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曲藝劇《成都家書》是四川省曲藝研究院推動曲藝藝術內容創新、融合創新、模式創新、服務創新的探路之舉。劇目以抗美援朝戰爭中十五軍入朝作戰為歷史背景,以戰場四川男兒與故鄉成都親人之間的書信來往為主線,講述戰場與故鄉之間的鐵骨柔情,表現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生命追問,歌頌個人與家國之間的崇高精神。通過舞臺空間的360度旋轉交錯,同一時間展現出了多維度的敘事場景,實現了戰場與家鄉的兩地對話,生動刻畫了一群四川籍志愿軍戰士的群像。他們擁有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用鮮血和生命鑄就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蒙太奇式的空間意境,加上恢宏的舞美布景以及LED動態全景音畫呈現的一封封“家書”,體現了“在史詩敘事中挖掘細膩情感,在英雄壯舉中捕捉平凡故事,在血色浪漫中塑造生動人物”的創作基調,在舞臺上呈現出一臺“直擊觀眾心靈”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
曲藝劇《成都家書》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第十五軍入朝作戰為歷史背景,以川話為念白,以家書為線索,講述四川兒女在抗美援朝期間的英雄事跡。
在“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中,《成都家書》拉開序幕,舞臺正中出現了一群說著四川話的志愿軍戰士。這是向前線運送作戰物資的后勤補給班,他們靠著“一根扁擔”和“一雙鐵腳板”,跨長河,走高山,向前線運送槍炮與子彈。在戰士們休整的間隙,通訊兵鄧北風上場,他帶來了上級的任務和來自家鄉成都的親人的信件。
劇中借助書信一問一答的方式,個體角色從“英雄集體”中回歸,為觀眾們呈現出一個個平凡卻個性十足的人。英雄不論出身,英雄皆是凡人。封封家書滿載著對志愿軍戰士們平安凱旋的希冀,家書的來處也正是這群“最可愛的人”所堅守的信念所在。
為了向觀眾直觀呈現書信“一來一去、一問一答”的文體形式,展現出志愿軍戰士與親人之間由書信形成的往來關系。本劇舞臺的設計將故事大背景凝練在兩個可轉動的環形舞臺上。一轉一景,幕幕相連,角色在旋轉的舞臺上穿行,就像在山嶺間行軍,消解了舞臺轉場過程中會產生的割裂感。每當書信抵達戰場時,戰士站在舞臺內圈低矮處,親人矗立在舞臺外圈高處。環形舞臺的設計與始終互通兩地的書信,讓戰場與家鄉兩個時空相互勾連,讓熱血壯志與繾綣情意交融,共同譜寫出川軍戰士英勇無畏的感人戰歌。
《成都家書》的感人之處也在于借助聲、光、電等數字技術在舞臺上重現歷史,不僅直觀呈現血雨腥風的戰場,也引領和平時代的觀眾們深思“為何戰爭”。樂曲如泣如訴,以親切質樸的話語唱出民間的智慧與民眾的心聲,戰爭給家庭、全人類都帶來了沉重的傷痛。身處和平的今天,我們更應向埋骨他鄉的“忠魂”致敬,堅定不移地追求和平。
主創談
董玉方
詩人、填詞人、編劇。曾榮獲人民文學獎、全軍文藝優秀作品獎文學類一等獎等。代表作有大型音樂舞蹈詩劇《天空作碑》(編劇)、大型原創音樂劇《絲路戀歌》(編劇、作詞)、大型原創音樂劇《眼》(編劇、作詞)等。
世間最悲壯的故事,一是為信仰遠行,二是為家園留守。于是,有了遠行人與留守者的聲聲呼喚,在萬水千山中久久回蕩。家書,連著戰場的滾滾戰火,也連著故鄉的裊裊煙火,一來一去,一問一答,讓家與國連成史詩。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烈士們的熱血滲入大地,只為和平之花永久綻放。
楊佳音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導演。主要參演話劇作品有《茶館》《日出》《玩家》《名優之死》《解藥》等;主要話劇導演作品有《模范監獄》《人世間》《馬沙雷的春天》《特工出征》《知己》(青春版)等。
七十年前,我們沒有耳濡對岸的炮火,那是因為有一群最可愛的人,為我們蒙上了耳朵。七十年后,我們目染著共和國的盛世,很多東西不應該被忘卻,關于國,關于家,關于自己。排演曲藝劇《成都家書》,我的初心很純粹,只想告訴觀眾,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深切緬懷為我們帶來和平盛世的先烈。在快節奏的時代,希望人們可以放緩腳步,重溫那“家書抵萬金”的悲愴與壯闊!
顧" "磊
青年作曲家,音樂制作人,現就職于四川省曲藝研究院。曾榮獲四川文華獎·劇目類音樂創作獎、四川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四川省第七屆少數民族藝術節劇目類音樂創作一等獎。
每一位為國捐軀的英雄都不會被忘記,每一位血灑他鄉的忠魂都會回家。為祖國譜寫音符,用音樂向英雄致敬!我希望用音樂帶領大家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的信仰,去體驗他們的愛恨。歲月悠長,山河已無恙,愿英雄安息,你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