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成效;經驗;江口縣;貴州省
[摘" 要] 江口縣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地帶,屬湘資沅上游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多年來,江口縣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黨政主導、全民參與”的工作思路,全面防治水土流失,2023年成功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為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區域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總結了江口縣在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等方面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以及強化組織領導、統籌規劃布局、推進專項治理、強化部門聯動、強化監督執法、加大投資力度、重視宣傳教育等方面的水土保持建設經驗。
[中圖分類號] S157.2" [文獻標識碼] C" DOI:10.3969/j.issn.1000-0941.2024.09.005
[引用格式] 孫泉忠,陳菊艷,楊勇,等.貴州省江口縣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成效與經驗[J].中國水土保持,2024(9):12-14.
江口縣地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地帶,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銅仁市中西部,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部,總面積1 870 km2[1],屬湘資沅上游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全縣地勢由西、北、南向東傾斜,最高點鳳凰山海拔2 570.5 m,最低點新寨村矮埂海拔275.0 m。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溪河密布,主要河流太平河、閔孝河、桃映河、車壩河均屬長江流域沅江水系。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森林覆蓋率達到77%以上[2]。
江口縣的自然條件良好,水土保持率多年來位居貴州省前列,2022年全縣水土流失面積138.94 km2,水土保持率達92.57%。多年來,江口縣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黨政主導、全民參與”的工作思路,全面防治水土流失,經過不懈努力,先后被授予全國綠化模范示范縣、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全國碳匯城市、“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縣、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等稱號,2023年成功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為充分發揮水土保持示范帶動作用,推進區域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筆者總結了江口縣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的成效及經驗,以期為貴州省及武陵山區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示范縣創建提供樣板和參考。
1" 建設成效
1.1" 生態效益穩居全省前列
一是水土保持率逐年提升。江口縣水土流失面積逐年遞減,水土保持率逐年遞增且長期位于貴州省縣級水土保持率較高水平,2021年水土保持率達92.47%,相比2018年提升0.36個百分點。二是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根據《2021年江口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總結》,全縣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率達100%,建制鎮生活垃圾收運設施建設覆蓋率達100%,農村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5%,村級公廁覆蓋率達100%,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的行政村比例為100%,85%以上農戶庭院環境衛生干凈整潔、農機具擺放有序,95%以上村莊公共場所干凈整潔,30戶以上自然村寨全部實現寨寨通硬化路,85%以上行政村安裝有路燈,各村均出臺了衛生管理制度,制定了環境衛生村規民約,明確了專門的管理人員。三是自然生態環境宜人。通過林業生態功能提升和人類活動區緩沖帶建設,森林覆蓋率有效提高,林分結構更趨合理,水源涵養和徑流補給能力明顯增強,地表水水質長期穩定在Ⅱ類以上,
地下水環境獲得恢復與改善,境內干、支流及其沿岸地帶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1.2" 經濟效益不斷顯著提高
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項目、國家自然保護區、農業觀光旅游帶、山地特色休閑農業、中藥種植等,發展精品特色山水觀光旅游,推進文旅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大健康產業和醫藥健康制造業,增加生態特色產業效益。截至2022年,全縣生態旅游業綜合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5%以上,其中鄉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10%以上,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2020年增長18.57%。通過一系列水土流失預防治理項目和政策支持,逐步形成多項特色產業,農村居民收入顯著提高。
1.3" 社會效益持續穩步提升
作為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江口縣緊扣文化旅游是全縣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的定位,將江口傳統民俗文化有機融合到水利工程、水利景觀建設中,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態宜居鄉村,助推鄉村振興,使沿河兩岸防洪排澇能力顯著提升,保護沿河人口2.53萬人、耕地833.33 hm2。作為全國首批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和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江口縣不斷夯實生態價值實現、生態功能服務、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綠色經濟占比達60%,有效提高了項目區百姓生產生活質量及社會發展水平。作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江口縣探索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評價考核體系和試點改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推進農村垃圾兌換超市、碳匯交易、世界自然遺產地行政區劃調整等制度創新,在全省率先推出“梵凈生態賬戶”,被《人民日報》頭版評價為貴州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3],為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2" 建設經驗
2.1" 強化組織領導,提供高效組織保障
歷屆縣委、縣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納入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積極構建以武陵山脈生態保護帶為屏障,以錦江流域生態體系為支撐,以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核心,以太平河、閔孝河等河道流域為紐帶,以各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城市綠地、農田植被等多區為重要組成的“一屏、一心、一流域、多區”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員會,由縣長擔任組長統籌協調相關事宜,縣水務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縣林業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及各鄉(鎮)人民政府等相關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為創建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縣水務局出臺了《江口縣水土保持工程實施管理辦法》,明確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前期工作、資金管理、建設管理及監督檢查的具體要求,以更好地開展水土保持相關工作。
