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已經加強非遺的傳承,但非遺傳承仍然面臨科技快速發展、傳承人青黃不接與老輩傳承人觀念相對落后等諸多問題。在此情況下,以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為例,對非遺中新生代傳承人的發展進行構想。相對來說,新生代傳承人有著較好的家族傳承基礎,同時擁有高等教育經歷,跨界融合的實踐靈感也較為豐富。新生代傳承人地位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強,有利于高校學術力量賦能大理鶴慶非遺銀器,同時高學歷的新生代人群提高了傳承人的整體學歷水平,有利于改善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增強新媒體的營銷力量。
[關 鍵 詞]新生代傳承人;傳承模式;鶴慶銀器
[中圖分類號]J5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4-0028-03
文獻著錄格式:寸煜堅.大理鶴慶非遺銀器新生代傳承人發展構想:以“寸銀匠”第五代傳承人為例[J].天工,2024(24):28-30.
一、新時代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發展的變局
當今時代,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的發展既面臨機遇又面對挑戰。相較于其他非遺門類,近些年大理鶴慶非遺在國家弘揚傳統文化、鼓勵非遺傳承的政策下,已獲得一定程度上的保護和發展。
(一)科技的快速發展
在這個時刻充滿變化的時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悄然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許多崗位逐漸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的不可替代性究竟體現在何處?手藝人對銀器的設計與構思若有定式,是否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實現批量化的創新?人工智能與傳統非遺銀器一定處在時代對立面嗎?對于產生于茶馬古道的“小爐匠”,在自媒體時代,非遺銀器手藝人是否還需要跋山涉水去經營。如何更好地搭上自媒體經濟的快車,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血液?這些都是新生代非遺傳承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老輩傳承人的發展困境
非遺傳承人存在后備力量不足的顯著問題。從目前我國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數據來看,有20%左右的傳承人已去世,剩下的傳承人平均年齡也在70歲左右。雖然許多90后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加入傳承隊伍中,但是在社會老齡化的時代洪流面前,顯得力量薄弱。這是非遺銀器甚至是許多非遺項目傳承遇到的共性問題。
同時,老輩傳承人憑借經驗得以在新時代繼續閃光,但他們普遍學歷較低。從全國承擔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項目主體單位來看,參加研培計劃的老輩非遺傳承人的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本科以下學歷占大多數,還有將近40%的傳承人是初中以下學歷,理論知識匱乏、創新能力薄弱,阻礙了非遺銀器項目的傳承與創新。
二、大理鶴慶非遺銀器新生代傳承人的特點及優勢
(一)家族基礎較好
大理鶴慶非遺銀器新生代傳承人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家族傳承。新生代傳承人從小就在制作銀器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家族中的長輩均從事非遺銀器相關事業,有著強大的家族基礎和環境支持。以“寸銀匠”非遺銀器家族傳承脈絡為例,作為第五代傳承人,筆者是在前面四代傳承人的基礎之上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傳承人是段慶昌,清末時期,他就在大理地區做小爐匠,這為“寸銀匠”家族的發展揭開了序幕。第二代傳承人寸金全則是最典型的家族傳承人,16歲就隨父親到大理做小爐匠。第三代傳承人寸汝弼與第四代傳承人寸彥同均在家族傳承的基礎之上進行了延續,尤其是第四代傳承人更是創建了“寸銀匠”的工坊品牌。有了這樣的家族基礎,第五代傳承人有著更大的非遺文脈延續的優勢,并且,家族傳承模式本身就是大理鶴慶非遺銀器文化的一部分。
(二)個人學歷較高
新生代傳承人大多出生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的甚至是00后,他們成長于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的社會,從九年義務教育開始,一直到高等教育,新生代傳承人受教育的時間普遍較長。筆者認為,非遺銀器在未來的傳承發展上,除了精美的工藝和技術外,還需要加強對非遺銀器品牌的管理。因此,筆者在高中畢業后就選取了偏向藝術管理的相關專業,于2016年從云南工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
