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首先,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概念出發,引出設計中非遺元素的內涵;其次,對地鐵壁畫藝術的主要特征進行分析,尋求地鐵壁畫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共通性,根據對二者基本內容的掌握來探索非遺元素在地鐵壁畫藝術設計中的價值體現,即二者的相互作用關系;最后,運用舉例論證的研究方法,從形式、內容、材料等多角度對國內較為典型的非遺元素地鐵壁畫藝術進行分析,總結出非遺元素應用于地鐵壁畫藝術的設計路徑。
關鍵詞:非遺元素;地鐵壁畫藝術;文化底蘊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遺元素
人類社會豐富的文化遺產是長期歷史活動中人類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這里所提到的文化遺產大致分為兩個部分,即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相較于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概念形成較晚,對此概念的界定是在特定時期、特定需求下,根據國際社會的多重提案不斷完善形成的。它的發端是對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遺漏的補充。國際社會對非遺概念的界定經歷了從“民間傳統文化”到“口頭非遺”,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不斷深化的過程。起初,人們在1989年提出的《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中用“民間傳統文化”來指代非遺,隨后在1997年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申報書編寫指南》中闡述“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含義,最終在2003年聯合國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正式確立了非遺的概念,并闡述非遺包括五方面的內容:第一,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第二,表演藝術;第三,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第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第五,傳統手工藝。
“元素”一詞在字典中的本質含義為要素,在代數學中則指組成聯合的各個部分或集合中的單個要素,即整體中的部分形態。由此可將非遺元素演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元素。本文中的非遺元素是在非遺文化的母集中,根據主題內容與設計需求,通過提取歸納,進行圖案化、藝術化設計創作后所形成的個體形態或要素。以地鐵壁畫為載體,將非遺元素運用到地鐵壁畫藝術設計中,是二者在設計中雙重價值的體現。
二、地鐵壁畫藝術的基本特征
(一)整體性
地鐵壁畫藝術的整體性是由其本身的特質和所處空間環境決定的。受前后二者的制約,可將地鐵壁畫藝術的整體性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對內是壁畫藝術本身的題材、內容、形式、色彩及材料工藝之間的相互融合,形成較為統一的藝術表現形式,即地鐵壁畫藝術中審美價值的體現。對外則是地鐵壁畫與整體建筑空間環境的連接。地鐵壁畫藝術以空間環境為載體,必然受到所處空間環境的制約。因此,地鐵壁畫藝術的形式內容、材質工藝等創作形式要充分考慮與所處整體空間環境的協調性,將壁畫創作融入整體空間環境中,保持地鐵內部空間的完整性,體現地鐵空間中的場所精神。
(二)公共性
地鐵壁畫藝術作為公共藝術的從屬類別,定然具備公共藝術最本質的特征——公共性。公共與大眾、民眾等詞同體,歸根結底是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因此,在地鐵壁畫藝術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創作與接受的關系,不能僅局限于表達創作者的主觀感受,更要充分考慮接受者的審美需求與精神意愿,做到以接受者為核心,讓民眾主動參與和壁畫藝術的互動,實現公共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從而提升地鐵壁畫藝術的社會價值(圖1)。
(三)地域性
