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了探究水泥加纖維對路基細顆粒土的改良效果,文章基于界限含水率試驗、擊實試驗、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研究水泥及纖維對路基細顆粒土物理力學性質的改良效果。結果表明:(1)液限、塑限、最優含水率與纖維摻量呈負相關,與水泥摻量呈正相關;(2)最大干密度與纖維摻量呈正相關,與水泥摻量呈負相關;(3)當水泥摻量<4%時,試樣的無側限抗壓強度曲線呈“∧”型,即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水泥-纖維綜合改良效果遠優于二者單獨改良;(4)水泥摻量越大,改良土試樣的水穩性越高,纖維摻量越大,試樣水穩性越低。
關鍵詞:水泥;纖維;改良效果;水穩性
中圖分類號:U414.1"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3282/j.cnki.wccst.2024.11.002
文章編號:1673-4874(2024)11-0004-03
引言
細顆粒土路基易沉降,易滑坡,易發生路基病害[1]。近年來,隨著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臨近,高速公路建設進入飛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工程項目穿越細顆粒土地區,對施工質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采用合理的措施對細顆粒土進行改良尤為重要。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路基土的改良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王澤成等[2]通過室內凍融試驗,研究了聚丙烯纖維對土體凍脹融沉特性、含水率等的影響。崔宏環等[3]以粗粒土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其力學特性與收縮特性隨水泥、粉煤灰摻量的變化規律,并提出了填料工程適用性的評價指標。王傳福[4]基于室內及現場試驗,研究了水泥的摻量對粉細砂的物理力學性質及路用效果的影響。馮卡等[5]研究了液性指數與改良土的強度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室內試驗,探究了水泥對不同液性指數素土的改良效果。綜上所述,土顆粒液性指數與改良土的強度之間存在一定關系,并可通過纖維、水泥、粉煤灰等材料對路基土進行改良,但目前針對水泥加纖維對細顆粒土的改良效果的研究較少。
鑒于此,本文以東部某省高速公路路基細顆粒土為研究對象,基于界限含水率試驗、擊實試驗、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研究水泥及纖維對其物理力學性質的改良效果。該研究可為路基土的改良提供相應參考。
1原材料
試驗所需材料主要為素土、水泥、纖維。素土材料取自東部某省高速公路路基,水泥為石井牌PO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纖維選用聚丙烯。
1.1素土材料
素土材料經篩分試驗、界限含水率試驗、擊實試驗等,得到其基本物理指標參數如表1所示。
由表1試驗結果可知,試驗所用素土材料為低液限細粒土。
1.2水泥
試驗所用水泥的主要化學成分如表2所示。
水泥對土的改良主要發生以下反應:(1)水化反應:水泥中的含鈣礦物與水反應生成膠體物質;(2)離子交換:由于水化反應生成的膠體物質含有大量游離Ca2+,與土顆粒表面的離子發生置換,使靜電吸引力、范德華力等變大,吸附周圍土顆粒;(3)碳化反應:Ca(OH)2與空氣中的CO2反應生成CaCO3沉淀。
1.3纖維
本次試驗選用的聚丙烯纖維具有無毒、不易腐蝕等優點,其纖維長度為13 mm;密度為0.93 g/cm3;直徑為0.2~0.45 mm。
2改良土的物理性質研究
