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探討了情感永續設計理論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通過文獻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情感永續設計、情感化設計、可持續設計等主要理論為基礎,歸納出基于情感永續設計理論的產品設計3個層次——“本能層次-功能形式價值”“行為層次-交互體驗價值”“反思層次-情感意義價值”。總結主要流程與設計方法,并結合音箱設計實踐案例驗證。為情感永續設計為導向的產品設計研究提供了一定參考。
關鍵詞:情感永續設計;情感化設計;可持續設計;設計思維;產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22-0104-04
引言
在當今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日益嚴峻的世界中,消費者無節制的消費行為已成為關鍵矛盾。傳統的可持續設計旨在解決生產者的行為規范,但無法解決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這一局限性反映了可持續設計在應對消費端挑戰上的不足。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產品設計評價標準從實用轉向情感共鳴與深層寓意,用戶愈發重視產品的情感設計與內在價值。然而在產品設計中,設計師的關注點往往在形式與功能上,而真正能引起人們內心的感觸,引起人們的共鳴的情感化設計卻往往為設計師容易忽略[1],這種忽視導致了產品的快速淘汰。
在碳達峰與碳中和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推動消費者可持續消費行為已成為必然趨勢,為解決用戶與產品之間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情感永續設計理論脫離單純的物理性考量,開始轉向產品意義、產品依戀、情感化設計、人性需求等形而上的因素進行思考,在這個過分充足的物質世界中,建構出深度了解消費者和物品間情感形成和維持的依附關系,進而從根源上解決了浪費行為。
然而,目前國內對于情感永續設計理論的發展及研究相對滯后,因此,為了應對環境危機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用戶消費觀念及趨勢的轉變,本文針對情感永續設計理論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分析其核心理念、基本原則及實施路徑,并探討其在產品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一、情感永續設計
(一)情感永續設計理論溯源
2005 年,喬納森·查普曼博士于《情感永續設計:產品、體驗和移情作用》書籍中首次提出了此概念。該設計方法闡明了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發生的隱秘的情感體驗,通過與物品建立更持久、更有彈性的關系來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和浪費。其設計目標是創造能夠激發愉悅、促進聯系、有意義的互動和反思的產品,這些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用戶一起持續和發展。
(二)情感永續設計理論發展
國內對于情感永續設計研究尚顯不足,2014 年盧明明譯者正式引入該理念。以“情感永續設計”為主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僅有6 篇文獻進行了具體研究,涉及工業設計、服裝設計、服務設計領域。在工業設計領域,王悅(2014)和張敏青(2018)的碩士論文以血壓計為設計實踐對象都是對理念的初步探索,王悅的研究側重于探討情感永續設計如何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并實現產品的長期價值。而張敏青的研究強調了情感永續設計在資源緊張和環境惡化背景下的重要性。王悅在研究中闡述了情感永續設計與移情設計的關系,并指導情感永續性產品設計實踐。張敏青在研究中詳細解析了用戶與產品情感關系模型,并提出了七大設計原則,最后總結出情感永續設計的6 個階段實施步驟,為基于情感永續的血壓計設計提出了一套解決方案。劉小嬌(2022)的碩士論文針對介助老人群體深入研究了室內助行產品的情感永續設計。通過整合并歸納相關理論,為情感永續設計驅動產品創新實踐提供了思路。此外,論文基于用戶與產品關系模型的4 個階段探討了情感永續設計的關鍵要素和關注點,為設計思路提供了指導。王歡歡(2022)的碩士論文將情感永續設計理念應用于創意家居產品設計中,從可持續設計、情感化設計和移情理論3 個方面構建了理論基礎,并深入剖析了情感永續設計三要素,在此基礎上總結了形式、使用、價值3 個層面的基本設計原則。在服務設計領域,趙昕(2020)等學者基于“用戶-產品”的關系模型構建情感永續設計型產品服務設計方法。在服裝設計領域,夏林翾(2023)學者從“四素同構”生態語境下將情感永續設計理念融入哈尼族服飾設計當中。
