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全球正面臨氣候變暖的嚴峻挑戰,這給新疆巴里坤縣的農牧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針對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提出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包括提高災害防御應變能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的培訓、合理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開通直通式氣象服務、建立氣象災害信息管理系統。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牧業生產;防御工作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9–0-03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部的一個邊境縣,位于天山山脈東段與東準噶爾斷塊山系之間的草原上,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冷涼干旱氣候,其平均海拔為1 650 m,大體可以分為高中山地、高原、盆地、戈壁荒漠、湖泊五大類。地形特征是三“山夾兩盆“。
氣溫年、日變化大,但四季變化不明顯,享受著充足的陽光,冬季寒冷而夏天則相對涼爽。年平均氣溫僅為1 ℃,極端最高和最低氣溫分別為35 ℃和-43.6 ℃。
該地區的無霜期在98~104 d,年平均降水量約200 mm,相較之下,蒸發量高達1 638 mm。在如此極端的氣象條件下,干旱、大風和冰雹等氣象災害頻發,給農牧業生產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也對國家的糧食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
當前,我國在氣象災害方面缺乏系統化管理、災害預警與減災措施的互動不足。針對巴里坤縣這一特殊的氣候環境和面臨的挑戰,加強該地區農牧業的氣象服務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提供面向農牧業的直接氣象服務,可以確保氣象防災減災措施的有效實施,從而減輕對農牧業經濟的影響,推動巴里坤縣農牧業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1 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1.1 干旱
巴里坤縣區域降水偏少,但蒸發量遠超降水量,導致干旱嚴重影響著該區域的農牧業生產。尤其是春旱和夏旱,對以農牧業為生命線的地區而言,帶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當旱災發生時,土壤無法為作物提供足夠的水分和養分,致使農作物難以生長發育。同時,持續的高溫天氣會導致環境溫度升高,進一步加劇土壤水分的蒸發,使得作物因缺水難以正常成長。因此,這種極端天氣條件對巴里坤縣的農牧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損害了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1]。2002年6月末至8月,巴里坤縣大河鎮經歷了超過50 d的極端高溫、干旱和干熱風天氣。這股熱浪加劇了土地的水分蒸發,造成灌溉水源極度匱乏,導致大批冬季作物產量的損失高達772.93 kg,使得4 032位農戶的口糧難以正常收獲,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60萬元。
1.2 冰雹
冰雹屬于強對流天氣的一種,往往伴隨雷暴、大風和短時強降水等一起發生。雖然對流性天氣持續時間短、覆蓋范圍小,但伴有冰雹出現,其破壞力極強。冰雹天氣的突發往往伴隨著短時大風天氣,一旦農牧業遭到冰雹災害的襲擊,植被莖葉折斷、果實打落,動物還有可能被大冰雹砸傷或身亡。
2010年6月21日午后,巴里坤縣三塘湖鄉突降暴雨并伴有冰雹,冰雹直徑約5 mm,引發冰雹災害。累計房屋受損81戶274間,耕地受災面積約173 hm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60萬元。面對這樣的情況,保險公司與當地有關部門立即投入災后調查工作,為投保的農牧業主提供賠償。近年來,通過氣象部門和保險公司的共同合作,助力地區開展防災減災工作,提高農牧業對災害的抵御能力[2]。
1.3 大風
春季風沙天氣最多,約占年總日數64%,一天中風沙主要出現在15:00~21:00。此時的降水量通常偏少,再加上巴里坤縣地質條件獨特、土壤較薄,植被覆蓋不足,大風極易帶起沙塵,損毀農作物和土壤環境,從而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例如,樹木和建筑物受損、草場沙漠化加劇、植被遭到破壞。更為嚴重的是,風災還可能導致通信和電力設施受損,加之污染問題的擴散,生態和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以2018年3月30日晚至4月1日巴里坤縣薩爾喬克鄉和海子沿鄉為例,當地遭受強風襲擊,農戶的設施受損嚴重,人員安全并未受到威脅,也未引發次生災害。監測數據顯示,期間極大風速高達27 m/s,導致近500座棚圈陽光板損壞和彩鋼板不同程度受損,170座食用菌種植大棚棚頂損壞,電力設施也出現了倒塌和裂紋,共計經濟損失高達268.8萬元。面對這種情況,巴里坤縣氣象局采取應急措施,提前發布重要天氣預報和大風藍色、黃色預警,通過多種渠道向社區、單位與居民傳播預警信息,以引起人們的高度警覺[3]。
2021年2月19日11:00,巴里坤縣薩爾喬克直至海子沿區域突遇一場強烈的大風和沙塵暴,風力猛烈達到12級,能見度驟減至不足10 m,其他地區也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沙塵揚起現象。面對巴里坤縣突如其來的沙塵暴,當地氣象局緊急發布大風黃色和沙塵暴橙色預警信號,并與地方部門緊密協作,啟動針對大風和沙塵暴的防范與應急響應措施。
2 農牧業生產對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
2.1 提高災害防御應變能力
