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我的村莊的歷史有多少年,只知道我們祖祖輩輩在這里生活,在這片靠河兩岸的土地里刨食,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努力工作,因為千百年的村史找不到一個字的記載,所有的故事只是靠老一輩人的口述,老一輩人也是靠上老一輩人的傳說。這條小河慈養了這片土地,旱天汲水澆灌,澇了挖溝排水,一輩輩一代代啃吃著這片土地生活。
小時候生活條件還相當落后,村里生活用水僅靠兩口老井和這條小河,村西靠河堤一口老井和村東一口老井都是用青磚由下砌到井口,據說井底放的有井盤,如今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年紀,兩口老井都是用來吃水用,致于洗衣服洗被單大人們都是拿到河邊洗,由于洗衣服之類用水量大,在河里洗比用井水一桶一桶地提水方便。那時河邊一棵大樹下有一塊專一用來洗衣服的石頭,往南走一點那座老橋下面也有幾塊用來洗衣服的石頭,只要聽到河邊有砰砰的棒槌的響聲,就知道有人在利用空閑時間為家人洗衣服。那時沒有現在的衣服布料,更沒有洗衣粉、洗衣液,穿的是老人自己紡花織布做的粗棉布衣服,買點染料在鍋里煮成黑藍色,臟了能有塊臭堿(現在的老肥皂)洗已經心滿意足了,所以洗衣服要搓了又搓,揉了又揉,用棒槌捶了又捶,夏天還好,冬天在河邊洗衣服兩手凍得通紅,衣服洗完,自己的手早已麻木,多少次看到母親凍得通紅的手,多少年后回憶起母親那雙為我們操勞的手,都會淚盈眼簾。
童年時代,這條河是優美的,那個時候它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從村北到村南有幾曲幾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南河彎、北河彎,河堤上植有榆樹成行,堤坡上和河灘里各種野草、野花遍布,近水旁柳陰倒影,是盛夏避暑勝地。河水清澈見底,有魚蝦游來游去,早晨草葉上的露水珠在剛升起的陽光照耀下晶熒透明,在田間干活渴了可掬一捧水直接飲,或者在離水面二尺左右的地面上挖一個小土坑,馬上就有清泉泉出,掬起一捧一飲而盡,涼甜解渴。那時候在河邊玩耍,在河里摸魚、游泳,玩累了躺在樹陰下休息,玩餓了找一下野果,挖一挖毛根,爬到樹上擼一把榆錢,童年的世界,天真、無邪,不曉得世事之艱難。
記得是1984年進行了河道改造,趁農閑之際,號召全縣民工把護城河進行了深挖取直工程工作,全縣農民自帶口糧、駐扎兩岸,用板車拉,用杠子抬,不分晝夜,手上血炮變成老繭,肩上衣服磨爛露著肉,歷時一個多月,終于完工,這是用全縣農民的大手筆,繪制而成的大作品,河東岸河堤修成可過拖拉機的土路,兩邊種植上好品種的泡桐樹,河道取直了,挖深了,更有利于排水,也節約了土地,加上綠化,一道優美的風景呈現眼前。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我這位農民涌入了四處打工的潮流,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三十多年來與家鄉聚少離多,遠在他鄉那種思鄉之情只有經歷過才能體會到,時時想起家鄉、想起家鄉的小河,才明白鄉愁是我在這頭,你在那頭。
今天看著拍攝的照片,思鄉之情涌上心頭,家鄉的小河上空漂浮的彩云映入水面,在天水間漂游,那是我們生活的搖籃。
家鄉的小河,當我想家的時候,就會想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