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我國綠色發展從頂層設計到制度體系建設得到全面推動,基于生態文明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同時,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在此背景下,以東部華僑城這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例,提出了在生態地區的旅游規劃理念與手法,既可以保障生態保護的底線,又能創新性地進行產品升級。
關鍵詞:旅游規劃;生態地區;旅游度假區;東部華僑城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旅游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實現了從小到大、由弱漸強,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1]。深圳市高度重視旅游業發展,提出順應旅游消費提質轉型升級新趨勢,加快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度,加快建成世界級旅游目的地[2]。
隨著近年來我國國民收入的增長,人民對于生活品質的關注和休閑度假的需求上漲。自2010年以來,我國休閑度假旅游熱度日益增長。2015年,原國家旅游局組織評定了首批17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截至2024年6月,我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已達85家。作為全國首批也是為數不多位于超大城市中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東部華僑城是深港實現“協同共建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游圈”發展構想過程中的核心旅游區,其升級改造工作將聯動大小梅沙,引領深圳東部地區未來旅游發展,建設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標桿項目。
一、老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迭代挑戰
東部華僑城風景區位于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北側丘陵地帶,占地近9平方公里,東西臨近馬巒山郊野公園和三洲田森林公園,具備極佳的生態資源,同時也屬于生態地區。景區曾是引領全國的生態旅游標桿項目,是國內首個“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內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東部華僑城在大灣區范圍內仍具備絕對的品牌優勢。截至2020年,全國僅有45處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大灣區范圍內僅有1處,即東部華僑城。廣東省共有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4處,大灣區范圍僅有2處,東部華僑城為其中之一。然而,景區發展至今仍面臨以下挑戰:
(一)潛在游客的旅游需求發生重大變化
根據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會經歷探索、發展、鞏固、停滯的階段,如產品及時更新,則目的地走向復蘇;如產品不及時更新,則目的地可能會走向衰落。東部華僑城至今已運營超過15年,游客的旅游需求不斷變化,產品已經處在更新改造的關鍵時期。
(二)區域交通問題持續存在
地鐵開通前,度假區的主要到訪方式為汽車,因深圳東部地區道路建設存在瓶頸,度假區高峰期擁堵嚴重,旅游交通體驗較差。近期,隨著地鐵的開通(大梅沙站,距離東部華僑城南部入口約1.3千米),度假區有望解決交通問題。
(三)周邊競品景區不斷增加
廣州、珠海長隆、香港迪士尼等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劇了區域度假旅游競爭,灣區目標客群相近,市場重疊度較高,核心競爭更為激烈。因此,為擦亮生態度假旅游的“金字招牌”,度假區全面啟動升級改造工作。
