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分析社區老年群體的需求,提出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改造要以老年人為主,準確把握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心狀態和需求層次之間的關聯性。通過研究適老型社區的改造重點,得出居民需求視角下的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要點。在此基礎上,深入關注居民需求層次,期望為未來的適老型社區改造帶來創新性的構思與方向,進而推動社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景觀設計;居民需求;適老型社區
目前,我國正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最新數據,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已突破2.64億大關,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這一變化對社區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現有的景觀裝置在功能、維護及設計上已經不能充分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社區作為老年人日常社交、休閑與鍛煉的重要場所,其現狀與老年群體的快速增長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匹配問題。許多社區景觀裝置面臨設施陳舊、維護不足、缺乏針對性設計等問題,難以滿足老年群體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化建設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雖然城市面貌和基礎景觀裝置不斷更新,但是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在社區景觀的適老化改造方面顯得尤為迫切。
與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相關的研究中,大多數研究的重心都在于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的功能屬性提升和空間優化,而較少關注居民需求層面。社區的景觀設計需要與城市文化、居民需求和街區文化相適應,以保障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如何科學地規劃與開展社區景觀設計的適老性改造,提高居民社區公共空間的安全性與舒適性,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因此,需要從適老型社區居民需求的角度出發,全面審視并優化社區景觀設計的布局、功能與服務,確保它們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從而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與社交互動,推動構建更加和諧、包容的社區環境。
一、居民需求與適老型社區內涵
(一)居民需求
馬斯洛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這些需求涵蓋了從生存到發展、從物質到精神、從個人到社會的多個方面。滿足社區居民需求是設計者和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推動社區景觀設計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適老型社區
適老型社區也被稱為老年人友好空間或老年人友好環境,是指專為老年群體設計和改造的空間。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要考慮老年人的行動能力,為其提供無障礙設計。老年人對噪聲和氣味較為敏感,并對空間的舒適性和可持續性要求較高。適老型社區需要提供便利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例如方便老年人理解的文字和標識,設置能夠調節高度的座椅和活動裝置等。同時,適老型社區也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為老年人提供舒適的戶外活動場所。
二、居民社區景觀設計現狀
本研究通過對南京市社區的走訪調查,發現城市中的社區景觀有著極大的缺陷,大部分社區景觀裝置老化嚴重、功能單一、缺少管理,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日常活動的需求。受訪的大部分老年人希望對社區景觀進行改造,利用好社區內的公共空間。筆者通過對15個社區的細致觀察和問卷調查,發現老年人更傾向于在環境友好、設施安全的社區場所進行戶外活動。部分老舊社區景觀設計已經不能滿足居民需求,缺乏適老化改造,景觀裝置不符合社區內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在植物配置方面,部分社區存在植被種類單一的問題。其中,部分老舊社區多數存在地表裸露和落葉堆積問題,影響了社區的整體環境。在走訪調查中還發現,多數社區景觀設計缺乏對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導致景觀同質化現象嚴重。這不僅無法體現當地社區的文化屬性,還會降低居民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另外,社區中的無障礙裝置配置率較低,大多數受訪老年人的戶外活動時間在早晨和下午,因為他們認為在夜間出行會有安全隱患。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社區景觀設計面臨著新挑戰,如何將既有的居民社區改造成更具有適老性特征的“新”社區,是當下值得探索和思考的課題。
三、適老型社區的居民需求
(一)生理需求