選用水泥、纖維和水泥-纖維對素土進行改良,控制水泥摻量為0、1%、2%、3%、4%;纖維摻量為0、4%、6%、8%、10%、12%。由于塑性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的組成特性,且在實際工程中為保證施工質量及路基穩定性,需對土體進行壓實,故通過界限含水率試驗和室內擊實試驗,研究改良土的物理性質變化。
2.1界限含水率試驗
通過界限含水率試驗,測得改良土的液限隨改良劑摻量的變化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纖維對土顆粒的液限有減小效果,水泥對土顆粒的液限有增大效果。當水泥摻量由0增加到4%時,試樣液限減小效果變化趨勢(纖維摻量0到12%)如圖2所示。當纖維摻量由0增加到12%時,試樣液限增大效果變化趨勢(水泥摻量從0到4%)如圖3所示。
由圖2可知,纖維對試樣液限的減小效果按大小排序為:47.1%(水泥摻量0)>37.1%(水泥摻量1%)>24.3%(水泥摻量4%)>23.2%(水泥摻量2%)>13.5%(水泥摻量3%)。說明隨著水泥摻量的增加,纖維對土顆粒液限的減小效果整體上在變弱。
由圖3可知,水泥對試樣液限的增大效果按大小排序為:106%(纖維摻量8%)>104.4%(纖維摻量10%)>102.1%(纖維摻量12%)>85.9%(纖維摻量6%)>40.7%(纖維摻量0)>39.6%(纖維摻量4%)。說明隨著纖維摻量的增加,水泥對試樣液限的增大效果呈上升趨勢。
通過界限含水率試驗,測得改良土的塑限隨改良劑摻量的變化如圖4所示。
由圖4可知,纖維對試樣的塑限有減小效果,水泥對試樣的塑限有增大效果。水泥摻量由0增加到4%時,試樣塑限減小效果變化趨勢(纖維摻量0~12%)如圖5所示。纖維摻量由0增加到12%時,試樣塑限增大效果變化趨勢(水泥摻量0~4%)如圖6所示。由圖5和圖6可知,纖維對試樣塑限的減小效果按大小排序為:69.2%(水泥摻量0)>65.1%(水泥摻量1%)>38.8%(水泥摻量2%)>28%(水泥摻量4%)>22.2%(水泥摻量3%),說明隨著水泥摻量的增加,纖維對試樣塑限的減小效果整體上在變弱。同時對液限的減小效果一致,當水泥摻量增加到4%時,對塑限減小效果突然變大。水泥對試樣塑限的增大效果按大小排序為:348.3%(纖維摻量6%)>341%(纖維摻量10%)>340.3%(纖維摻量8%)>317.8%(纖維摻量12%)>227.7%(纖維摻量4%)>79.4%(纖維摻量0),說明隨著纖維摻量的增加,水泥對試樣液限的增大效果呈上升趨勢。水泥、纖維對試樣的液限、塑限效果基本一致,不過試樣塑限對兩種改良劑的敏感性更高。
根據圖1~4水泥、纖維和水泥-纖維不同摻量下的液限及塑限數據,計算可得對應的改良土塑性指數,如下頁圖7所示。
由圖7可知,塑性指數隨水泥、纖維摻量的增加不斷減小,且下降幅度在逐漸降低。水泥改良土的塑性指數均小于素土的塑性指數8.5,纖維改良土的塑性指數均大于素土的塑性指數8.5,這說明水泥對土顆粒的塑性指數有減小效果,纖維對土顆粒的塑性指數有增大效果。水泥-纖維改良條件下,塑性指數變化趨勢不單一。當水泥摻量為1%、2%時,塑性指數隨纖維摻量的增加前期在增大;水泥摻量為3%、4%時,塑性指數隨纖維摻量的增加前期在降低。這說明水泥與纖維摻量存在一個比值,使塑性指數的變化趨勢發生改變。
2.2擊實試驗
通過擊實試驗,測得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最優含水率隨改良劑摻量的變化趨勢分別如圖8、圖9所示。
由圖8可知,土顆粒的最大干密度隨纖維摻量的增加逐漸變大,隨水泥摻量的增加逐漸變小,說明纖維對土顆粒最大干密度有增大效果,水泥對土顆粒最大干密度有減小效果。
由圖9可知,土顆粒的最優含水率隨纖維摻量的增加逐漸變小,隨水泥摻量的增加逐漸變小,說明纖維對土顆粒的最優含水率有減小效果,水泥對土顆粒最優含水率有增大效果。
3改良土的力學性質研究
