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鋼槍拿起焊槍,杜亮依然出彩。 供圖/獨山子石化
獨山子石化杜亮一線磨練26年,以優秀的焊接技術實現了人生價值,踐行了工匠精神。
放下鋼槍拿起焊槍,從技術“小白”蛻變為焊接工匠。這一華麗轉身的主角,是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杜亮。
他26年扎根一線潛心研究焊接技術,解決了焊接工藝、技術難題上百項,先后獲得了3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他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焊接技能專家工作室及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人于一身。
他榮獲全國工程建設系統技術能手、DVS國際焊接指導教師、國家級焊接技能競賽裁判員、2023年克拉瑪依市“最美退役軍人”、2024年新疆工匠等多項榮譽。
如今的他,依然堅守在工程一線,鉆研在自己熱愛的焊接工作中。
一把焊槍顯擔當
1994年,杜亮參軍來到新疆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軍旅生涯,猶如利劍淬火,讓杜亮煉就了一身不服輸的韌勁。1998年退伍后,他進入新疆煉化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煉建公司)學習焊接技術,從此與焊接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
回憶起當學徒的日子,杜亮告訴記者:“拿起焊槍的第一天起,師傅就告訴我,焊接是個吃苦的行業。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一定要干出點成績超越別人,實現自我價值。從那時起,我就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焊工。”
在杜亮的身邊,從不缺乏優秀的焊接技師。啟蒙師傅孫存輝,教會了他焊接的方法。更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師傅在遇到搶修任務時總是二話不說趕赴現場、永遠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忘我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他不斷朝著更高的目標前行。
電焊工是“苦臟累”工種,易學難精。用焊工們的話說,焊槍在金屬上劃幾條線不難、擦點火花容易,但要想把焊痕焊得結實可靠、焊得橫平豎直、焊得美觀耐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半路出家,杜亮比任何人都勤奮。那個時候,杜亮總是早來晚走,業余時間都用來苦練基本功。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斷虛心請教,對焊條的使用角度、焊接的電流強度、施焊的方法仔細觀察并用心揣摩、反復練習。
為了提升技能水平,他自購焊接相關書籍,積極學習網課,夯實理論知識,同時潛心琢磨和研究每一個焊接細節。他努力摸透各種金屬的焊接工藝特點、進行焊接工藝參數比對、精準進行金屬材料與焊接材料的工藝匹配。遇到難題,他主動請纓。他在每次的搶修、檢修中不斷實踐,最終攻克了一個個難關。
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他的技能水平不斷提升,先后掌握了手工電弧焊、埋弧自動焊、鎢極氬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等多項操作技術,取得了20多項合格證書、歐洲焊接資格證書EN287和DVS國際焊接指導老師資格證書。
“很多人問我,是怎么練就的焊接技藝?在我看來,就是堅持、不放棄,不斷地在項目中歷練,就能不斷地提升自己。”杜亮說。
工匠精神永相傳
在多次代表石化公司參加集團公司及全國比賽并取得成績后,就像闖關一樣,杜亮的焊接之路進入了新的關卡。
2012年,杜亮加入谷剛全國勞模工作室。“谷剛是焊接行業的一面旗幟。”從那時起,杜亮就為自己定下了目標:像谷剛一樣帶領焊接團隊,將焊接技術傳承下去。
2018年底,谷剛師傅退休后,杜亮擔任了工作室的領銜人。此時的他,感到身上的壓力和責任更重了。如何將谷師傅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傳承下去,為企業培育更多的焊接人才?如何發揮工作室的優勢,攻堅克難解決生產難題?這些,一直是他鉆研和努力做的事。
2019年以來,杜亮發揮工作室示范引領、技藝傳承作用,由他親自授課,每年冬季開展集中的焊接技能培訓,不僅鞏固提升了焊工的綜合技能還為企業培養了焊接技能人才。