第一,提高抵御惡劣氣候的能力是防災減災的關鍵。深入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全面了解潛在的風險點,引進先進的預報預測系統,構建完善的災害防御應急預案,提高災害防御信息的準確性和傳遞效率。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對易受氣象災害影響地區的全面監測和提早預警,從而提前做好準備,減少損失。
第二,面對氣象災害,提高應急反應能力至關重要。這不僅包括提高相關工作人員在災害發生時的應急能力,還要精準判斷、迅速執行有效的防御措施,將對農牧業等關鍵生產領域的影響降至最小。建立一支專業的氣象信息服務團隊,將最新的科技成果與氣象預測、預警信息相結合,有效地解決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發布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困難[4]。
2.2 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培訓
當前,防災減災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農牧業作為該地區的重要經濟支柱,但居民對防災減災的認識仍存在不足。社區居民對防災減災知識的認知度不夠,未能有效地將災害防范和避險意識融入日常生活和生產,加大了遇到氣象災害時的潛在風險。提高公眾尤其是農牧民的防災自救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減少災害發生時的損失,還有助于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第一,氣象部門應重視氣象災害防御科普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為各級行政人員和相關領域工作者提供專門的培訓,增強農牧民的災害防范和避險意識,同時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對農牧民防災減災知識的普及力度。
第二,培訓應包括理論知識和對氣象災害發生規律和特性的認識,甚至安排實地考察或實踐學習。通過這種方式,使農牧民更加直觀地理解災害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有效地組織社區力量開展防災減災工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親身體驗和學習,才能領悟到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更有效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5]。
2.3 合理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想要減少農牧業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并順利推進防災減災工作進程,首先,需要堅持統一的指揮和調度原則,明確、合理地界定關鍵保護區域。尤其是在容易遭災的區域,應建立農牧業生產作業站點。綜合利用天氣預報、實時監測數據等信息資源,精確把握人工增雨的最佳時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通過人工影響天氣,有效避免或減輕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為了更加科學地實施這一策略,需要以研究巴里坤縣的具體氣候條件和地理特征作為前提,引入先進的科技手段,在災害預防、準確預報及災后快速響應等方面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和科學的決策依據[6-9]。
2.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減少氣象災害影響的重要舉措。水利工程得到充分建設,就意味著該地區具備較強的抗旱能力。在農牧業區域,可以配備優質的保護設施,如棚圈。結合冬春季節,利用農作物秸稈、儲備草料等飼養牲畜,確保其有足夠的口糧,減輕雪災可能帶來的影響。從政府層面來看,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對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包括水庫、保溫棚圈和飲水工程的建設,還需要有效修復和加固滑坡易發區。同時,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的基礎設施建設案例,通過多元化的資金募集途徑,集中力量加強水利設施、公路交通和電力設施的建設。合理利用現代農牧業科技,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持續改善農牧業的生產條件,進一步提高災害防御能力[10-13]。
2.5 合理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
針對新疆巴里坤縣的植被狀況和季節氣候變化,相關部門需要優化調整畜牧業產業結構,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健康度,增加畜牧業的產量,從而直接提高當地農牧民的經濟收益。例如,在沙塵暴頻繁的區域實施綠化工程,種植樹木和建造防風固沙的林帶,有效地阻斷沙源,改善土地環境。在旱季,合理調整放牧計劃,如縮短放牧時間或實施禁牧令,為草地的植被提供恢復和再生的機會,從而保證草地生態的平衡。同時,可以推行退耕還林還草項目,解決土地沙化和生態退化問題。將耕地恢復為森林和草地,不僅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地面植被對水土的保持能力,還能為當地帶來更加豐富的生物多樣性[14-15]。
2.6 開通直通式氣象服務
在災害防御過程中,開展直通式農牧業氣象服務,有助于擴大氣象信息的傳播范圍,提升信息的覆蓋效能。
第一,在新疆巴里坤縣,氣象部門可以通過深入了解當地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和氣象災害的具體情況,分析并構建針對性的防災減災策略,構建一個全新的氣象服務體系。這一體系包括建立農牧業氣象服務平臺、氣象信息服務站和氣象監測站等,以適應和滿足當地農牧業的實際需求。同時,通過多渠道傳播氣象信息,如利用微博、微信、電視、短信及LED顯示屏等,確保信息的廣泛傳播和及時更新。
