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利用地域紅色文化資源優勢,創建“大思政課”,有助于解決“知”與“行”脫節的問題,彌補“?!迸c“博”分離的不足,調節“身”與“心”失衡的狀況。特別以“湖湘文化經典鑒賞”課程為例,探討了“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其實質是為“五育”融合增值賦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五育融合;紅色文化資源;大思政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中南大學究生教改項目“湖湘文化通識教育與理工科研究生價值觀自信研究”(2023JGB072)階段性研究成果。
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是我國教育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中國國務院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標。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1]報告明確提出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五育”目標相互之間的深度融合,為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24年3月18日,習近平在湖南長沙市考察了千年學府和百年師范——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城南書院校區),“了解學校用好紅色資源、堅持立德樹人等情況”[2]。在此時代語境下,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被進一步提上“大思政課”的日程。
本文主要探討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結合學科和專業,利用地方文化資源,依照特定的課程設計,積極創建“大思政課”,將紅色文化資源與學生需求、現實需求相結合,通過指導學生在戶外開展文化考察、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結合沿途的紅色歷史文化知識進行人生探討,鼓勵學生深入了解革命歷史人物在原初語境中的際遇、精神和文采華章,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高度認同和自覺實踐,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開展“大思政課”的必要性
“大思政課”推崇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思維,強調打破學科壁壘,融合各個學科富含思政要素的教學內容,形成合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大思政課”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銜接,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具體和實際。中國高校依托地域資源優勢開展“大思政課”,引導并組織學生考察紅色文化地標,使學生在審美感悟中厚植家國情懷,同時構建開放對話的育人新生態:一方面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各種場景對話,了解中國歷史精英人物的豐功偉績、優秀品質和崇高精神;另一方面使“大思政課”同多樣化的實踐教學相結合,在多方育人、力量協同中培育學生吃苦耐勞、堅忍頑強的品質,剛健有為、知行合一的精神,大膽探索、敢為人先的思維方式,促使學生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迄今為止,高校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并采取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普遍提高,同時我們也發現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利用“大思政課”解決這些問題,如何看待“大思政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關系到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能否持續發展。大致說來,在高校開展“大思政課”,具有如下意義。
(一)有助于解決“知”與“行”脫節的問題
當下,不少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比較枯燥、空洞,導致部分大學生雖然基本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也普遍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卻存在“知”與“行”脫節的問題——盡管主觀上的政治認知水平較高,政治理論考試成績優良,但政治參與意識相對淡薄,面對西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的侵蝕,以及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唯技術主義的滲透;有些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堅定、社會責任感不強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缺乏高度認同和自覺實踐?!按笏颊n”通過引導大學生深入考察紅色文化,并深入到中小學宣講紅色文化,讓大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深切感悟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和家國情懷,在師生互動交往過程中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增強“知行統一”。
(二)有利于彌補“?!迸c“博”分離的不足
由于科學、技術和產業一體化的發展,以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不斷交叉,社會迫切需要的是能夠實現知識的跨學科滲透的復合型人才。不少大學生只局限于專業知識學習,卻對中華民族文化和革命傳統不夠深入或知之甚少,知識面的狹窄決定了他們不能在跨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中創新成果,也難以產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使命感和家國情懷。開展“大思政課”,有利于高校從單一的學科型教育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轉變,從感染性、親和力等方面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面,促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對大學生產生深層次影響,增強大學生的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將個人“小我”與民族“大我”緊密相連,成為“博”而能“?!钡膹秃闲腿瞬?,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三)有益于調節“身”與“心”失衡的狀況
