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春江上,舟行,慢慢。人在上面,什么都不用想,心甘情愿地被眼前的山色催眠,漸漸入夢。夢里的富春山,有人進來,有詩文進來,有畫進來,它們跟山水交融,自然也都是慢慢的。
富春山,從來都不著急。
那是南朝,駢文大家吳均從富陽到桐廬,行船在富春江上,看著這“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的風景,發出感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很松軟的山,沒有北方山脈的凌厲,它們高低都有度,有平緩柔和的曲線。水也是安靜的,急流猛浪也有,但終究會歸于平和,映出山色、云朵和樹的姿態。想來吳均那個年代,這一帶人的蹤跡應該更少,林木茂密,于是有“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的感覺。這蔥郁的、帶著寒氣的樹叢中,人只是過客,主角是鳥,是蟬,是猿。萬物有靈而自在。那些被世俗價值驅動一心向上的人,那些不甘人后拼命向前的人,那些一腔熱血在現實中屢屢碰壁的人,那些因懷才不遇而委屈不平的人,眼睛一落到富春山上,就都安靜下來。
那是元代,富春江畔行來一個道士模樣的老頭,他是黃公望。正是因為他,富春山才成了后人念念不忘的名字……
黃公望也是不著急的。在畫《富春山居圖》的時候,他已經七十八歲。在這之前,他讀書,做官,遭遇過牢獄之災,游歷過名山大川。走到富春江這一帶,眼睛再也挪不開,興之所至,就提起筆,開始作畫,一畫便是三四年。其間,黃公望大多數時間并未畫畫,而是游蕩于富春江的山水間,對著山石草木,整日整月地發呆。據說富春山中有塊石頭叫“雨淋巖”,就是黃公望不顧風雨發呆的地方。初稿既成,又是三四年,他畫完了《富春山居圖》,也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了一個悠長圓滿的句號。
又是幾百年過去了,富春山已經成為人人向往的景點。人們慕名而來,想在行船中見到《富春山居圖》中的畫景,想在黃公望的“小洞天”感觸畫家的氣脈,想讓清流宛轉的富春江撫平自己的焦慮。大家懷著巨大的期待而來,卻在真實的風景前感到困惑和失望:黃公望畫的真的是眼前這些山嗎?為什么我覺得這景沒有那么美?面對這些失望和疑問,富春山從來不解釋。這是快節奏的年代,人們懷著明確的目標而來,即便身處山水中,也難得心安。像黃公望那樣一塊石頭都能看幾個月的人,實在太少了。那又能解釋什么呢?
后來,是富春山的一個游客回答了這個問題:黃公望畫的,不是眼前的山水,而是心中的理想。這個人叫王柳云,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因為“清潔工畫家”的身份而被媒體報道。她最喜歡的畫家是黃公望,最喜歡的畫是《富春山居圖》。白天,她是寫字樓里的清潔工;晚上和休息日,她是畫家,在顏料和畫布里創造自己的世界。她說,在遇到繪畫之前,她在生活中一直被貶低、被斥責。直到后來,她發現,在畫畫的時候,她可以把這些糟糕的過往全部拋開,心里想的只是山坡的顏色、花瓣的形狀、人物的姿態。這些想法很難被周圍人理解,但在那個更加寬廣的藝術世界里,黃公望好像一直在鼓勵她。王柳云也去了富春山,雖然沒有找到畫中的風景,卻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屬地。
這是富春山,是“自富陽至桐廬”的“奇山異水”,是黃公望的雨淋巖,也是王柳云的心之所往。那些真正有熱愛、有耐心的人,無所謂時間和年齡,無所謂財富和境遇,即使不在富春江畔,也能在心里為自己創建出一所靜謐永恒的“富春山居”。
(選自《文萃報·周二版》2023年第42期,有刪改)
◆思考
1.結合語境,通讀第三段畫線句,請分別概括富春山的山、水的特點。
2.閱讀第六至七段,用簡潔的語言說一說人們為什么會在富春山真實的風景面前感到困惑和失望?
3.結合全文,簡單概括作者以“富春山不著急”為題,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