經過較長時間學習的新生代傳承人擁有較強的非遺基礎理論。對于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的傳承來說,新生代傳承人可以利用自身較為系統的基礎知識,對非遺銀器的保護策略、政策法規、品牌建設、市場管理等進行系統分析。
(三)實踐創新靈感較多
新生代傳承人由于成長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他們身上有著年輕人、手藝人、傳承人、設計師、藝術家等多種身份標簽。這有利于他們嫁接不同領域的創新思想,并應用于大理非遺銀器的發展當中。在實踐方面,筆者在中學期間就開始與父輩一起鍛造銀器,在大學期間的寒暑假更是加入工作坊中,向各位師傅學習手藝,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在創新靈感的過程中,新生代傳承人較早地熟悉非遺銀器的各種制作工藝,接受了設計、藝術、管理、文化領域的新知識,在鍛打、鏨刻、焊接、安裝等不同環節進行創新,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是老輩傳承人所無法實現的。
以筆者為例,從2007年6月開始學習手藝以來,筆者結合大學四年假期所學的金屬工藝知識,不斷開展社會實踐,經過10年多的學習,熟練掌握了傳統金銀器的基本加工工藝,并在此基礎上創新設計了許多優秀作品,獲得了20多個外觀專利,多次為工坊贏得獎項。
三、新生代傳承人對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發展的重要性
(一)加強高校學術研究實力
大理鶴慶非遺銀器在新生代傳承人接手后,高校力量的注入是必然趨勢之一。新生代傳承人對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發展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生代傳承人可以與自己畢業的學校進行信息互換。許多新生代傳承人在高等學府接受過教育,無論是統招還是研修培訓,新生代傳承人與高校之間的溝通與聯系,有利于高校助力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發展。高校教育的經歷為新生代傳承人提供了許多學術交流的機會,也為新生代傳承人提供了傳播非遺銀器的途徑。而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會積累與非遺傳承相關的社會人脈,這也為未來的非遺銀器傳播奠定了基礎。第二,新生代傳承人為高校非遺銀器的學術研究帶來了新焦點。高校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單位,無論是對學術理論的創新還是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的發展都具有推動作用,這得益于高校中源源不斷的學術交流、學術突破。同時,高校還會定期開辦非遺研修培訓班,如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定期會舉辦針對不同非遺門類的研修培訓班,主要針對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和年輕學生開設。不僅如此,地方院校也會基于地區特色文化展開非遺培訓,如云南藝術學院立足于云南的少數民族文化,每年開展3~4輪關于云南省非遺手工藝的研修培訓活動。這些活動的舉辦方、承辦方、參與者和練習者,以新生代傳承人為主。
(二)增強傳承人的綜合發展意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非遺傳承人對非遺的發展越發重要。鶴慶非遺銀器傳承人不僅要承擔起傳承傳統工藝的重任,還要承擔起促進工藝與現代設計創新融合的任務,更要肩負起弘揚鶴慶地方文化,打造鶴慶文化標簽,并將鶴慶非遺轉變成文化IP、文化資產的責任。這一系列的發展與轉變都需要新生代傳承人具有系統的知識儲備、較為豐富的學習經歷、較高的學術認知、較為長遠的眼光。新生代傳承人的加入,促進了各類傳承人對鶴慶非遺銀器綜合發展方向的思考,讓非遺傳承不再單薄,不再只是一種工藝的延續,而是一種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文化體系。
(三)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的創作結合
當下鶴慶依然是中國手工銀器的制作中心,面對北、上、廣、深等經濟發達地區消費者,單純的傳統工藝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新生代傳承人擁有先進的現代設計理念,在結合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還應賦能現代設計理念,創作出既有手工質感又有現代設計感的作品。以當代銅包銀銀器茶具設計為例,在傳統銅包銀手工銀器鑲嵌工藝的基礎上加入現代二維設計原理,首先用厚度0.7mm、直徑28cm的銀片和厚度1mm、直徑28cm的銅片,雙層疊加鍛打,經過幾遍鍛打后敲出凹形的結合體。當其凹形深度和直徑接近壺的容量時,留好壺底直徑,在壺嘴部位由內向外敲出一個凸起的包;每次敲硬了銅銀結合體都需要回火(即燒至淺紅色),當凸起的包往外延伸到一定程度時,在包的頂端中心部位用鏨子鏨出一個圓孔。在不同形狀鐵砧的輔助下,把鏨了孔的包鍛打出二彎嘴的形狀;借助不同形狀的鐵砧把凹型體上部分往里鍛打收縮,同時往上頂出壺耳,鍛打出壺的雛形。隨后擴大或縮小各個部位的設定尺寸,規范壺身,敲平凹凸不平的錘印,從而完成器型設計。下一階段則是回火灌入松香冷卻,以備鏨刻鑲嵌。先制作好要鑲嵌的小配件,如樹葉、花鳥魚蟲、山石等;在壺身的設定部位鑿出一個凹槽,凹槽的大小要跟鑲嵌物吻合,深度適中,上窄下寬;把小配件放入凹槽中,用特制的小鏨子在四周輕輕敲打、擠壓,最終把鑲嵌物卡住,精湛的鑲嵌工藝還有嵌中嵌,如動物的眼睛、斑駁的圖案紋飾等;用小銼刀把敲打、擠壓時留下的錘痕銼平,再用砂紙打磨,使銜接部位平整光滑;將需要鑲嵌的部位全部嵌完后,再用平鏨或剔雕的技法來完善周邊的圖案。加熱倒出松香,清洗干凈;裝上制作好的壺把,焊接上口沿銀圈。用清水煮銀壺,除去附著的雜質;把外層的銅打磨拋光,通過火槍的加熱,使銅出現橘紅色的溫潤的質感。從整體設計上看,是典型的“少即是多”的現代設計理念,將動植物等自然形象進行抽象提煉,并且與二維圖案進行結合。