第二,鼓勵農牧業生產部門與氣象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提升氣象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定期收集來自種植養殖戶、畜牧業從業者、農業合作社及涉農機構等的生產數據,更準確地分析和預測氣象對農牧業帶來的潛在影響,進而采取更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
2.7 建立氣象災害信息管理系統
第一,創建一個多層次、多地域、多部門參與的氣象災害信息管理平臺,整合各類防災減災數據資源,采用現代化和信息化手段,促進不同單位間減災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提升預報的及時性,實現關鍵信息的準確傳遞,全面推進防災減災工作。
第二,構建政府政策制定部門、信息通報部門及氣象部門之間的協作機制,提高突發性災害的響應效率。氣象部門應借助計算機互聯平臺和衛星遙感技術收集生態與社會經濟信息,持續監控天氣實況及災害風險,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三,加強對農業和牧業氣象情況的預測與監控,緊抓氣候變化的關鍵信息,以便在災害發生前及時預警,并迅速向相關部門反饋災情的基本信息,如影響范圍、地區和強度等。各領域工作人員應根據行業特點,精細化管控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落實防災減災工作。如今氣候的變化影響著生態環境,應提出關于監測、保護生態環境的建議,堅持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以便政府在規劃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時,能夠有效做好災害防范準備。
3 結束語
農牧業生產面臨許多挑戰,其中,氣象災害直接影響著糧食產量,從而對農牧業構成重大威脅。因此,深入研究氣象災害、制定有效的防范策略和合理利用氣象資源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推動農牧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可以顯著減輕這些災害對生產活動的負面影響。相關人員應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氣象服務體系,為農牧業提供直接、有效的氣象服務,提出有效的預防策略,提高農牧業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從而減少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經濟的損失,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 滿達.氣象服務在阿魯科爾沁農牧業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農機,2023(10):136-138.
[2] 宋子睿.太仆寺旗主要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的影響及氣象服務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3):75-77.
[3] 王玲.新形勢下松潘縣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農牧業的作用及策略[J].黑龍江糧食,2022(2):54-56.
[4] 張亞敏,李瑞鋒,姬遠卓.淺析烏審旗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2(1):88 -89.
[5] 張向軍.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在農牧業生產中的作用及應用價值[J].鄉村科技,2019(17):125-126.
[6] 巴圖.額濟納旗主要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8(18):197,199.
[7] 文海鵬.祁連縣1991—2022年災害性天氣統計分析及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J].黑龍江糧食,2023(7):55-57.
[8] 張國蘭.錫林郭勒盟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的影響及氣象服務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9(10):152-153.
[9] 王柯翔.騰格里地區主要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的影響及防御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9(7):181,183.
[10] 陳建榮.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J].廣東蠶業,2022,56(4):51-53.
[11] 包賀喜吐.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及防災減災對策[J].時代農機,2018,45(2):166.
[12] 黃靜.新疆特克斯縣主要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危害及防御[J].北京農業,2015(3):141.
[13] 楊志剛,張核真,王曉軍,等.西藏近10年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J].西藏科技,2011(11):69-73.
[14] 李莉,李巍巍,馬國貴,等.內蒙古通遼地區氣候特點及氣象災害的防御[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4,35(10):35,51.
[15] 艷萍,石力偉,格日樂.氣象災害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農牧業生產的影響[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3,34(9):90-91.
收稿日期:2024-06-16
作者簡介:鄔雙鈺(1990—),女,河北滄州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天氣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