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占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當夜雨在耳邊響起,鄉愁也就如約走來了。
——余光中
公共藝術作品通過展現鄉愁情感題材,可以開啟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為城市塑造文脈共情的場景。通過對鄉愁情緒的積極調動,豐富了城市的精神文化載體,提升了城市的美學價值。讓知性和溫情在這里生根,讓每一個心靈在這里獲得情感撫慰,讓過去與未來持續聯結。
本文探討了在城市公共藝術創作中,用鄉愁抒寫城市的文化情懷,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公共藝術裝置《雅舍曲譜》為例,將具有鄉愁記憶的小青瓦片作為創作的元素,在藝術的想象中,幻化為一場水晶般夢幻的光色之舞,水晶瓦片化身為象征的使者,成為喚起文化想象力的積極因子,將多情的鄉愁以最浪漫的形式展現出來,觸發觀者蘊藏在內心深處的鄉土情懷。可以在機場的空間環境里,為旅客釋放出濃濃溫情,為城市和地區增添厚重的人文情懷。
鄉愁情愫猶如水晶的棱鏡,折射出一個城市絢麗的文化色彩,可以凝聚鄉愁情感,持續傳承文化記憶,在城市優化發展的今天,調動以文化為核心的聚合力,推動城市的經濟發展,保護、傳承地方文化,持續服務文化城市的建設。
一、城市與城市文化
城市,既是功能的空間,又是精神的空間,既是物質的家園,又是精神的家園。城市是人類文明的創造物,同時它又創造了人類文明,這就是城市。城市里有建筑,城市里有人群,人們在城市里居住,在城市里工作,在城市里生活,在城市里思考,在城市里創想,這就是城市。
我們從一個城市出生,又來到另一個城市工作,我們習慣從一個城市走到下一個城市,我們每天都在積累生活的故事,都在書寫日常生活的樂章,我們時常回憶過去的經歷和生活,然后把她作為鄉愁文體鐫刻在情感年輪之上。
人類文化是個體生命實踐的總和,這些痕跡包括語言、技藝、神話、宗教、藝術、建筑、制度等表現形式。人類將這些印記和符號整合起來,最終創造出城市這種超級形態與自然抗衡,這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命塑造和自我意志的表達,它們反映了人類文化的本質特征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時間歷程。
今天,在城市更新發展的過程中,新的構筑物、新的環境格局替代了曾經的生活場景。許多文化記憶被遺忘、被忽視,連接起城市發展的文脈也隨之模糊、退卻,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也會逐漸消失,人們陷入城市制造的記憶空巢與陌生客居的多重夾縫里。因此,在城市發展的同時,需要思考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讓城市居民及后代能夠感受到屬于他們的歷史和記憶。當市民感受到屬于自己的文化傳統時,才能找回生活的意義感和詩意棲居的歸屬感。同時,還可以在城市發展中不斷構筑新的文化生態,創造可依戀的精神家園,“如約走來”的鄉愁情感也會愈發濃厚。
二、鄉愁是城市文化的透鏡
鄉愁是一種情感體驗,通常是指對故鄉、家鄉的強烈懷舊之情,與空間環境、時間、人物、事件等因素聯系在一起。鄉愁是觸景生情的記憶點燃,是在某種特定感知刺激下的記憶激活,同時伴隨著情緒的喚醒,外在表現為一種面對某種特別情景或者事物的情緒反應。具體是指對過去生活過的地方、過去時光的略帶失落和傷感的思想、行為過程。
從社會學角度看,它是一種文化認同和情感融入的表現,是族群聚合力的情感要素。鄉愁就像是一段已經制作完成的影片,其中的人與物、事件與時間、環境等要素都被牢牢地印刻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如果我們從這段記憶中任意抽取其中的一個元素,就會激活全部的信息呈現。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鄉愁不僅是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還是一種文化寶藏,它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因此,它不僅是個體內心世界的一部分,同時是觀察城市文化的透鏡,是開啟城市文化的一扇窗戶。在現代社會和城市化進程中,人們會因為工作、生活等原因離開家鄉、移居他處,而在內心深處逐漸積淀出這種情感,這是人類的共通情感,鄉愁已成為人們心靈深處的重要情感根基。