2.2" 統籌規劃布局,保障項目有效實施
江口縣堅決貫徹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立足自身優勢,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高度統一起來,先后出臺了《銅仁市江口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江口縣水土保持規劃(2016—2030年)》《貴州省江口縣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實施方案》《銅仁市江口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2021—2025年)》及《閔孝河流域護綠工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統籌規劃了江口縣國家儲備林項目(一至七期)、貴州省江口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項目、江口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貴州省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江口縣2021年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等多個以預防保護及修復為主的項目,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
2.3" 推進專項治理,提升縣域生態質量
一是通過植樹造林持續提升全縣生態環境質量。通過實施2.80萬hm2國儲林建設項目,采用集約人工林栽培、現有林改培、中幼林撫育等集約經營措施,提高林分綜合效益。依托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實施退化林修復1 666.00 hm2。依托貴州省森林資源培育專項,建設人工林266.67 hm2,補植補造333.33 hm2。同時,積極開展義務植樹活動,
2020年至今已綠化面積43.77 hm2。
二是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等提高水土資源利用率。實施了多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 426.77 hm2;實施了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項目,通過水系連通、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防污控污及人文景觀建設等措施,綜合整治河道57.35 km;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科學調整永久性耕地和基本農田布局,確保了適宜退耕的坡度25°以上坡耕地實現集中連片治理,近4 a禁墾坡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面積累計達到5 172.93 hm2。
三是通過嚴格生態保護制度扎實開展生態修復。通過積極落實武陵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水源涵養林3 583.4 hm2、水土保持林6 282.1 hm2,優化林分組成11 901.1 hm2,提升了林業生態功能,提高了林草覆蓋率。
四是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通過污水工程、圍墻院落美化工程、壩區田間排水工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農業廢棄物收集池工程、水體提升打造工程、坑塘整治工程、生態保育工程等,打造具有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的“三特”美麗鄉村。在太平河流域沿岸18個自然村寨,每個村寨分別建設污水處理系統1座,并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道,同時對各村寨生活垃圾實行分類,總體布設可移動式手推垃圾收集箱309個。
2.4" 強化部門聯動,探索協同治理模式
縣水務、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多部門聯動,開展協同治理,積極推進縣域綠化“六綠”攻堅行動,實施綠道(通道綠化)、綠水(河流綠化)、綠城(城市周邊山體綠化)、綠園(園區綠化)、綠景(景區綠化)、綠村(村寨綠化)等重點區域綠化美化工程,全面提升綠化美化質量,發展特色產業,強化生態保護,開展生態脫貧,積極創建森林城市,大力推進國土綠化,全力打造綠色發展高地。
2.5" 強化監督執法,履行水土保持職責
加強水土保持預防監督隊伍建設和水土保持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加大建設項目監督檢查力度,全面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近3 a水土保持方案申報審批率100%,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率100%,審批的生產建設項目及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全部錄入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錄入率100%。
2.6" 加大投資力度,提供項目資本源泉
江口縣積極整合各類資金,采取多種方式對養殖、種植、生態建設等方面成績優、貢獻大的農民、合作社、企業進行獎勵。運用市場機制,通過制定落實江口縣中央生態惠企利民政策、江口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相關優惠政策,引導國營資本、民間資本、外商資本投資農業,逐步形成政府持續加大投入、農民自主增加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生態環境好轉后,生態產業、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又可反哺當地經濟。
2.7" 重視宣傳教育,提升水土保持意識
通過“世界水日”“中國水周”“貴州生態日”“濕地保護宣傳周”等活動進行線下宣傳及線上媒體報道,結合貴州省水利法治宣傳教育基地、“碳達峰碳中和”司法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積極組織開展宣傳教育,使了解水土保持及生態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人越來越多,全社會水土保持意識明顯增強,全社會參與和支持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圍基本形成。
3" 結束語
經過長期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江口縣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探索建立了縣級統一管理、科學規劃、共抓保護,各部門分工明確、互為補充的協同治理體系,通過創新政府資金投入方式,完善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管護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投入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管理長效機制,為貴州省及武陵山區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樣板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廖洪英,駱成明,李玲.江口縣生態公益林現狀及發展對策[J].林業調查規劃,2012,37(3):62-66.
[2] 江口縣人民政府.2022年度政府工作報告[R/OL].(2021-12-22)[2024-02-15].http://www.jiangkou.gov.cn/xxgk/xxgkml/jcgk/zfgzbg/202112/t20211222_72091777.html.
[3] 汪志球,程煥.貴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出新績(喜迎二十大)[N].人民日報,2022,10,10(1).
收稿日期: 2024-02-21
基金項目: 貴州省林業局2023年省級預算項目(貴州省主要闊葉樹種苗木質量分級);貴州省“百層次”人才項目(黔科合平臺人才〔2020〕6017號)
第一作者: 孫泉忠(1983—),男,甘肅靖遠人,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推廣工作。
E-mail: 348418186@qq.com
(責任編輯" 徐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