盡管直接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少,但許多學者從可持續的視角下對情感化方向的探索與情感永續設計理念相呼應,提供新的思考路徑。例如,李佩佩(2014)的碩士論文論證了情感設計是踐行可持續設計理念的重要方式。王坤(2017)等學者結合“3R 原則”和“情感永續”等理論探討了兒童家具的永續性設計。王玉明(2022)學者指出情感永續設計是交互式包裝設計的最高原則,也是推動包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
情感永續設計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在我國政策支持、設計探索多元化的背景下,其研究與應用前景廣闊,但情感永續設計理論在我國仍處于發展階段,且相關理論聯系的研究存在一定不足,本文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各理論之間的具體聯系,并基于情感化設計3 層次構建了設計框架圖,逐層展開具體設計實踐。
二、情感永續設計相關理論研究
(一)可持續設計理論
1987 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模型[2],這一理念的提出促使綠色設計、生態設計、系統設計、循環設計等可持續設計理念逐漸興起。盡管可持續設計在產品物理層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消費主義文化引領下,無節制的物質享受讓其成為欲望、貪婪的面具,功能完好的產品也因消費文化而被隨意丟棄。在此背景下,喬納森·查普曼在吸收前人觀點的基礎上,拋開傳統可持續設計思路,正式提出情感永續設計這一概念。
(二)情感化設計理論
情感化設計最早由唐納德·諾曼提出,通過情感化設計3 層次理論,即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探究不同層面的情感體驗,以用戶的情感和情緒作為設計出發點,關注人與產品之間的情感聯系。情感化設計研究的重點在于如何通過設計手段使用戶在使用產品時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讓產品更具吸引力。而情感永續設計理論便是以情感化設計理論為基礎,融合相關設計理論,聚焦用戶情感體驗的持久性從而實現永續的目標。
(三)產品依戀理論
產品依戀,即用戶自我認知與產品之間構建的心理與情感紐帶[3]。如同人與人之間一樣,人與物品之間也會形成情感依戀。該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的,人們會將物品納入自我概念之中,并且后續的研究發現,人們失去物品猶如失去自我的一部分。
產品依戀理論在歷經半世紀發展后已經形成完整的框架與體系。在Greenwald 的自我圖式理論中涵蓋擴散、私人、公共與集體自我四個方面,為產品依戀提供了衡量基準。Mugge,R.(2008)提出的產品依戀存在以下決定因素:自我表達;群體歸屬;記憶;快樂。擴散自我代表著自我包含著一個追求享樂的成分,其根源在身體與生俱來的快樂和痛苦的反應,包括在使用產品中卓越的功能和交互體驗帶來的愉悅,也包括產品外在形式而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私人自我與特定的個人經驗、情感和記憶緊密相關,例如一件承載著回憶的產品,能讓用戶更好地產生產品依戀。公共自我指個體在他人面前展現的自我形象,是個體在社交互動中想要展示給群體的部分,以展現自己的社會地位、品位或個性。集體自我涉及個體對于所屬群體的認同和歸屬感,包括對群體的價值觀、身份、傳統和文化的認同等。
產品依戀決定了用戶與情感永續產品之間情感關系的強度[4]。當用戶與產品形成情感依戀后,情感永續的關系便會呈現,用戶會更加關心和維護產品,當產品出現問題后,用維修替代更換從而延續更長的情感關系。并且產品依戀可以在所有者和物品分離后繼續保持[5],這意味著用戶愿意投入更多精力,為產品尋覓理想的歸宿。
(四)移情理論