地域性特征是地鐵壁畫藝術所處特定環境的寫照,它體現了不同國家、民族和區域的文化特色。地鐵壁畫藝術作為地鐵空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承載著表現地鐵文化的重要任務,它既是城市與城市交流的窗口,又是城市精神、城市文化的縮影,其所表現出的地域特色是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重要體現。如法國巴黎,這座被稱作“浪漫之都”的城市,四處都洋溢著浪漫的氣息。巴黎地鐵1號線的“巴士底站”運用瓷磚涂鴉的方式,生動地再現了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場景。設計師選用歡快明亮的色彩,將生動的人物形象表現于暖黃色的瓷磚背景中,色與色之間的搭配流露出法國獨特的浪漫氣息,表現了當時的法國人民對自由和光明的追求。再如我國南京地鐵1號線與3號線的換乘站——“南京站”的壁畫藝術,設計師運用青花瓷板雕刻的工藝形式將南京古城的“金陵十三景”攬入長卷壁畫中,使游客具有“一入南京城,就一覽金陵名勝”的體驗感受,不僅加深了游人對南京古都的印象,還促進了南京古跡名勝文化的傳播。
三、非遺元素在地鐵壁畫藝術中的應用價值
(一)表現壁畫藝術的地域性和多樣性
我國地鐵壁畫藝術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如今已過去五十多年。從整體上看,我國地鐵壁畫藝術尚處于發展階段,再加上近年來地鐵壁畫的數量逐漸增多,一些地區的壁畫在形式、材料及內容方面出現了同質化的現象。地鐵壁畫藝術作為定點的公共藝術,若不能表現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則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將非遺元素融入地鐵壁畫藝術設計中,能夠表現壁畫藝術的地域性和多樣性。這主要歸因于非遺文化本身種類的多樣性以及其所傳遞出的民族性、獨特性等特征。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看,從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到2021年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項目在逐漸增加。第五批名錄中包括民間文學251項,傳統音樂431項,傳統戲劇473項,傳統美術417項,傳統舞蹈356項,曲藝213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66項,傳統手工技藝629項,傳統醫藥182項,民俗492項。可見我國非遺文化的數量之巨大、種類之多樣,覆蓋了藝術、技藝、民俗等多個領域,散落于全國各民族、各省市、各區域之中,是各民族文化習俗、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將地鐵壁畫所處地區的非遺文化元素融入壁畫創作中,依據不同的非遺項目所呈現出的風格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設計,突出地域性非遺文化的特色,從而呈現獨特性和多樣性兼具的地鐵壁畫藝術。
(二)提升壁畫藝術的文化價值
地鐵壁畫藝術作為地鐵空間中最具藝術性、文化性的部分,其主要任務是舒緩民眾心情、調節空間氣氛及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近年來,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新媒體的應用成為時代的主流。越來越多的地鐵站將“打造網紅打卡地”作為地鐵裝置和壁畫藝術設計的目標,常用3D的動態形式和炫彩的霓虹燈效果來表現時代特征。辯證來看,一方面,這是科技進步的表現;另一方面,地鐵藝術在著重表現新媒體形式的同時忽視了對其內在文化價值的提升,使得一些地鐵壁畫設計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視覺形式上,缺乏內涵和深度。
非遺文化的歷史價值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體現了特定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條件和經濟水平。如昆曲中的經典曲目《牡丹亭》的劇情表演,體現了古代社會倫理綱常對人們愛情、婚姻的束縛,反映了當時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除歷史價值外,非遺文化還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價值。非遺文化通過傳承人的教授實現傳承延續,其中必然融匯了每一代傳承人對非遺文化的新的理解,即“在傳承中的發展”。新時代的地鐵壁畫藝術設計應兼顧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將現代化、數字化的表現形式與傳統非遺文化內容相結合,既符合時代性的審美特點,又賦予地鐵壁畫深厚的文化內涵。
(三)加快非遺文化的傳播
地鐵壁畫本身所具備的公共性、社會性等特點,極大地促進了非遺文化自身的傳播與發展。現今社會,無論是對游客還是當地市民來說,地鐵都是其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具有人流量大、流動性強的特點。非遺文化以地鐵壁畫為物質載體呈現于地鐵空間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過往的行人。一方面,它逐漸加深過往行人對地鐵壁畫中非遺元素的印象,實現行人從認識非遺到了解非遺,再到學習非遺的過程;另一方面,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得益于人與人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共享性特點,這與地鐵壁畫所展現的公共性不謀而合。運用地鐵壁畫的媒介形式來傳播非遺文化,讓非遺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促使民眾去交流、談論、共享非遺文化,以此來加快非遺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四、非遺元素在地鐵壁畫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案例
