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7月12日,由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中國美術學院、甘肅文旅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第四屆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長風幾萬里”在甘肅省敦煌國際會展中心啟幕。
據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介紹,展覽以“長風幾萬里”為題,既應和了邊塞詩的壯闊豪邁之境,又蘊含唐詩之路“長風萬里,貫穿東西”之意。展覽以邊塞詩中常見的四類典型形象“戰士”“詩人”“僧侶”“胡客”為引,分為四個板塊,借此生發出別開生面的四種意象:一是以“戰士”所代表的邊塞之“險”,凸顯“剛健”氣質;二是以“詩人”所蘊藉的邊塞之“遠”,呈現“壯闊”氣度;三是以“僧侶”所延伸出的邊塞之“廣”,承載“悠遠”意味;四是以胡客所導向的邊塞之“通”,展現“曠達”氣息。這四個板塊,勾連起“關山之遠——天地之闊——人心之廣”這條漸次深化的精神線索。
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副司長何亞文表示,打造“唐詩之路”藝術展覽品牌,是推動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演品牌項目的良好契機,以山河繪寫中國、以中國對話國際,深入探索“唐詩之路”在當今社會傳播中的價值,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立足中國現實、關切人民期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注入新的活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酒泉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王海明提出,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團隊奔赴敦煌,深入開展大型采風創作,這些創作成果在北京展出后獲得廣泛好評,如今回歸敦煌繼續巡回展出。
本次展覽策展人及藝術家劉唄寧表示,“唐詩之路”項目為建構當下的藝術創作與唐詩之間的對話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現場。“唐詩之路”的背后,承載的是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改革以及社會美育的責任,涉及在新時代如何重新理解藝術創作及群體的歷史遺產與個體的藝術志趣,拓展思考文化與文旅等問題。
此次展覽的參展作品,大多源自藝術家們在敦煌地區的采風創作。作品涵蓋詩詞、書法、中國畫、壁畫、新媒體、影像、雕塑、裝置、設計、手工藝、環境藝術等20多種藝術形式,運用裝置、影像、數字化線上展廳等新媒體手段,展出180余件優秀作品。此外,展覽還展出了一批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館藏中國畫系前輩身臨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的精選藏品以及專家史料、典籍文獻,這批作品不僅是浙派人物畫開創的先聲,更是中國人物畫賡續千年的縮影。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