2020年5月,工作室組織成員簽訂師徒合同23份,通過“傳幫帶”活動有針對性地對徒弟進行專業理論、技能、業務指導,傳授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能力和業務水平。近幾年,由杜亮帶的徒弟將近10人,劉元濤、孟慶軍等人成為骨干力量。
工作室緊密圍繞公司生產經營中的重點和難點開展攻關,解決現場難題30余項,參與重大搶修60余次,11項技術申請了國家專利。攻關創新項目薄鋼帶裂紋修復、爐管專用組對工裝的設計與應用、低溫球罐焊接、裂解爐新舊爐管焊接等多項技術革新,直接為企業增加經濟效益500余萬元。
2024年大修期間,6月11日,高溫炙烤、烈日灼人。杜亮剛從塔里木石化分公司趕回來,還沒來得及休息就帶著工作室成員及煉建公司的優秀技能焊工馬不停蹄地來到獨山子石化乙烯裂解爐檢修現場。
乙烯一部裂解爐是乙烯裝置的核心設備。之前,對裂解爐帶叉錐體處不同程度的裂紋進行過多次補焊修復,但只修復了部分裂紋,其他部分因為技術方案不成熟一直未修復。為此,杜亮和工作室成員提前開展聯合攻關。
他們通過對基礎資料的收集,掌握了爐管劣化情況,協同研究院對舊爐管帶叉錐體進行鏡像檢測分析裂縫產生的原因。最終,杜亮提出了更換單個帶叉錐體的可行性方案。這一方案不用將整個集合管部位及上下爐管進行整體更換,不僅縮短了停爐周期而且可以節約成本近千萬元。但是,這一方案當時在國內尚無可借鑒的案例。于是,杜亮帶領攻關團隊自行開展了模擬試驗,總結出了焊接順序及方法,制作出了適用于狹小空間切割的工具,為帶叉錐體更換施工提供了技術、數據及可行性支持。
經過近兩年的準備,今年6月9日,由杜亮帶隊的裂解爐管帶叉椎體裂紋修復及更換項目施工全面展開。他和有著十幾年工作經驗的裂解爐“焊接特護手”馬騰飛及多名焊接精兵協同作戰。
爐膛內空間狹小,只見他們一會兒站立焊接、一會兒倒栽蔥式焊接。現場焊接采用鏡面氬弧焊,使用的是體積較小且有折疊功能的焊把,焊接工裝也是經過改裝的。“焊戰”連續幾個小時,他們幾乎沒有休息……最終,他們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為企業創造了效益。
共產黨員不畏難
杜亮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優秀共產黨員。聽黨話、跟黨走的他,始終保持著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沖鋒在前的精神。
搶修就是命令。對杜亮來說,參與“急難險重”任務已經成為常態。讓他記憶猶新的,要屬“一冷一熱”兩次任務。
“冷”。2014年冬天,接到煉油廠加氫聯合8萬立方米制氫轉化爐緊急搶修任務后,杜亮和孫存輝在凌晨4點左右進入現場。那時,室外溫度降到零下30℃。他們在搭建的一層篷布內作業。由于施焊周圍空間非常狹小,焊口左右上方各有一條梁。梁和焊縫大約有一二十厘米的空隙,所以有的地方需要一個人拿焊槍一個人送焊絲,兩人配合才能完成。他們蜷縮著身體保持一個姿勢,一焊接就得6~7個小時,每次焊完下來都是四肢發麻得連路都不能走、躺在那里都能睡著。為了保證裝置盡快開工,他們分兩班24小時輪流作業,吃住在現場。經過近4天3夜的連續作業,最終高質量完成了搶修任務。
“熱”。2019年大修時,正值新疆7月的高溫天氣。杜亮帶領青年突擊隊參與裂解爐檢修項目。裂解爐管焊接環境惡劣,通風不好,爐膛里的粉塵夾雜著巖棉,讓人渾身刺癢、嗓子也干癢。裂解爐管焊接空間焊接位置復雜,個別看不到焊縫的地方只能憑感覺和經驗焊接,有的焊口連焊槍都過不去,需要焊工掌握左右手操作技術。
“事業因奮斗而勃興。”他說。
2024年4月,他被抽調到國家重點項目——塔里木二期乙烯項目新建120萬噸/年乙烯,把汗水揮灑在邊疆的大漠戈壁,在國家重點項目舞臺上大放異彩。他主要負責焊接工程質量管理及焊工準入考試等工作。焊工入場前,他要對他們進行統一考試管理,杜絕低水平焊工進入施工現場。他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項目建設把好了第一道焊接質量關。
日常工作中,他以鐵面無私的嚴格,對建設過程質量進行管控及監督抽查,保證工程項目焊接合格率,監督承包商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對現場特種材料、異種鋼焊接等重點施工內容進行監督指導。
在項目建設現場,他對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質量難題開展攻關,解決了影響焊接質量的一個個瓶頸問題;他定期組織開展焊接質量控制培訓、焊接質量研討交流,總結推廣新工藝、新方法,提供現場技術支持與咨詢服務。
薪火相傳書寫新篇章,銳意進取奮進新征程。
“來到這片戈壁石油基地,我無怨無悔。作為共產黨員,我一定沖鋒在前,克服各種困難,拼搏堅守。”他說。
責任編輯:鄭 丹
znzhengd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