(一)北京地鐵6號線“車公莊站”壁畫藝術
為與周邊特色建筑梅蘭芳大劇院相呼應,北京地鐵6號線“車公莊站”將我國國粹京劇作為壁畫藝術創作的主題。整體壁畫的呈現分為上下兩層:下層以中國傳統建筑紋樣為形態進行分布排列;上層選取了京劇中生、旦、凈、丑的人物形象,運用散點式構圖和富有裝飾性的視覺語言進行表現,以類似于剪紙的表現手法對人物形象進行塑造,既突出了角色的形象特點,又富有較強的設計感。壁畫色彩的使用充分考慮了行人的心理因素,雖以暖色調為主,但整體以高明度、低純度的色彩進行調和,加之底部灰色的襯托,給乘客帶來一種舒適的視覺感受。工藝上以雕刻為主,設計師將底層的磚雕圖案與頂層的不銹鋼雕刻人物形象相結合,形成厚與薄、粗與細的對比,用立體的形式將京劇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國粹深入人心,促進了非遺的傳播與發展。
(二)蘇州地鐵5號線“索山橋西站”壁畫藝術
作為第一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四大名繡之一的蘇繡已名滿天下,而蘇州地鐵5號線的開通更是讓蘇繡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蘇州地鐵5號線的“索山橋西站”以“繡美蘇州”為主題,打造了全國首個蘇繡非遺主題地鐵站。從地面裝置到墻面藝術,站內的空間都彌漫著蘇繡的氣息。“索山橋西站”的藝術設計分為兩個部分:裝置藝術和壁畫藝術。裝置藝術緊扣“繡美蘇州”的設計主題,運用多彩的繡線和綢緞營造了站內優雅的空間氛圍。壁畫藝術以墻壁為載體,將蘇繡傳承人的經典作品陳設于墻壁之上,打造了“地鐵中的蘇繡博物館”。如蘇繡傳承人朱壽珍的作品《江南水鄉》,采用交叉針、點灑針、三角針等多種針法來表現江南水鄉煙雨朦朧的意境之感;再如作品《星空》的創作,則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作者運用二十多種針法進行星空的繡制,并創新性地將數字媒體融入作品當中,體現了非遺文化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從整體來看,“索山橋西站”的地鐵藝術設計將表現蘇州自然山水、人文風情和建筑特色的蘇繡藝術移入地鐵空間中,用非遺蘇繡的美來澆灌人民的心靈,豐富民眾的精神世界。
(三)南京地鐵2號線“莫愁湖站”壁畫藝術
相傳莫愁湖因莫愁女而得名,從古至今,積淀著歷朝歷代的歷史文化,現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享有“金陵第一名勝”的美譽。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莫愁湖每年都會舉辦數十次龍舟大賽,這成為莫愁湖景區較具特色的節日活動之一。南京地鐵2號線于2010年正式開通,其中,“莫愁湖站”的地鐵壁畫藝術將端午民俗活動“賽龍舟”作為設計題材,運用統一性、秩序性的形式美法則,將人物、龍舟等元素排布于長幅壁畫中。明亮的暖黃色調表現出節日的熱鬧、歡快之感,賦予了地鐵空間喜慶、愉悅的氣氛。在工藝表現上,壁畫融合了我國傳統漆藝與現代馬賽克鑲嵌技術,展現了古今的碰撞與交融,賦予了地鐵壁畫鮮明的文化性和時代性特征。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非遺文化概念和地鐵壁畫特征的了解,進一步明確了地鐵壁畫藝術的設計定位。文中所提到的非遺元素融入地鐵壁畫藝術設計的案例,體現了古與今、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與碰撞,指明了非遺元素融入地鐵壁畫藝術的設計方向。反觀之,非遺元素將地鐵壁畫作為物質載體呈現于地鐵空間中,既賦予了非遺元素藝術性、時代性的特征,又將非遺文化與人民日常生活緊密連接,讓非遺文化深入人心,既增強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又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申玉生.地鐵文化與藝術[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5.
[3]王艷.壁畫藝術與公共環境[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4]李娟.感受地鐵中的陽光:地鐵壁畫藝術探微[J].美術大觀,2019(1):68-69.
作者簡介:
梁世瑤,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
伍立峰,蘇州科技大學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