(四)消除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壁壘
老一輩傳承人為了保留傳統手工藝中的精華,對現代科技較為抵觸,他們認為只有堅持“原汁原味”,才是對非遺的尊重。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不能忽視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之間的矛盾。新生代傳承人生于蓬勃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成長于快速發展的21世紀,是現代科技的受益者。在新生代傳承人的認知中現代科技是一種必然選擇。那么,新生代傳承人在接棒鶴慶非遺傳承工作后,應該提高自己對現代科技的認知水平,加強對現代科技的應用,從而消除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之間的壁壘,進一步將傳統工藝更加靈活地展現出來,進而促進非遺銀器文化的發展。
(五)改變非遺傳統運營模式
鶴慶非遺銀器以線下售賣為主,許多銀器工坊都有自己的小店鋪和工作室,一部分銀匠保持著走寨串鄉的運營模式,但是效果不佳。新媒體運營模式十分重要,尤其是自媒體、短視頻的快速發展,讓非遺的運營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生代傳承人對新媒體運營技術的學習速度較快,對新媒體運營技術的掌握也較好,甚至有的新生代傳承人學的就是新媒體運營專業。因此,加強新生代傳承人的培養,有利于改變非遺的傳統運營模式,消除傳統銷售模式存在的弊端,鏈接線上、線下,構建非遺運營的新媒體矩陣。
四、進一步加強大理鶴慶非遺銀器新生代傳承人的培養
大理鶴慶非遺銀器相比于其他非遺,具有中原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多重文化特點,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交通不便所造成的溝通屏障也已經不復存在。鶴慶非遺銀器正是需要大步向前發展,吸收社會養分的時候,正需要大量的新鮮血液注入發展。
鶴慶非遺銀器的傳承具有一定的家族歷史,所以新生代傳承人有著較好的家族傳承基礎。這種傳承教育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新生代傳承人正是這種家族式傳承教育的受益者,他們是師徒傳承與父子傳承的集大成者。
隨著社會教育水平的提高,新生代傳承人擁有較高、較為豐富的高等教育經歷,對于跨界融合的實踐靈感也較為豐富。現代設計理論在全世界廣泛流行,傳統工藝想要進入世界舞臺,必然要與現代設計理論進行連接。新生代傳承人在系統地學習設計理論后,返回傳承崗位進行文化傳播,結合“社區非遺教育”等一系列傳播手段進行傳統手藝與現代設計的宣傳。例如,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非遺沙龍,引導村民、文創人才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中來。
依托政府的政策,利用高校學術氛圍,立足非遺傳承文脈,進一步幫助新生代傳承人不斷成長,使新生代傳承人在非遺傳承中承擔重要角色,這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參考文獻:
[1]古晨作,馮麗娟.非遺的文化特征與現代保護、傳承和發展[J].美術教育研究,2024(9):42-44.
[2]唐娜,田文溥.多元到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視野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24,37(2):45-54.
[3]石佑啟,張聰銳.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強制退出機制的程序完善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4(5):122-128,221.
[4]程鵬.中國非遺社區保護的實踐轉向及關鍵問題[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1(2):56-65.
[5]陳怡,徐敏.非遺傳承與藝術職業教育創新的融合[J].四川戲劇,2024(1):121-123.
[6]耿涵,沈詩聞,李辛夷.“新時代·新學科·新使命: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國際學術論壇”綜述[J].民間文化論壇,2024(2):155-160.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