三、鄉愁作品的公共藝術表達
城市公共藝術作品可以通過再現文化主題的方式來表達鄉愁。比如,可以選擇表現故鄉生活、風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軼事等與地方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用藝術的方式來展現鄉愁所具有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內涵。如山東曲阜就是通過展現“孔子故里”這個文化品牌,讓世界感知了曲阜的文化內涵和城市魅力。由此可知,通過開展特色主題的文化藝術活動,可展示出一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加深人們對地方文化特色的認識。以文化特色為圓心開展的藝術活動,不僅可以引起人們對鄉愁的回憶和思考,還可以服務以文化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戰略。
另外,城市公共藝術可以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元素、材料來創作作品,用藝術創新的手法表達鄉愁,如使用當地材料創作地景藝術作品,用景觀營造的方式,將環境建設與藝術創作相結合,以此呈現出思鄉文化的特征,展現地方獨有的情感魅力。還可以利用當地傳統藝術、工藝技法進行創作,如對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當下生活方式結合的再設計等,以此體現鄉愁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展開與鄉愁相關的多元情感體驗。同時,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可以為城市形象建設提供創新元素,以塑造獨特的城市視覺形象,充分表達地方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風貌,增強人們對城市的符號化記憶,為城市的文化傳承服務。
四、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公共藝術實踐
(一)鄉愁尋跡
我們可以說現代機場的形象就是一個城市的封面,是城市為旅客展開的第一次視覺擁抱。現代機場除了作為交通樞紐之外,還具有展示地域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政府希望塑造出一種戲劇化的場景,運用獨特、浪漫的藝術形式,將城市的各種美好傳遞給旅客。用心打造魅力化場景,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積極營造出一個美好的在地印象。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公共藝術項目由中央美術學院主持整體規劃。其中的《雅舍曲譜》(見圖 1、圖 2)裝置作品,就位于國際航站樓的“雅舍庭院”休閑空間。作品將南方民居的小青瓦片作為象征符號,創作具有鄉愁色彩的藝術作品,并以4個子題“少城春華、失焦的肌理、錦江微波、流光溢彩”構成系列作品的線索。
作品理念源于道家的理想生命秩序——“自然而然”,白粉墻、灰青瓦是老成都民居的特色意象,色調清新、濃淡分明,作品中的“少城春華”主題系列就表達了這種清新素雅的民居意象。小青瓦房曾是少城(少城即指舊時成都西邊,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的舊時記憶,也是編織市井煙火的視覺肌理。如果我們俯瞰成都的古老街巷,映入眼簾的滿是深灰色小青瓦片組成的畫面。我們放大鏡頭,聚焦小青瓦下的每個居所,可以發現那是一個個拼合連接的溫暖家宅,那里有一個個恬靜棲居的溫馨故事。

如今,城市里高樓林立,小青瓦已失去了作為建筑要素的價值,漸漸失焦為模糊的光點,褪色成為過去的記憶。作品創意就從這微微的光點聚焦尋跡,希望通過藝術作品記錄下這即將消失的痕跡,連接起那段生活的記憶,這記憶就是我們的鄉愁情愫,這記憶就是尋找那段時空的線索。
(二)元素演繹
當代公共藝術作品在表現藝術美的同時,還需要彰顯積極的精神風貌。作品不僅需要聯結鄉愁情感,通過對依戀情緒的釋放,還可以體驗到今天城市的繁榮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作品運用大面積的水晶琉璃,替換青灰瓦片演繹作品,這樣既保留了小青瓦的形態,又豐富了材料語言的延展性,從而拓展了作品的想象空間,為象征意義增添了夢一般的翅膀。