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下降,活動變得遲緩。社區內的景觀裝置要針對老年人的身體情況進行改造。老年人普遍存在視力、聽力、行動能力等方面的衰退,在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他們的身體機能和特殊需求,可采用防磕碰設計、防滑地面、輔助行走裝置等,確保景觀設計在追求視覺美感的同時,充分融入適老化設計理念,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二)安全需求
老年人的居住環境需要特別注意安全性,以防摔倒等意外事故的發生。在調查過程中,受訪者普遍反映的核心問題聚焦于道路和建筑外立面破損嚴重,以及亮化設施的匱乏。同時,多數居民反映存在基礎設施老化的現象。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社區居民的日常出行,也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安全隱患。
(三)社交需求
老年人缺乏安全感,在情感上較為脆弱,因此社區景觀設計需注重情感交流空間的營造。社區內的景觀裝置應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社交的需求,強調交互性。同時,多樣化的戶外活動也是老年人渴望的。社區中的互動景觀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四)尊重需求
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在滿足居民尊重需求方面,主要體現在對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身體變化和心理感受的理解和尊重上。設計人員應該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景觀空間,同時保留足夠的開放區域,供他們開展團體活動。從多個角度出發,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和心理感受,讓居民感受到社區景觀設計對他們內心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五)自我實現需求
適老型社區的景觀設計應綜合考慮老年人的身體、心理和社交需求,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活動空間與景觀裝置。例如:可以鼓勵老年人自主學習和參加社會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樂趣和獲得成就感;也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才藝展示平臺,讓他們發揮自身特長,實現個人價值,從而滿足老年人的自我實現需求。
四、居民需求視角下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路徑
(一)社區文化賦能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
社區內的景觀設計要迎合社區發展的需要,注重社區景觀的文化屬性,以滿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景觀設計在社區發展的歷程中,其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整體的形式與功能也不斷豐富,但很少與當地社區文化相結合。每個社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背景,這些都可以成為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的靈感來源。深入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將其融入景觀設計中,可以使社區更具當地特色和人文關懷。在社區景觀中融入傳統建筑要素,如中式庭院、亭臺樓閣等,營造古樸典雅的氛圍,讓老年人在其中能夠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韻味。在社區內的社區廣場和空曠區域,可以設置傳統文化展示設施,以景觀裝置為載體,展示社區的發展歷程和特色文化,讓老年人在欣賞社區景觀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此同時,可以在社區中設置專門的藝術作品展示區域,用來展示社區居民的書法、繪畫、手工藝品等,為社區老年人提供一個發揮自身特長、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以滿足他們的自我實現需求和尊重需求。社區文化融入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需要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認同感,通過結合傳統文化元素、社區歷史及當地文化資源,打造出既符合現代審美又充滿文化韻味的適老型社區景觀。
(二)數字技術賦能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
