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精湛的工藝技巧。其古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工藝美術不斷發展和演變,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意義。其精湛技藝,主要體現在工藝的精細、材料的獨特、裝飾的豐富、造型的靈動以及色彩的鮮明等多個方面。這些技藝不僅是中國工藝美術獨特藝術魅力之所在,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
隨著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人們對工藝美術品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如何在保持傳統工藝美術精髓與特色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實現守正與創新,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舉措,也是每一位工藝美術從業者及研究者需要深思的課題。
中國工藝美術的守正與創新是一個多維度的進程。在設計理念上,需要在傳統元素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生命、社會、自然等問題的思考和表達,使工藝美術作品不僅僅是物質產品,更是精神的載體,更加貼近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觀念。在工藝技巧上,既要保留傳統手工技藝的精髓,也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引入機械化、自動化、3D 打印等先進技術,大力提高制作效率和質量,同時還可以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新工藝。在材料運用上,傳統的工藝美術材料多局限于自然物質,如木材、石材、金屬等。現代工藝美術家可以大膽嘗試將新材料如塑料、玻璃、纖維等融入創作中,甚至跨界使用光學材料、納米材料等,不僅豐富了工藝美術的表現形式,還為其注入了現代科技的活力。在功能拓展上,現代工藝美術需要在保持實用性和裝飾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功能的拓展,如通過巧妙設計和創新技術手段,使工藝美術產品智能化、具有交互性等。除此之外,中國工藝美術的守正與創新還需要在藝術形式、品牌塑造、跨界融合、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等多個方面不斷探索和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推動中國工藝美術不斷向前發展,為中華文化傳承和創新做出更大的貢獻。
易小斌,男,1971年生,湖南攸縣人,文學博士,湖南工業大學醴陵陶瓷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專家,“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家,湖南省古代文學學會理事,湖南省包裝聯合會理事,研究方向:中國文學、陶瓷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