為了傳遞“屋”的視覺形態,設計以民居山墻為造型框架,在環境中交錯排列,構成連續的時空意象,以城市發展的時間順序構成作品的敘事結構。以山墻框架為形,將著色的水晶瓦片組織、編排,構成可以閱讀的視覺圖景,分別呈現出“少城春華、失焦的肌理、錦江微波、流光溢彩”4個主題畫面。水晶琉璃透過光的折射釋放出夢幻般的色譜,人們可以沐浴在光的曲譜中,與萬千光色流連共舞。
當陽光穿透晶瑩的琉璃片,散落在午后的庭院里,記憶與想象在這里相互透疊、映襯,璀璨生輝。屋的意象包裹著真實而具象的片片水晶,家的溫馨與熱情滿滿地浸入觀者的心底。古老而厚重的文化與閃亮的光斑交織、融合,共同抒寫著鄉愁情懷。小青瓦片混合著光的記憶化身為情感的符號,聯結起人們對幸福的感受和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
當人們進入水晶琉璃的“畫面”,一股別樣的鄉愁情感漸漸產生。人們可以在這里駐足凝視,感受藝術創造之美與自然造化之美,也可以在這里思緒萬千,感慨日升月落、春夏往復。小青瓦在燒土質料與水晶琉璃間轉換演繹。想象力重新喚醒了鄉愁記憶,映襯著成都人特有的閑適、精致和樂觀的性情。時光跨越,古蜀之地如今已綻放出“流光溢彩”的迷人景色,映襯出智慧與充滿活力的文化基因。正如《拼貼城市》的作者柯林·羅在書中所期望的那樣:這里既是預言的都市,這里又是記憶的都市……我們可以說這里還是幸福的都市。
五、文化記憶是一個城市的鄉愁
我們把城市想象成一個有情感、有溫度的生命體,那么塑造這個生命體的歷程就是城市的文脈,城市發展而留下的活動痕跡,如街道、廣場、建筑、景觀、水系等,我們可以說就是這個城市鄉愁的記憶載體。
城市的鄉愁載體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她會隨著時間演化、更替,可是,她又會與時間牢牢捆綁在一起,形成時間與空間的特殊標簽,她不會消失,而只會成為時空序列的刻度印記。就好像我們常常會說起胡同、城墻根是老北京的符號印記,立體交通和林立的高樓是新北京的視覺印記一樣。每一個符號都對應著一段具體的時間刻度,將這種時間的印記載體適當地保存,或運用公共藝術的方式持續再現,這樣城市的文化積累會愈發厚重,屬于這個城市的鄉愁文化也越發濃郁芬芳。
城市的文脈鄉愁是包裹時間的容器,鄉愁情緒不斷地編織城市的故事,就像每天的陽光一樣投射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得以積淀,投射在市民的心靈之中得以存續,投射在藝術幻象之中持續演繹。
六、結束語
城市的文化記憶會影響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城市的歷史建筑、文化遺產、文藝作品、傳統節慶等都是城市記憶的載體,這些本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城市人提供了思考生命意義和精神價值的內在力量。城市人在追尋和傳承這些文化記憶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情感投入而產生強烈的鄉愁情感。
《雅舍曲譜》藝術裝置是鄉愁文脈在城市空間中的詩意化呈現,當人們穿行在這個水晶瓦片編織的裝置作品之中,就像穿行在由時光編織的故事里,穿行在故鄉記憶的夢境里,這是由片片鄉愁情愫拼貼的詩意畫卷。這樣的公共藝術深深地根植于都市的文脈記憶里,表達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鄉愁情感,此時文化成為一條強烈的情感紐帶,場所精神與城市符號透過鄉愁作品得以聯結呈現。
故鄉、故土、故人是我們的鄉愁情感和精神牽掛,歷史與文脈是助推城市發展的結構化因子,城市公共藝術是創造心靈的精神家園,用鄉愁書寫城市的文化情懷,用藝術表達鄉愁情感,可以有效地輸出地方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服務城市的經濟發展,促進文化保護和歷史傳承。
參考文獻:
[1]柯林·羅,弗瑞德·科特.拼貼城市[M].童明,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21.
[2]恩斯特·卡西爾.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轉載自《名家名作》2023年第20期)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