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它標志著秋季的正式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八月中,解見春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也提到:“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揭示了秋分的兩層含義:一是秋季被平分,二是晝夜時間相等。秋分的三候分別是:“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這意味著秋分之后,雷聲減少,昆蟲開始準備過冬,水源開始干涸。
如今,秋分不僅是一個傳統的節氣,還被賦予了新的意義。2018年6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同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的批復發布,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以此慶祝農民的辛勤勞動和豐收的成果,表達對自然的感恩和對生活的熱愛。在中國畫中,秋分常常突出描繪豐收和喜悅。畫家們通過山水、稻田、果實等元素,展現了秋分時節的自然美和農事活動。
→ 此幅繪秋收情景,將豐收的盛況用耕牛的肥碩和牧童的歡樂來體現。此幅牛與牧童的描繪,還有與畫幅聯系不緊密的秋樹,都具唐人畫風,唯石堆的皴染已是宋人習慣,或是宋代的一幅摹唐人畫。
——夏純景
→ 農民增收,讓神州大地處處歡歌。當青藏高原的青稞迎來豐收季,同江南秋收一樣遍地金黃,一派喜人景象。于文江的中國畫《金色青稞》,以富有詩意的方式再現了農牧民喜迎豐收的場景。蒼茫的高原上,湛藍的天空下,一對正在勞作的年輕夫婦臉上洋溢著笑容,大片金黃的青稞,助力他們實現高原致富夢。在美術工作者筆下,“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詩情畫意,化為人與土地最熱烈的交響,也成就了最富生機的壯美畫卷。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顧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