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作為中國花鳥畫領域的杰出代表,賈廣健的作品以清麗典雅、恬靜柔和的風格而廣受贊譽。同時,新時代以來,他還以美術教育家的使命擔當傾心于高等美術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為推動美術創作研究與建設竭力盡心。近十年,他先后擔任中國國家畫院教學培訓部主任、天津畫院院長、天津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多年來,賈廣健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繼承中創新,堅持用自己的筆墨和表達來詮釋中國畫的優秀傳統,為新時代的文藝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本期“對話”專欄,我們特邀賈廣健分享其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深刻體會與創作心得。
中國美術報: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十周年。您認為新時代中國畫發展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和面貌?
賈廣健:十年來,廣大美術工作者,以實際行動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從“高原”向“高峰”攀登,新時代中國畫的發展呈現出鮮活的創新力與時代特點,表現出豐富多彩的新面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來,中國當代美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新時代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鼓舞下,美術界的氣象變化更是深刻。我們美術工作者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時代同頻共振,與時代同步伐。大家聆聽時代聲音、把握時代脈搏,為新時代努力創作出精品力作,講好中國故事,用畫筆深情描繪新時代史詩。
說起這十年來中國畫的發展,可以從近期正在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中窺見一斑。新時代以來,整體的文藝創作環境在不斷凈化,美術工作者的思想境界得到升華,這種變化可以從作品的時代氣息和把握時代內在精神上凸顯出來。所以,十年來,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許多中國畫作品中體現出的時代主題與精神更加鮮明,作品表現的題材、內容、形式以及獨特的個性風格,都深深地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印記。可以看到,美術家都在努力關注生活、感受生活、感悟自然,并從生活和自然中不斷汲取創作的營養,同時用不同的手法詮釋了我們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宏大氣象與時代精神。此外,作品形式語言的多樣性、各畫種之間的互動與交融以及在語言的創新等方面也都有顯著的變化。新時代的中國畫,正以更加多元、開放、創新的姿態,展現著它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中國美術報:請您結合自身近十年來的工作與創作經歷,談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切身感受,以及近些年您在創作方面有哪些拓展?
賈廣健:總的來說,這十年,我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行政管理和藝術教育上,同時不間斷地參與中國國家畫院的學術活動,正是這種不同身份的兼容和工作經歷,讓我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寬的視角。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個人創作和思考也并沒有停止,反而因為不斷變換角度和身份,對藝術與人生的體驗得到了更多的拓展。
此外,這十年的工作、創作經歷也讓我對中國畫傳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別是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博大精深,而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是致廣大而盡精微的。這種對傳統的重新認識和理解,增加了文化自信,也讓我的創作有了更大的升華。作為中國畫創作者,思考如何繼承傳統,并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轉化創新,讓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我們應該承擔的使命和責任。
在回顧近十年的工作與創作經歷時,讓我更加堅定地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為新時代的文化傳承和文藝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美術報:您如何看待文藝作品的原創性和時代性?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賈廣健: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在我看來,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品質,是我們理解這一問題的關鍵。中國畫,作為東方繪畫的代表,其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和連綿不斷的文脈傳承,這與西方繪畫的發展歷史和不斷演進的邏輯有著顯著的不同。
中國畫在世界繪畫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其獨特性不僅僅是繪畫形式,而是它有著內在的以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為支撐的精神旨歸和審美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思想就是“寫意”,是“造化”與“心源”的高度統一而生發出來中國畫的創作理念,這些從古到今關于繪畫的畫論與理論著作形成了一個博大深邃的思想體系,是我們巨大的文化遺產和文化寶藏。我以為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傳”,在傳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解讀這些經典和作品,用自己的藝術實踐和探索來摸準、摸透而把握其核心價值并轉換成一種當代的審美的精神。
