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以下簡稱中俄東線)簽署30周年。中俄東線是兩國能源合作的標志性項目。該項目經過十年的艱難談判,二十年的反復博弈,從一開始就注定與眾不同。
中俄東線是中俄兩國的“元首項目”。從商議、推動到建設,項目始終得到兩國元首的高度關注和親自推動,被稱為“中俄合作的世紀工程”。它是世界上距離最長的“輸氣管道”。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到中國長三角,長逾8000公里,僅中國境內途經9省份,跨越5111公里。它是將大資源與大市場對接的“戰略通道”。從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科維克金氣田出發,3000公里一路向東向南,經黑河正式進入中國境內,覆蓋東三省、京津冀和長三角廣闊市場。
戲劇性轉折
在中俄東線簽署之前,中俄原油管道已經開建。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是中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
作為繼中俄原油管道之后第二條中俄陸上能源運輸大通道,中俄東線這個超級大單的落定,無疑成為兩國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又一重要成果。俄氣公司總裁阿列克謝·米勒說:“從來沒有和任何公司簽過這么大的單子。”中俄兩國毗鄰,中國需要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俄羅斯也需要參與到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市場。
不過,中俄東線的簽署頗具戲劇性,也反映出當時博弈的艱難。
在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期間,圍繞中俄東線的談判一直在進行。當時外界對在這場“世紀談判”都格外關注,但臨近談判結束,中俄簽署了30多份涉及到各領域的合作協議,獨不見天然氣購銷合同,外界對此都不太樂觀。
戲劇化轉折就發生在普京離開上海返回莫斯科的前幾個小時。“普京希望走之前達成這個協議,哪怕是最后一刻。”曾經的中方談判代表這樣回憶,“俄方的壓力非常大,我們當然也有一定的壓力。”
上海的早晨,書寫著東方傳奇。2014年5月21日凌晨4時許,黃浦江靜靜地流淌,大部分市民還在沉睡當中。又經過一個通宵的談判,圍繞中俄東線天然氣價格存在的分歧終于找到契合點,中俄雙方談判代表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
最終,中石油與俄氣簽署了《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30年,總價為4000億美元。主供氣源地為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州科維克金氣田和薩哈共和國恰揚金氣田;俄氣負責氣田開發、天然氣處理廠和俄羅斯境內管道的建設;中石油負責中國境內輸氣管道和儲氣庫等配套設施建設。
中國的底線
這是一個多方努力推動的結果,這也是一個雙方妥協的結果。
當時談判焦灼的點主要圍繞在價格上,“沒達底線免談”是中方堅持到最后一刻的原則。中國堅守的底線是:“一,不能按照歐洲的價格來對待亞洲;二,必須考慮中國市場的接受能力。中國在堅守自己的一個價格底線。”
事實上,在中俄東線二十多年的博弈過程中,中國一直在貫徹著這一原則,也明確告訴了俄方。
俄羅斯方面在之前的談判中一直希望,出口到中國的天然氣按照歐洲高達400美元/千立方米的價格計算,而中國則希望參照中亞235美元/千立方米的價格商議。因此,價格問題成為雙方談判中的最大分歧,這一分歧持續到談判的最后階段。
最后的簽署,俄羅斯方面表示,他們做了很多讓步。協議簽訂4天后,普京在莫斯科會見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李源潮時笑稱:“應當對貴國政府的所有同行給予應有評價,他們在談判中‘喝了我們不少血’——中國人是非常了不起的談判者。”
“但他們(俄方)的要價本來就過高,甚至高得很不現實,最高的時候報出了500美元/千立方米,這比賣給歐洲的價格還要高。”曾參與談判的內部人士稱,中方談判代表一直在努力做俄羅斯方面的工作,希望他們正確看待中國的市場。俄方對最先的談判方式做了很多調整,使之比較符合亞太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特點,最后的價格跟我們談判的底線越來越接近。不過,出于敏感原因,最后的“底線價格”究竟是多少,雙方并沒有公布。
共同努力
這份合約的難點還在于,它不完全是中俄之間的事,俄羅斯還要與歐洲進行談判。烏克蘭問題、俄羅斯東部資源長期閑置、歐洲天然氣市場量價齊跌、北美天然氣即將出口……當時,俄羅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大多數的分析認為,在與中方的天然氣談判完成之后,俄羅斯就可以采取更強硬的態度來應對烏克蘭局勢和歐洲的制裁。這是俄羅斯考慮的現實政治利益,也是其極力促成協議的原因之一。
2023年,這條承載著當時中俄兩方期許的管道終于全面貫通。如果從1994年中俄兩國簽訂天然氣管道修建備忘錄開始算起,這場談判到2014年正好經歷了20年。簽約當天,新華社發布通稿稱,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是在中俄兩國領導人親自關心和推動下,在兩國政府的直接指導和參與下,在雙方企業長期共同努力下實現的。
中俄簽約后,普京亦強調:“如果不是他(習近平)親自過問談判中的一些重要事宜,我們未必能做出這些決定。”當時,中國石油一位談判代表稱,他曾在一年之內在中俄兩國間往返50余次。雙方始終坦誠務實地面對分歧,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又希望最終達成合作。這20年間,中俄兩國領導人高度重視能源領域合作。每一次中俄雙方最高首腦會晤,對于有關能源方面的核心問題、關鍵走向給予重要指導。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口徑之大、壓力之高、輸氣量之大,堪稱世界之最。經測算,到2025年,每年可向東三省、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穩定供應天然氣380億立方米,可滿足1.3億戶城市家庭一年的用氣需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為優化我國能源消費結構、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做出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趙 玥
zhaoyue6954@126.com
中俄東線,承載著兩國間多年的博弈。 供圖/ICphoto
互利共贏是中俄東線艱難談判成功的關鍵。
大事記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站在歷史新起點上,回顧兩國能源合作,亮點頻頻:
1.1994年,中俄兩國政府簽署《關于共同開展能源領域合作協定》。
2.2008年,兩國元首倡議成立副總理級能源談判機制(后更名為中俄能源合作委員會)。
3.2013年10月,中俄雙方在石油、天然氣、煤炭、電能、核電站、水電站等多個領域均達成合作意向并解決了許多之前積壓的問題。
4.2014年5月,中俄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關于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新階段的聯合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