按照擊實試驗所得最大干密度、最優含水率數據,配置壓實度為96%的不同摻量改良土試樣,試樣直徑為50 mm,高度為100 mm。每種摻量改良劑制備4個,其中2個試樣標準養護7 d(非飽和試樣);剩余2個試樣先標準養護6 d,再浸水養護1 d(飽和試樣)。而后開展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得到兩種養護條件下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與改良劑摻量關系曲線,如圖10所示。
由圖10(a)可知,非飽和素土試樣的無側限抗壓強度為37.7kPa。素土試樣無側限抗壓強度隨著水泥摻量的增加逐漸增大,增大效果(水泥摻量每增加1%時,試樣無側限抗壓強度較素土試樣增大率)由大到小排序為:80.1%(水泥摻量為1%)>70.1%(水泥摻量為4%)>66.8%(水泥摻量為3%)>55.6%(水泥摻量為2%)。素土試樣無側限抗壓強度隨纖維摻量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當纖維摻量為10%時,無側限抗壓強度為34kPa,當纖維摻量為12%時,無側限抗壓強度為22.6kPa,均小于原素土試樣無側限抗壓強度。當水泥摻量>2%時,水泥-纖維綜合改良效果顯著。當水泥摻量2%時,纖維摻量為6%的試樣無側限抗壓強度最大,為381.1kPa,較素土試樣增大了910.9%,較2%水泥改良土試樣(79.2kPa)增大了381.2%,較6%纖維改良土試樣(56.6kPa)增大了574.6%。當水泥摻量3%時,纖維摻量為6%的試樣無側限抗壓強度最大,為535.9kPa,較素土試樣增大了910.9%,較3%水泥改良土試樣(113.2kPa)增大了373.4%,較6%纖維改良土試樣(56.6kPa)增大了846.8%,較2%水泥+6%纖維改良土試樣增大了154.8kPa。當水泥摻量<4%時,試樣的無側限抗壓強度曲線呈“∧”,先增大后減小。
由圖8(b)可知,水泥摻量為0時的飽和試樣無側限抗壓強度為0kPa,說明纖維改良土的水穩性較差,且飽和試樣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較非飽和試樣均有所減小。不同摻量試樣的折減率如圖9所示。
由圖9可知,水泥摻量越大,飽和后試樣無側限抗壓強度折減率越小,遇水越穩定,這與前文水泥對土的改良主要發生的反應相呼應。試樣無側限抗壓強度折減率隨纖維摻量的增加逐漸增大,說明纖維會降低試樣的水穩性。
4結語
本文以東部某省高速公路路基細顆粒土為研究對象,基于界限含水率試驗、擊實試驗、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研究水泥及纖維對其物理力學性質的改良效果。得到如下主要結論:
(1)纖維對土顆粒的液限、塑限均有減小效果,水泥對土顆粒的液限、塑限均有增大效果;纖維、水泥單獨改良時,其摻量與塑性指數呈負相關,但纖維改良土對塑性指數有增大效果,水泥對塑性指數有減小效果。
(2)土顆粒最大干密度與纖維摻量呈正相關,與水泥摻量呈負相關;最優含水率與纖維摻量呈負相關,與水泥摻量呈正相關。
(3)當水泥摻量<4%時,試樣的無側限抗壓強度曲線呈“∧”,先增大后減小;水泥+纖維綜合改良效果遠優于二者單獨改良。
(4)試樣遇水不穩定,易崩解,導致飽和試樣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較非飽和試樣小,水泥摻量越大,改良土試樣的水穩性越高,纖維摻量越大,試樣水穩性越低。
參考文獻:
[1]王博.高速公路路基石灰改良土試驗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6(3):38-40,79.
[2]王澤成,李棟偉,秦子鵬,等.季節凍土區纖維改良路基土凍脹融沉特性研究[J].森林工程,2023,39(4):145-154.
[3]崔宏環,趙嘉,胡峻暉,等.水泥粉煤灰改良粗粒土路基填料力學與收縮特性[J].鐵道建筑,2023,63(3):137-142.
[4]王傳福.基于水泥改良沉積粉細砂路床的力學性能研究[J].公路,2023,68(1):75-79.
[5]馮卡,趙民.公路路基水泥改良土強度與液性指數的關系研究[J].中外公路,2020,40(6):248-252.
作者簡介:潘立鵬(1990—),工程師,主要從事公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