使用數字技術賦能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是一種融合現代數字技術與傳統社區服務理念的創新實踐。這種設計旨在通過數字技術的應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增強社區的服務功能和互動體驗。在城市智慧化的浪潮下,老舊設施將會往智能化景觀裝置的方向轉變。在五種需求層次中,生理需求是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可以在社區內配備智能監控系統,并結合人臉識別、行為分析等技術,對社區內老年人的安全進行監控。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如摔倒、長時間未活動等,系統就能自動通知相關人員,以確保老年人能夠及時得到幫助。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物聯網技術已經得到了普及,社區廣場可以配備智能健身器材,通過融合5G、人臉識別、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自動統計居民的使用時間、距離等,并提供身體各項數據、能量消耗等信息。利用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增加智能化的景觀交互裝置,提高使用者與景觀的互動性。在社區中不僅可以設置智慧采集設施,為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記錄老年人的運動數據并提供運動建議,還可以在社區內設置交互屏幕或智能交互裝置,展示社區的實時信息、天氣路況、社區公告等內容,提升老年人的信息獲取效率。部分老年人喜歡在社區中圈地種菜,但是腿腳不方便,設計人員就可以在社區中加入智慧共享菜園,通過使用無線灌溉裝置、土壤溫濕度采集器等設施,幫助老年人輕松管理菜地。數字技術賦能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是多維度、全方位的創新實踐,通過加入智能化景觀設施,精準契合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期望;采用智慧化景觀裝置、無障礙設施與數字屏幕等景觀設計,可以提升社區的整體智能化水平,也在細微之處滿足老年人的社交與尊重需求,為居民創造一個更加滿意的社區環境。
(三)圍繞老年人的生活軌跡構建適老型生活圈
適老型社區的構建要基于社區老年人的活動軌跡,將適老化標準融入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中。老年人的生活軌跡包括戶外活動、交流互動、健身鍛煉等,社區景觀設計改造結合社區內老年人的生活特點,在老年人聚集的廣場上增設無障礙景觀裝置和運動景觀裝置。考慮到學校附近社區內有老年人帶孩子、遛鳥等戶外活動,可以在社區內對道路進行修復和改造,在公共設施的過渡空間增添安全扶手,并增加照明裝置。
相較于年輕人,老年人的感官功能下降了很多。以休憩裝置為例,設計人員可以融入更多生活化元素,使其不再是一個靜止的休憩空間,而是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互動景觀裝置。這樣的設計能夠鼓勵居民積極參與社交與互動,特別是老年人,通過與休憩裝置進行互動,在休息的同時享受生活樂趣,促進身心健康。在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長遠發展中,社區更新改造建設的重點在社區配套景觀裝置建設上,應增加相應的健身景觀裝置、休閑景觀裝置、娛樂景觀裝置等,豐富社區居民的生活,形成鄰里互助的局面。同時,也要利用好社區的養老配套景觀裝置和資源,支持發展一批嵌入式的養老機構,為社區老年人提供規范化、標準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通過創設多元化活動空間、搭建老年人交流互動平臺、強化社區參與氛圍、提供個性化服務,營造安全與便利的居住環境,共同構建一個充滿健康活力和溫馨關懷的社區環境,讓老年人能夠在其中享受充實、有意義的晚年生活,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與需求的滿足。
(四)打造嵌入式養老托育一體化景觀空間
在社區走訪調查中,發現社區中許多老年人正主動或被動地承擔起幫助年輕人照顧小孩的責任,多數老人也提出了這種需求,這就需要打造嵌入式養老托育一體化景觀空間。在社區融合養老空間和托育空間,整合優化社區資源,將社區中的養老和托育服務嵌入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中,打造集養老、托育、社區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景觀空間。設計這種景觀空間,要著眼于老年群體需求和嬰幼兒照護需求,提升社區空間的便捷性,充分利用好社區內的公共資源,既不增加老年人負擔,又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在設計中應明確區分養老與托育的功能區域,確保二者相輔相成,同時又能便捷地共享公共設施和服務。也要根據老年人的身心特點和兒童的成長需求,合理規劃空間規模,確保每個功能區域都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利用色彩搭配和景觀設計,為老年人和孩童提供清晰的導向,同時營造溫馨、舒適的氛圍。嵌入式養老托育一體化景觀設計需要綜合考慮空間功能、規模、活動多樣性、色彩與導向性等多個方面,同時,還需要注重無障礙設計及托育裝置的配備,以確保老人和小孩的安全和便利。
五、結語
社區景觀設計的適老化改造,是社區改造的趨勢。本文聚焦于社區中的居民需求,通過細致剖析社區景觀如何有效滿足居民需求和適老標準,深入挖掘并歸納了在這一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挑戰。隨后,以居民需求層次為宏觀要求,進一步探討了社區景觀設計的創新路徑與需求導向。適老型社區景觀設計的重點在于尊重社區內的特色文化,并結合現代技術,在景觀設計中融入數字技術和地方文化,為現代景觀設計注入歷史底蘊,同時也為未來適老型社區的景觀設計提供靈感。
參考文獻:
[1]韓許高,宗剛,周中明.老舊社區公共空間適老性現狀及滿意度:以南京某小區為例[J].江蘇商論,2022(9):64-66,82.
[2]劉沛東.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地域性設計要點研究[J].居舍,2024(22):79-82.
[3]張嘉琪,徐斌,金生英.基于智能技術的景觀體驗裝置設計[J].現代園藝,2024(15):167-169.
[4]陳雅琦,陳文麗.數字媒體技術下的城市景觀交互裝置研究:以北京G·PARK能量公園為例[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4(5):164-167.
作者簡介:
李澤鵬,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高濤,碩士,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