一步拓展其功能,不僅要改善菜市場的環境和服務,還應增加一些體驗空間、社交空間、休閑空間等,將傳統菜市場空間改造成一座美食文化博物館。同時,提煉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中的元素,藝術化地融入菜市場室內外空間當中,可以有效地激發空間活力,增強消費者的歸屬感,喚醒鄉愁記憶,同時還能夠推動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參考文獻:
[1]董婧,徐鵬,許楊.基于當今日常生活需求的菜市場改造:以南京科巷新市集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11):158-160.
[2]朱明珠,李青青.傳統菜市場空間活力改造設計:以連云港巨龍路菜市場為例[J].包裝與設計,2022(5):152-153.
[3]岳悅.基于活力復興的城市社區公共空間更新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2.
[4]蔡靜文,楊忠軍,田昀,等.場所精神視域下的公共設施設計應用策略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2):94-95.
作者簡介:
戴欣悅,常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李秀霞,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