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藥和營養藥、保健品的概念、性質和作用完全不同。至于補藥中營養物質的含量,經現代化學研究證實,在多數補藥中所含甚微,只有極個別補藥含有較多的營養物質。一般說來,補藥不能與氨基酸、葡萄糖之類現代營養藥相類比,也不能相互取代。
正確認識它們的功能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補藥扶正的效果主要是通過調整與增強機體的某些生理功能,使各機能保持相對平衡與穩定來實現。補藥分為補氣、補血、補陽和補陰等4類。如人參、鹿茸,補氣補陽,多具有興奮中樞神經、抗疲勞、強心、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胃腸分泌、增強肌力等作用。當歸、首烏、麥冬,補血補陰藥,具有抗貧血或強心、改善血液循環及降低血脂或血糖等的作用。
營養藥是指能起到補充人體營養物質作用的藥物。眾所周知,人體所需要的常見營養物質有葡萄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等。由于疾病、飲食攝入不足、肌體消耗過大等原因造成體內上述物質缺乏時,就需通過飲食營養的手段或用藥的途徑及時補充上述營養物質,以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
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藥品。在國外,將保健品稱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針對某一種疾病有效,也不能在原有健康的基礎上更加強壯。它僅能使亞健康狀態恢復到正常的健康狀態。
走出“補”誤區
誤區一:進補只適合于病患
專家視界:“只有身體出現問題的人才需要進補,營養充足、無病無痛的人,就不必吃補藥了。這好比衣服殘破要修補,不殘、不短、不破、不洞穿的衣服,無須縫補。”這個論調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實際上,不論動物性食物還是植物性食物,由于自身種養殖條件以及食物生產、加工和環境的影響,都可能存在抗菌素殘留、農藥殘留、金屬超標和營養素丟失等問題。同時,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長期食用快餐式食物、高脂肪低纖維食物,營養價值難以滿足身體需要,長期疲勞、壓力過大,周圍環境污染等也會使身體機能下降。因此,健康的人在合適的時機下,也需要適當進補。
誤區二:用補品代替一日三餐
專家視界:人體對營養的攝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而絕不能僅僅依靠營養補劑。《黃帝內經》就明確指出:補品只能用于調養虛弱的體質,肌體的營養供給,還得讓位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飲食。當代營養學證明,只有一日三餐飲食均衡,才能使你的營養均衡。
誤區三:用進補代替鍛煉
專家視界:醫學家對人們提出忠告:“生命需要運動,只有配以必要的體育鍛煉,營養補劑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因為無論是正常營養的攝取,還是營養補品的吸收和利用,都必須依賴于人體健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有些人缺乏運動,體質虛弱,胃腸消化功能差,代謝利用率低,吃下了營養補品,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甚至會因體質虛弱或進補不當而產生副作用或反作用。
誤區四:補品越貴越有功效
專家視界:高價補品大多是加了一些價格昂貴的中藥材,如龜板、鱉甲、藏紅花、蟲草等。然而,沒有針對性地用藥,一般不會顯出特殊效果。只有運用得當,對癥下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所以說,藥價高低并不完全代表療效的優劣。
誤區五:飲食豐富就不需要進補
專家視界:水果、蔬菜、谷物等食物中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脂肪、蛋白質等多種營養素,理論上講只要飲食種類多樣,就能得到營養。“但事實上,大部分人不會吃得那么豐富。”專家認為:由于不可能通過食物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因此,吃復合維生素等營養素補充劑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