移情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美學家羅伯特·費舍爾提出,后來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提欽納將其解釋為“感覺自我進入到其他物體內部的過程” [6]。移情理論是指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生命的相互移置交融從而達到一種人物合一的狀態。而“移情設計”是以用戶為中心的貫穿于產品設計全流程的設計方法,可以拉近設計師與用戶之間的距離[7]。因此,移情設計的核心在于深入洞察用戶的情感與體驗、理解用戶需求并融入新產品中,讓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激發起體驗與共鳴,從而產生移情作用。然而,在消費需求不斷膨脹的市場中,大多數產品能夠提供的移情作用是有限的,喬納森認為,當用戶購買行為發生后,產品的壽命就取決于移情作用的持久性,情感永續設計必須通過豐富的手段來延長產品的移情作用。
(五)總結
情感永續設計是可持續設計及情感化設計融合發展的結果,又是產品依戀和移情作用的拓展和衍生。作為可持續設計心理層面的發展,情感永續設計也依賴于產品在物理層面的可靠性、易維修性和耐久性,這些因素是用戶與產品建立并維持情感聯結的基礎。情感永續設計是情感化設計從滿足情感需求到延續情感交流的發展,同時依托于大腦運作3 個層次的情感滿足,所以情感化設計也是情感永續設計的具體表現。移情作用是產品依戀形成的基礎,當消費者將自己的情感移植到產品時,更容易形成依戀,而產品依戀又是移情作用的重要表現。移情作用和產品依戀是情感永續設計的重要支撐,產品的壽命取決于移情作用的持久性,情感永續設計必須通過豐富的手段來延長產品的移情作用,其過程包括喚起情感、滿足情感和發展情感。產品依戀決定了用戶與產品之間情感關系的強度,是“產品-自我”關系的反映,當用戶在考慮產品處置時也被定義為是物品與自我剝離的過程,依戀程度越大,過程越痛苦,用戶也更愿意保留產品。因此,情感永續設計的目標就是要促進移情作用的產生,增強用戶對產品依戀的強度,從而達成情感的延續,如圖1。
三、基于情感永續設計理論的產品設計策略
人與產品的關系遵循“初遇期-蜜月期-日常期”的發展模型,發展的最終結果包括情感破裂及情感永續兩條路徑。Pieter M. A.Desmet 于2012 年提出了人與產品交互中的六種情緒來源,分別是:(1)產品(2)產品的意義(3)與產品的交互(4)交互所促使的活動(5)用戶本人(6)其他參與交互的人[8]。人與產品發展模型中的3 個進程包含了6 種情緒來源。在基于產品依戀理論中自我圖式4 個方面的決定因素與情感化設計3 層次理論上結合相關理論基礎,總結了情感永續產品設計的框架,強調了在不同層次中產品與用戶之間的情感永續關系。初遇期側重于本能層面的情感永續,強調功能形式價值,核心目標是引發用戶情感聯結,對應的產品依戀因素為享受,其情感主要源于產品。蜜月期側重于行為層面的情感永續,強調交互體驗價值,核心目標是充分發揮交互體驗,對應的產品依戀因素為享受,其情感主要源于與產品的交互、交互所促使的活動、其他參與交互的人。日常期側重于反思層面的情感永續,強調情感意義價值,核心目標是延伸產品意義內涵,對應的產品依戀因素為回憶、自我表達、群體歸屬,6 種情緒來源都可以激發起反思層面的情感永續。3 個層次可以同時涉及并相互影響,并且提出相應的設計策略,如圖2。
(一)本能層——塑造永恒美感,創造驚喜效果
美感存在兩個層面:功能美與形式美。在功能美的維度上,產品的可靠品質是確保用戶滿意度并實現情感永續的基礎。因此,需要選用耐久優良的材質,融合精細的制造工藝與合理的結構,實現產品實用性與美學價值的平衡。在形式美的維度上,要遵循最基本的設計原則,利用產品的各種語言來刺激用戶多感官的層面,其中產品的視覺和觸覺體驗被認為是最能有效喚起用戶享受的方式。
然而,本能層面的情感反應具有即時性,用戶會迅速適應產品帶來的愉悅感。因此,必須考慮如何持續激發用戶的愉快體驗,在設計中需要考慮如何將驚喜融入產品中,并且需要保證刺激的可持續性,而通過塑造具有永恒美感的設計,產品能夠跨越時間的限制,持續激發用戶的深層愉悅體驗。比如,在保證高品質的同時采用復刻經典的設計形式能有效避免流行設計的同質化,這不僅可以給用戶帶來一種懷舊的驚喜感,而且利用經過時間檢驗的產品形式,更具有情感的永續性。博朗作為工業設計的標桿品牌,在2019 年推出全新設計的LE 系列無線音箱傳承了經典的設計形式與高品質標準,延續了初代產品的精簡美學,并融合了人性化的創新功能,塑造了具有永恒美感價值的產品,并且針對新時代消費趨勢持續優化產品使用性與體驗感。
(二)行為層——參與性設計,投入情感體驗
在行為層,通過使用產品功能過程中帶來良好的交互體驗,用戶的幸福感也就更持久。真正的情感記憶需要時間來發展,來自互動;人們對事物的聯想,有助于促進發展[9]。