大學生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也應看到,大學生的成長一般缺乏社會歷練,社會生活經驗不夠豐富,社會認知能力還有待提高,面對學習、就業等壓力,在情緒控制、自我認知、抗挫能力等方面都需要提升。同時,在網絡傳媒高速發展的時代,部分大學生沉迷于手機、網絡游戲等電子產品,疏于身體鍛煉,導致身體素質下滑,意志消沉,人際交流減少,溝通協調能力較弱。“大思政課”有效利用地方紅色景觀資源,帶領學生考察歷史名人故居和紀念館,變灌輸式教育為師生、生生相互間的交流與對話,在“寓教于樂”中錘煉學生的意志、鍛煉學生的體格、陶冶學生的情操,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社會的互動交往關系,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諧。
簡言之,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教育理念,利用地方紅色資源優勢,開展“大思政課”,促使學生的“知”與“行”“?!迸c“博”有效結合,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獲得完善,從根本上幫助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大思政課”在“湖湘文化
經典鑒賞”課程中的實踐路徑
當今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和快速發展時期,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思想觀念多元化、生活網絡化成為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湖湘紅色資源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鮮活教材,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有效載體。湖南高校開設“湖湘文化經典鑒賞”這門課程,可以利用高校所在地及其周邊的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學生參觀湖湘名人故居,考察湖湘紅色歷史文化教育基地,唱紅色歌謠、誦紅色詩詞、觀紅色經典,讓大學生切身感受紅色歷史,在“大思政課”中成長。具體來講,利用地方紅色資源開展“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課堂教學是“大思政課”建設的主要平臺
課堂教學是上好“大思政課”的基本要求,也是“大思政課”建設的主要平臺。教師通過考察和調研,實地拍攝湖湘紅色景觀圖片和視頻,收集王船山、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毛澤東、丁玲、周立波等湖湘歷史精英人物的勵志故事,掌握鮮活生動的第一手資料,開展“紅色文化資源進課堂”的活動。在課堂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PPT、微視頻、微信公眾號、紅色文化資源網站等新媒體教學手段介紹紅色文化,通過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分析、互動討論,從可視化、感染性和親和力等方面弘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湖湘文化精神,促進美育與思政有機融合。
(二)社會實踐是“大思政課”建設的必然路徑
為了深化并延伸“湖湘文化經典鑒賞”的課堂教學內容,提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辟“第二課堂”,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是“大思政課”建設的必然路徑。教師因地制宜,引導或組織學生考察岳麓山、橘子洲、天心閣、新民學會舊址、韶山毛澤東故居等湖湘紅色文化地標,組建“紅色文化宣講團”,收集紅色故事,學習革命傳統,吟唱紅色歌曲,促使大學生將熱愛祖國、心憂天下、勇于擔當、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神內化于行、外化于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奉獻青春和才華。
(三)寫作是聯系“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重要紐帶
大學生既是紅色文化的受教育者,也是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在教育培養路徑上,教師通過“第一課堂”確定寫作主題,引導或組織學生考察湖湘革命紀念地、革命歷史人物故居或紅色教育基地,走進以紅色景觀為載體的“第二課堂”實地研學,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撰寫紅色文旅散文或研學心得,然后再回到“第一課堂”進行作文講評,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要求,對其作文提出針對性修改意見,同時進一步挖掘湖湘紅色文化的思想內涵。優秀的學生作品在微信公眾號或新媒體平臺上推出,促使學生的學習成果進一步推廣、輻射,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通過一系列循環往復的教學實踐過程,實現“大思政課”從理論到實踐的融會貫通。
三、“大思政課”與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指出,必須加強學生“德智體美勞”素質培養,這為我們辦好新時代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人才指明了方向。湖南高校利用紅色資源優勢,引導大學生追尋一代偉人、革命前輩修遠求索立初心的奮斗歷程,讓湖湘紅色歷史、紅色基因“活起來”,和社會現實展開對話,其實質是為“五育”融合增值賦能,這可以從德、智、體、美、勞等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以德育為核心,加強品德修養
