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闡釋
“自然情懷”是統編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人文主題。
“自然情懷”指親近自然、熱愛自然、關懷自然的高尚情趣。自然包孕萬物,親近自然、感悟自然能激發出對生活的熱愛,能培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能豐富審美情趣和提高審美品位。同學們要在生活中學會觀察自然美景,使自然之景和自己的精神世界相契合,并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自然,表達思考,提升對自然美的感悟力,激發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培養深厚的人文內涵。
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①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荀 子
②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王國維
③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 ——王夫之
④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
——黑格爾
仔細品讀以上名言,結合自身體驗,以“自然情懷”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法引路
片段呈現一
大中橋外,頓然空闊,和橋內兩岸排著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異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襯著藍蔚的天,頗像荒江野渡光景;那邊呢,郁叢叢的,陰森森的,又似乎藏著無邊的黑暗:令人幾乎不信那是繁華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暈著的燈光,縱橫著的畫舫,悠揚著的笛韻,夾著那吱吱的胡琴聲,終于使我們認識綠如茵陳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著的多些,故覺夜來的獨遲些;從清清的水影里,我們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這正是秦淮河的夜。這時正是盛夏。我們下船后,借著新生的晚涼和河上的微風,暑氣已漸漸消散;到了此地,豁然開朗,身子頓然輕了——習習的清風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這便又感到了一縷新涼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沒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熱蓬蓬的,水像沸著一般,秦淮河的水卻盡是這樣冷冷地綠著。任你人影的憧憧,歌聲的擾擾,總像隔著一層薄薄的綠紗面冪似的;它盡是這樣靜靜的,冷冷的綠著。我們出了大中橋,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將船劃到一旁,停了槳由它宕著。他以為那里正是繁華的極點,再過去就是荒涼了;所以讓我們多多賞鑒一會兒。他自己卻靜靜的蹲著。他是看慣這光景的了,大約只是一個無可無不可。這無可無不可,無論是升的沉的,總之,都比我們高了。
——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寫法取經
選段靈活運用多種手法來展現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之美:首先是疊詞的運用,林是“疏疏的”,月是“淡淡的”,秦淮河是“郁叢叢的,陰森森的”,還有“清清的水影”“薄薄的夜”“習習的清風”以及“靜靜的,冷冷的綠著”的河水,抓住景物特點,喜愛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其次是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南京與杭州的日光、秦淮河與夏夜的西湖進行對比,突出了秦淮河“冷”“綠”的特點,給人一種靜靜的、清涼的感覺,作者當時的心情不言自明。
片段呈現二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問題,是各國在追求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道必答題。從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到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從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先后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到“中國山水工程”入選聯合國首批十大“世界生態恢復旗艦項目”……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們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既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也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鄙鷳B環境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也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咬定青山不放松,擼起袖子加油干,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必將不斷鋪展嶄新畫卷,中國的綠色發展必將造福世界。
——劉思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寫法取經
選段通過列舉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一系列成就和實踐,強調了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性。同時,文章還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長期艱苦努力,并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綠色發展,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選段的寫作可借鑒之處在于:①引用具體事例和數據來支持觀點,增加說服力。②采用排比句,使文章更加流暢和有力。③使用直白的語言,直截了當地表達觀點,增強文章的可讀性。④結合全球視野,強調中國在生態保護方面的貢獻,突出中國的綠色發展道路。
致作者
根據《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作者向我報投稿的作品一經采用,如無特別聲明,即視為投稿者同意授權本報擁有其在報紙、網絡的刊載權、出版權,以及稿件的編輯、復制、發行等權利;同時,本報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費用。本報刊發的作品與圖片,因未能聯絡到原作者,未能及時發放的,敬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