中國畫在當代的發展,我認為“傳”字也尤為重要。能夠留得住、傳得下的東西,必定是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我們這個時代就是要有這樣的創造。我們的前輩和一代代人,通過把文化現象沉淀、凝練成圖畫或文字,記錄下來傳給下一代,使得一種文化精神以物質的方式得以延續。我以為,中國畫的傳統和歷代經典作品,是我們解讀和理解中國畫發展正脈的重要途徑。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汲取營養,感受到中國畫特有的內在精神和品質。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筆墨、技法和語言上,更體現在一種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傳承上。中國畫的經典是常看常新,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它需要經過不斷反復的認識與再認識,才能把準傳統正脈,才能夠更好地轉化和吸收。
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里,中國當代繪畫在借鑒外來藝術的過程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然而,我們逐漸意識到,一個國家的文化要立于世界,并不是要用外來的東西代替自己的東西,而是應該發現我們自己的文化創造是當代的價值轉換而完成新的文化創造。每一位當代藝術家都應該找到中國藝術內在精神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就是當代中國畫在學術上的一個時代價值。
總之,我認為中國文化有著無窮的寶藏,我們的當代藝術應該源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土壤,守住中國文化的根與魂。在全球文化交融互動的今天,我們不能失去自我,而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如何把傳統的東西轉化成中國人特有的當代表現,是當代藝術家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應該認識什么是真正的傳統,然后才能在堅守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讓中國畫的精神在當代得以傳承和發揚。
中國美術報:您是如何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您認為在當前的文藝工作中,應該如何更好地反映時代精神、謳歌人民、服務人民?請您分享一下您在創作過程中,如何將個人情感與對社會的關注、對人民的熱愛結合起來的。
賈廣健:在當前的文藝工作中,我認為藝術作品要更好地反映時代精神、謳歌人民、服務人民,就需要我們的藝術家們深入生活、貼近人民,用心去感受這個時代的脈搏。我們不能坐井觀天,不能脫離這個時代和我們生活的環境,更不能忘記我們時代所賦予的藝術家的責任和使命。
在我的創作過程中,我始終將個人情感與對社會的關注、對人民的熱愛結合起來。我認為,藝術是情感的流露,但這種情感并不是孤立的,它是與社會、與人民緊密相連的。我在畫畫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在畫一個具體的物象,而是表現面對生活、面對自然、面對時代的一種態度,從而讓我從自然生活中發現了很多以前被忽略的美,讓我更關注和熱愛這個世界。
比如,我去年在長白山寫生的時候,畫了整整一個速寫本,吸引我的東西太多了,我看到什么就畫什么。我發現,那些看起來很普通的花草樹木、古樸的民居、原始森林的茂密,其實都蘊含著無窮的生命力和趣味。這些東西只有通過深入生活、貼近人民,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
所以我認為,作為一位藝術家,我們不僅要陶冶情操,不斷涵養自已的的心靈,更要關注社會、關注人民。我們的創作應當與人民的生活緊密相連,應當反映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只有這樣,我們的藝術才能真正地為人民所接受和欣賞,才能真正地成為時代的號角。
中國美術報:近年全國畫家參與了很多大型主題性創作,面對這樣的課題,如何處理好“要我畫”和“我要畫”的關系?
賈廣健:我以為,所謂主題性創作,并不只是我們對重大事件、重大活動等內容的創作和表現。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某個時間、某個事件而觸發創作的靈感而即興創作,這也是一種主題創作的方式,這就是“我要畫”的體現。
在處理“要我畫”的時候,我認為關鍵是要將其轉化為“我要畫”的動力,將其視為一個展示自己才華、記錄時代風貌、體現藝術家擔當的機會,從而激發出內心的創作熱情。
以我最近完成的國家藝術基金扶持的創作項目《群英譜》為例,這個項目是由我領銜、團隊實施創作的,展現的是29位“七一勛章”獲得者的形象,其動意是我被這些時代人物的事跡深深感動,然后采取組建團隊并申報獲批國家藝術基金。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將其定位為一件精品力作。創作過程中,我們首先通過搜集人物素材、采訪、研討等形式,深度了解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然后進行構思、創作,應該說我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最終以2米高、29米長的畫面呈現出29位先進人物的風采。這件作品入選了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壁畫作品展,并被評選為進京作品,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
總的來說,我認為處理好“要我畫”和“我要畫”的關系關鍵在于內心的轉化和作品的定位。只要我們將其視為一個藝術家以作品立身、以作品記錄時代的責任,就能夠激發出藝術家充分的創作熱情和才華。
中國美術報:接下來,您有哪些新的創作和展覽計劃?
賈廣健:近期,我想主要是整理一下自己近些年的作品,同時也計劃多安排一些寫生活動,通過深入生活感悟自然找到新的感覺、新的角度,發現新的題材,也想創作一些大體量的作品。當然,培養青年美術人才也是我一直以來堅持的工作,接下來我會繼續在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傳媒大學、天津美院承擔碩士、博士及其他方式美術教育領域的人才培養工作。
作為一名藝術家,還是要以作品立身,努力創作時代精品。特別是花鳥畫家更要深知花鳥畫的創作規律和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我也期待同大家一起,為把當代花鳥畫創作推向新的高度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