湖南紅色景觀集中而豐富,有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丁玲、周立波、林伯渠、夏明翰、徐特立、楊開慧等革命先輩的故居和紅色紀念館,有岳麓書院、船山學社、湖南一師等紅色研學基地,有秋收起義、平江起義、桑植起義等革命舊址,湖南高校借力周邊紅色資源,創設“大思政課”“有風景的課堂”,以革命先輩、英雄人物、文化精英心憂天下、敢為人先、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等優秀品質作為榜樣,在“潤物細無聲”中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學生的品德修養。例如,中南大學人文學院2024年寒假社會實踐團以常德紅色文化為切入點,開展了“‘常’知紅色之魂,‘德’行瀟湘沃土”的實地調研活動。實踐團不僅深植紅色文化土壤,聆聽紅色故事,而且赴常德市蓮花池小學開展了紅色文化宣講活動,為蓮花池小學的學生演講丁玲和林伯渠的紅色故事。在沉浸式體驗中,學生們深切體會到的丁玲、林伯渠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并從內心深處滋生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以智育為靈魂,提高認知能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文化已成為當代社會舉足輕重的文化。互聯網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使信息傳播迅速、便捷,另一方面則導致低俗化、庸俗化甚至媚俗化的大眾文化盛行。面對網絡文化的挑戰,“大思政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導學生考察湖湘紅色景觀,并撰寫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心得,讓學生深入感受和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不僅有助于賡續紅色文化精神血脈、傳承紅色文化基因,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思維發展,對于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體育為根基,加強身體素質
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提出過“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口號,埃德加·斯諾在《毛澤東自傳》中記載了毛澤東學生時代進行體格訓練的故事:“我們又是熱心的體育家,在寒假中,我們在田野里,山上山下,沿著城墻,跨越溪流地行走。天雨時我們就脫去衣服,名之為雨淋浴。陽光灼爍時,我也剝去衣服,名之為日光浴。春風和暖時,我們又算是一種新運動,叫‘浴風’,在已經結霜的天氣,我們還露宿田陌間,或是在十一月,我們還在寒溪中游泳。凡此種種,都算是‘體格訓練’?!盵3]毛澤東及其同學心系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通過各種方式強健體魄、磨練心志、提高身體素質,為其日后臨危受命,面對險峻、惡劣的革命斗爭環境打下了基礎。以毛澤東青年時代修身儲能為榜樣,開展“大思政課”,帶領學生走進湖南一師,參觀毛澤東當年每天洗冷水澡鍛煉身體的水井,制定鍛煉體格的計劃,同時就相關課題展開研學旅行,促進學生開拓視野、激發青春活力、增強身體素質、提高社交能力和協作能力。
(四)以美育為特色,提升審美素養和人文素質
在“大思政課”的開發與設置上,一方面,依托“第一課堂”教學主渠道介紹近現代湖南歷史精英人物,講好紅色故事,并將歷史精英人物所代表的憂國憂民、勇于擔當、曠達自信的精神與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另一方面,響應二十大報告提出“以文促旅,以旅興文”的號召,設計與課程相結合的“行走的思政課”,組織學生走進三湘大地,發現、了解湖湘之大美,撰寫以弘揚湖湘文化、賡續湖湘文脈為主題的文旅散文,讓學生在審美陶冶中厚植家國情懷,在潛移默化中完善人格,堅定理想信念,提升審美素養和人文素質。
(五)以勞育為支點,磨煉堅強意志
在勞育上,“大思政課”以經世致用、艱苦奮斗、勇于擔當的紅色精神為導向,構建校館合作、校企合作,推動深化人才鏈與產業鏈、教育鏈與創新鏈相對接,產教協同育人的教育大格局。依托學校地域資源優勢,組織大學生自愿服務隊伍參與紅色資源開發、講解和宣傳等活動,促進紅色教育研學品牌、研學文創產品的開發,助力高校文化內涵建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在服務社會的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促使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做人做事、社會實踐融匯貫通,體會到勞動價值,進而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增強承受挫折、戰勝困難、適應環境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在“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利用地域紅色文化資源優勢,以彰顯美德、提高智性、強健體魄、提升審美力、加強勞動素養為整體目標,圍繞國情觀察、黨史學習、青春尋訪等主題組建實踐團隊,將紅色文化資源與“大思政課”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參觀革命圣地、革命歷史遺跡及歷史人物故居、紀念館,撰寫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心得和文旅散文,積極參與紅色文化宣講活動,“不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大舉措,也是強化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的內在需要,還是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4],其實質是為“五育”融合增值賦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迎接時代挑戰,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中國日報網.習近平湖南行丨千年學府 百年師范——走進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城南書院校區)[EB/OL].[2024-03-19].http://chinadaily.com.cn.
[3]斯諾,等.早年毛澤東傳記、史料與回憶[M].劉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18.
[4]楊麗艷,劉夢雨.“大思政課”視闕下紅色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與實踐向路[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23(1):32-37.
作者簡介:
魏穎,博士,中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美學。
羅軍飛,博士,中南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劉新少,博士,中南大學人文學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