二、生態地區的旅游規劃理念與手法
在生態文明時代,東部華僑城的升級改造不僅注重產品迭代,而且關注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欲以更謙遜的姿態融入生態空間。東部華僑城的升級改造規劃打算從生態功能增效、旅游產品煥新、服務質量升級等方面實現全面升級,通過“用地減量、建設減量”的手段打造高密度城市中的低密度生態旅游度假區,推動其建設成為深圳世界級旅游目的地核心區標桿項目。
(一)生態功能增效
優化保護利用格局,以低擾動原則合理升級。綜合考慮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要求,通過GIS分析水土涵養、生物豐富度、林地郁閉度等多要素,識別出適宜開發建設和需保護的區域。融通“一廊一帶”區域生態格局,引導形成以保護為主、游憩為輔的局部建設的旅游度假功能區。
“一廊”即山海生態通廊。東部華僑城呈中部高、南北低的地貌特征,其中,云中部落為制高點,由此向南可遠眺至大梅沙片區,向北可以眺望至大華興寺、茶溪谷、三洲田水庫等重要節點。規劃通過預控山海城視線通廊的方式,對視線通廊內的建設活動進行控制,優化景區整體生態景觀格局,推動景區與南部大梅沙、小梅沙片區協同發展,串聯山海資源與城市,強化旅游景區的集聚效應。
“一帶”即半山生態休閑帶。深圳市鹽田區打造半山生態休閑帶,串聯鹽田區若干個半山公園。景區過去因封閉式運營的模式,未融入半山生態休閑帶中。本次升級改造提出打造部分開放景區,融入半山生態休閑帶,打通度假區與鹽田區梅沙尖、梧桐山、馬巒山等若干半山公園及觀景點的空間聯系。
(二)旅游產品煥新
整個東部華僑城以自然生態為核心,以親山觀海為主題特色,打造“高品質度假+泛探險樂園”產品集群,形成獨特的觀景新生態、郊野新戶外、幽谷新度假和山地新游樂產品全新發展模式。山上為靜區,以生態度假產品為主,打造高品質、多層次微度假產品集群;山下為動區,以觀景和探險樂園為主。構建全系列微度假產品體系,滿足大眾參與性與高品質度假體驗需求,打造“一日游”“兩天一晚”“三天兩晚”多種類產品。改變原有“高端酒店+通票制度”假區消費模式,增加中端與選擇性消費產品;打破度假區原“朝九晚六”的固定運營時間,培育夜間經濟等新型經濟形式(圖1)。
結合旅游產品策劃,將升級后的度假區劃分為四個旅游功能區,分別為生態游樂區、云端游賞區、體育公園區和生態度假區,植入服務、游樂、度假、游賞等設施,通過“針灸式”的改造建設,引導游客向以下三處體驗核心集聚,降低其他區域生態干擾。
茶溪云海體驗核:落實“幽谷新度假”主題產品的核心區。重點布局分類型、分層級、多形態的旅游度假設施,嘗試夜間經濟培育,升級改造現有茵特拉根、黑森林酒店,引入全新主題與運營商主體,落實多功能度假服務中心、郊野徑服務中心等服務設施。
云中部落體驗核:升級最佳觀景點(制高點)風貌形象,打造“世界級山海地標”。針對度假區交通接駁存在局部不通暢的問題,完善上下山小火車、索道等立體觀光交通接駁,減少長距離步行換乘。
探索樂園體驗核:落實“山地新游樂”主題產品的核心區。升級現有大俠谷樂園,結合樂園山地地形特征植入親子、探險、傳統文化、戶外運動等要素,配套全年齡段、沉浸式游樂產品。
(三)服務質量升級
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提供高品質度假、親子度假、康養度假、國際會議以及大眾戶外生態游憩等多元體驗產品,并完善旅游度假必要的服務配套設施。在茶溪云海度假區配套度假服務中心一處,植入商業購物、餐飲、醫療服務、衛生間等功能;結合郊野徑,依托既有建筑改造郊野徑服務中心一處,針對戶外登山客群植入應急服務、休息補給等功能。在泛探險樂園增加服務中心一處,集游客服務中心、大梅沙集散中心、索道站等功能于一體,融合酒店入住辦理、行李托運等功能,為旅客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務。
構建“兩橫兩縱”景區路網,布局“一中心兩樞紐”的接駁中心,分別是南部大梅沙集散中心(主)、云中部落轉換樞紐(大拐彎處)和茶溪谷轉換樞紐。其中,大梅沙完善慢行系統、延長索道聯系集散中心、索道上/下站與大拐彎火車站,打造立體觀光系統。
(四)用地與建設雙減量
探索低擾動減量開發,通過現狀用地、建筑雙減,提升景區環境品質。貫徹生態保護要求,引導產品升級基于現有建設區域進行,對部分停用建筑進行景觀化改造,打造特色景觀地標。拆除部分建筑,總體減小開發規模。倡導生態文明建設方式,通過手作步道等生態工法建設郊野徑連接線。強調生態質量標準,要求相關開發建設符合不減少水面面積、不影響水庫安全,新增建筑需綠色、低碳,符合水源保護與生態保護要求。
