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重磅揭曉。農林科技領域成果頗豐,涵蓋了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以及農產品加工、生態保護等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自主創新,為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澎湃動力。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無農不穩,無糧則亂。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穩中國飯碗,14億多人吃飽吃好。但是,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端牢飯碗的壓力大,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必須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從2023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可以看出,圍繞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科技工作者聚焦核心種源,攻關核心技術,為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了“硬核”支撐。作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自交系選育是玉米育種的核心,常規選系周期長、速度慢,單倍體選系速度快,但因其技術復雜一直是玉米育種亟需解決的重大難題。圍繞“雜交誘導單倍體”技術路徑中的單倍體誘導率低、鑒別和加倍困難三大技術瓶頸,中國農業大學聯合有關院所,近30年持續攻關,創建了單倍體育種高效技術體系,純系創制周期由傳統的4—5年縮短至1年內,實現了我國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從“無”到“有”再到“領先”的里程碑跨越,為我國玉米種業振興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與經濟作物,常因干旱脅迫造成嚴重減產,亟需抗旱高產品種。山東農業大學通過深入解析花生抗旱節水與高產協同改良的育種技術,育成“山花9號”“山花7號”等6個抗旱節水高產優質花生新品種,滿足了不同生產條件和不同用途的需求,為提升我國油料產能和保障糧油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科技工作者把解決好種子問題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要害來抓,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一批高產優質新品種脫穎而出:創制了蛋白和淀粉品質兼優的育種親本“豫麥47”等,并選育出“鄭麥379”等優秀品種,實現了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雙重提升;通過雜交育種,自主培育出30余個生長快、肉質好、抗病力的優良肉鴨專門化品系,為肉鴨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育成耐寒抗風高產橡膠品種8個,其中“熱研917”等3個抗風高產品種推動了我國中重風害植膠區實現高產植膠……
支撐多元化食物供給。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推動國民膳食結構向更加健康、營養和多元的方向發展,這些都離不開科技“利器”。
賦能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綠色發展是確保糧食安全、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路徑。推動農村經濟的綠色轉型,提高農民收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為我國連接農業種植區和草原生態區的過渡地帶,北方農牧交錯區承載著國家“穩固生態屏障、穩定糧食生產、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重任。然而,這片區域干旱多風,風蝕導致農田退化面積長期占據六成以上。“北方農牧交錯區風蝕退化農田地力培育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圍繞農田風蝕防治、地力培育和作物增產增效三大生產生態難題開展系列攻關研究,創建多路徑地力定向培育關鍵技術和輪耕沃土新制度,破解了風蝕退化農田“用、養”失衡的難題,集成了不同等級退化農田地力培育與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