參與性設計通過讓用戶直接參與產品的制作或設計過程,促使他們與產品建立情感聯系。積極地參與體驗往往增強用戶對產品的情感依戀,為此設計師需巧妙地設定未完成的產品,激發用戶的創造欲望,同時控制挑戰性與難度,確保用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以CELIA amp;PERAH · R 系列音箱為例,設計者為用戶提供了所需的所有零件,并將組裝過程簡化至無需專業工具或技能的程度。適當的難度設計不僅增加了組裝的趣味性,還避免了因過度復雜而引發的挫敗感,使用戶在動手過程中重溫手工樂趣,獲得成就感與情感聯結,最終享受由自己創造的音箱帶來的獨特體驗。
(三)反思層——承載經驗記憶,建立情感聯系
反思層由于以認知和反思為基礎,“這一過程的情感因而具備最持久和最深層的價值”。[10]“無論是何種刺激因素,我們一直在不停地將外部因素內在化,并永遠會持續這個過程,我們消耗的是意義而非物體本身[11]。”產品只是通過物體的存在為意義滲透到用戶中提供一條清晰的路徑。人們將意義注入產品,就如同鏡子般反射出的是在現實社會中用戶對于個體的構建。同時,產品也因從個人和社會的角度詮釋了用戶的生命旅程,從而更加有意義。
用戶經驗是一個涵蓋感知、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多個維度的綜合概念。通過將用戶的過往經驗和記憶在新產品中進行功能與交互的嫁接、形式的轉譯,不僅能為用戶帶來新的體驗并且延續從前的經驗,還能喚起相關回憶,從而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增加了產品的意義。當目標用戶共享相似的經驗和記憶時,不僅能建立情感聯系,也可以構建出群體歸屬感。例如,深澤直人為名創優品設計的CD 機,通過物與物的關聯,實現經驗記憶的轉換與嫁接。用戶會基于以往的經驗,無意識拉動線繩,伴隨CD 機旋轉,音樂仿佛清風般撲面而來,喚起那一代人對過去的記憶,帶來清新而懷舊的情感體驗,如圖3。
四、基于情感永續設計理論的設計實踐
本章節基于對情感永續設計3 層次的核心理念以及方法研究,以藍牙音箱為設計對象,從3 個層次中提出的設計策略展開設計實踐。
(一)基于塑造永恒美感,創造驚喜效果設計策略的海螺藍牙音箱設計
1. 設計分析:
從功能美與形式美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具有永恒美感的造型與材質,并最終選取了天然海螺這一元素。在功能美層面,海螺的腔體結構與殼體厚度等自然特性經過詳細分析與測試,證明其具備轉化為優質箱體的潛力。海螺的多級層狀結構表現出優良的韌性和強度,進一步強化了其功能價值。在形式美層面,海螺以其自然的曲線和螺旋結構展現出天然的美感,并體現了幾何原理與美學法則的極致融合,成為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之間的橋梁。
通過采用海螺元素,設計師能夠塑造出與聲音緊密相連且具備永恒美感的形象。此設計策略通過視覺元素與天然材質的巧妙運用,旨在激發用戶的感官體驗,并在審美層面引發愉悅感受。這種設計不僅體現了對自然形態的尊重與應用,更在機械復制泛濫的現代產品中,為用戶帶來源自大自然的獨特與驚喜,如圖4。
2. 設計介紹:
水產貝類廢殼產量大、利用率低,現今還沒有能夠對貝類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的經濟有效的方式[12]。而這款音箱設計以天然海螺為主體結構,體現了可持續設計理念。在制作過程中,為每個海螺量身定制觸控面板模塊,而裝配喇叭單元、無線充電和操作模塊的配件則采用標準化設計,通過精密的裝配工藝,這些模塊與海螺本身融為一體,既保證了音箱的聲學性能,又最大程度保留了海螺的自然形態。觸控面板的設計受海螺厴啟發,巧妙地將其形態特征融入音箱整體設計,使外觀更加和諧自然。無線充電底座的水波紋造型則源于海洋環境,賦予產品對自然的深情致敬,如圖5。
(二)基于參與性設計,投入情感體驗設計策略的榫卯藍牙音箱設計
1. 設計分析
從交互體驗的角度出發,思考何種方式能夠充分發揮產品在制作過程中參與性的特點。從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考慮,最終選取榫卯這一結構進行設計,在思考制作過程時要把握難度、在結果呈現時要考慮形式,如圖6。
2. 設計介紹
利用中國古代榫卯結構的特點,以原木為材料讓產品更具溫暖的情感;將音箱主體拆解為各個部件,音響單元和功能操作區集成在背板上,無需用戶自行安裝。箱體、面板和背板的安裝通過榫卯的拼接方式,具備一定復雜度的同時用戶能夠輕松參與產品最后的制作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且通過預設的材質、結構和形式,產品組裝完成后如同精美的工藝品,用戶也會因此獲得正向反饋,更加珍惜和愛護產品,從而延長情感交流,如圖7。
(三)基于承載經驗記憶,建立情感聯系設計策略的網易云音樂藍牙音箱設計
1. 設計分析:
在此方法下,選取相關音樂軟件用戶群體的經驗、記憶與音箱硬件產品如何達成聯系,從而建立情感連接的角度下進行探究。通過思考軟件與硬件的關系,從外觀、功能、交互和情感意義上提取主要特征進行傳譯與嫁接融合成新的產品,從而讓用戶在獲得新體驗的同時可以延續經驗、喚起回憶、滿足情感,如圖8。
2. 設計介紹:
此款音箱以網易云音樂軟件為基礎進行設計,在外觀方面,產品的尺寸與比例以軟件界面為基礎進行調整,色彩搭配以灰色為主調,突出軟件的紅色標識,增強產品識別度。在功能方面,加入基于軟件UI 設計的實體交互按鍵,豐富用戶的使用體驗。軟件標識按鍵為音箱開機鍵,模擬軟件的打開方式,營造使用的儀式感。在交互方面,產品具有通過旋轉切換的兩種使用形態,均以軟件操作界面為基礎。立式使用形態時,上屏幕主要顯示歌詞界面;臥式使用形態時,利用網易云音樂最顯著的特點:播放音樂頁面時黑膠唱片的UI 設計轉譯到產品上,將臥式模式時的界面自動切換為黑膠唱片的形式,這不僅是對網易云音樂核心特點與精神的延續,也更加符合黑膠唱片物理化的擺放形式。在情感意義方面,硬件產品的目標客戶面向軟件產品的忠實群體,以經驗與記憶為載體進行再設計,不僅能夠延續從前的經驗,獲得新的體驗,還可以構建出相關用戶的群體歸屬感,從而達成情感上的延續,如圖9。
結語
情感永續設計理念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入探索了如何通過構建人與產品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來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這不僅是對當前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積極響應,更是一種有益嘗試。文章基于情感永續設計理論,構建了3 個層次的設計框架,并提出了3 種設計策略。通過以音箱為設計實踐案例,探討了在不同情感層次下,產品如何與用戶的情感產生深刻連接,并持續提供長久的情感價值,為未來以情感永續理論為基礎的產品設計提供了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李波濤,周依鳴.情感化設計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自動販賣機的溫情[J].設計,2017(07):36-37.
[2]Cassen R H. UN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Common Future[J]. international affairs,1987,64(01):126.
[3][5]Brough A R,Isaac M S. Finding a Home for Products We Love:How Buyer Usage IntentAffects the Pricing of Used Goods[J]. Journal of Marketing,2012,76(04):78-91.
[4]劉小嬌.基于情感永續設計理論的介助老人室內助行產品設計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22:17.
[6]夏林翾.“四素同構”生態語境下哈尼族服飾的情感永續設計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23:24.
[7]王麗平,王克祥.基于移情設計的資訊類數字產品適老化改造研究[J].設計,2023,36(22):91-93.
[8]Desmet P M A. Faces of product pleasure:25 positive emotions in human-product intera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12,6(02):1-29.
[9]Fossdal M,Berg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 and product:Durable design throughpersonalisation[C]. The Design Society,2016.
[10](美)唐納德·諾曼. 梅瓊,張磊,何笑梅等 譯. 設計心理學[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93.
[11](英)喬納森·查普曼. 盧明明 譯. 情感永續設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29.
[12]李辛夷.可持續設計理念下水產貝類廢殼再利用設計研究[J].設計,2023,36(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