探索城鎮與生態單元管控方式,細化引導國土空間功能。規劃充分考慮國土空間“三線”、藍線、水源線、林地等管控要求,劃分地塊,形成建設管控區域與管控要求,分級分類提供市民可親近、可進入、可體驗的自然生態空間。在開發邊界內,結合生態敏感性分析,細化地塊功能,引導布局生態旅游、生態游憩以及生態保育功能;開發邊界外,堅守生態紅線等剛性管控要求,落實空間規劃保護與修復指引,引導適度布局生態游憩服務功能。
三、運營模式的創新路徑
(一)轉變景區封閉運營模式,推動優質生態旅游資源開放共享
景區過去的運營模式為封閉門票制,運營時間為上午9點至下午6點。為迎合游客偏好更加側重于戶外和夜間經濟的發展趨勢,規劃提出轉變全封閉式運營,改為局部開放和局部封閉的運營模式。貫通景區與鹽田區半山休閑帶公園,推動茶溪云海度假區開放運營、云中部落面向更廣泛客群創新運營,并銜接山林綠道與森林公園;結合人群需求增補服務配套設施,打造山上、山下兩處服務中心,升級旅游配套設施,配置郊野徑服務中心,統籌考慮周邊社區公共服務需求,提升游客和市民游憩體驗。
(二)采用融合觀光交通體系與差異化管理,提升高峰期旅游休閑體驗
為應對深圳東部地區存在的高峰期擁堵問題,度假區提出構建“公交+景區巴士+觀光交通+慢行”無縫銜接的立體交通系統,引導游客綠色出行。建立北接龍崗與坪山、南連梅沙的公交及景區巴士體系,實現對度假區臨近重大交通站點游客的接駁;引導纜車、索道、小火車等原封閉景區內產品向大眾觀光交通產品轉變;重新設計更合理的索道線路,并增加索道運力。與此同時,為了應對節假日交通爆發式增長,持續實施高峰期的車輛預約管理,開通節假日接駁專線,所有來訪汽車統一停放交通集散中心,由接駁專線將游客運送至度假區內的各酒店和旅游觀景點。實行集散中心一站式辦理行李托運與入住等差異化管理,在高峰期抵達集散中心后,各酒店工作人員將協助度假游客將行李運送至居住酒店,方便游客直接游玩。
四、實施成效
目前,東部華僑城升級改造已落實茶溪云海度假區的開放運營和云中部落面向更廣泛客群的獨立創新運營,實踐了生態旅游度假區半開放運營的全新發展路徑。山海特色新型生態旅游度假產品有序落實,成為灣區旅游經濟活力新極點。以生態工法完成區域郊野徑連接線建設,使得度假區融入區域慢行系統當中,可以通過郊野步道抵達梅沙尖等度假區外景點。利用茶溪云海度假區茵特拉根酒店入口場地植入的“三洲田車尾箱夜市”項目,獲評廣東省首批“粵式新潮流”文旅消費新業態熱門場景。云中部落片區風貌改造工作已經完成,成為鹽田區第六立面試點區域,結合觀景臺升級,引入“大熱荒野”等露營項目,成為灣區全新“網紅打卡地”。茶溪云海度假區與探索樂園等其他升級改造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景區將在不久的將來完成全面升級。
五、結語
本文對生態地區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升級改造方法進行了探索,創新性提出了“生態功能增效、旅游產品煥新、服務質量升級”和“用地減量、建設減量”的實施路徑。隨著越來越多的旅游度假區產生產品升級的需求,希望本文可以為更多的度假區提供技術借鑒。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 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EB/OL].[2024-07-17].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1885.htm.
[2]吳必虎,俞曦.旅游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3.
作者簡介:
馬詩夢,碩士,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城鄉規劃、旅游規劃、鄉村振興等。
楊曉楷,碩士,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所長、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規劃研究、詳細規劃、城市更新。
盛鳴,碩士,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國土空間規劃、戰略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