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解決高原牧區牲畜喂養飼料短缺等問題,本次試驗將以不同燕麥品種的播期、刈割期對產量及品質影響進行研究,以確定青海省燕麥播種、刈割最佳時期,從而提升牧草種植產量與品質。試驗結果表明,燕麥的播期與刈割期對不同燕麥品種產量及品質的影響顯著,隨著播種時間的延后,燕麥產量及品質逐漸降低。當年生產燕麥播種時間不得遲于5月23日,過遲會造成燕麥無法完成所有的物候期,降低刈割次數,最終影響產量與品質。技術人員在開展燕麥種植期間,應當秉承適期播種原則,實現燕麥產量與品質的最大化。
關鍵詞:燕麥;品種;播期;刈割期;產量;品質
燕麥(Avena sativa L.)為禾本科、燕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屬于糧草兼用型作物。燕麥可分為兩種,分別為皮燕麥、裸燕麥,其中,皮燕麥籽粒外層包裹稃皮,裸燕麥籽粒外層無稃皮,適宜種植在高海拔、冷涼地區。在我國,燕麥種植區域多為華北、西北、西南及東北冷涼區,其中,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以種植裸燕麥為主,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以種植皮燕麥為主。燕麥在青海地區多用于牲畜養殖生產,為牲畜食草動物的重要飼草品種之一。燕麥作為飼草在牲畜養殖期間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牧區牲畜養殖季節供應不均、飼草短缺的重要問題。近年來,隨著牲畜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對牧草資源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傳統放牧不僅無法滿足大規模的牲畜養殖,同時還為草地自然資源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燕麥作為一種優質牧草,秸稈中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3%,對比小麥秸稈蛋白質含量1.1%、黑麥秸稈蛋白質含量0.6%來說,營養價值較高。除此之外,燕麥的籽粒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含量等,均高于小麥、玉米、大麥、高粱。燕麥作為飼草飼用,具有莖葉柔軟多汁、粗纖維含量低、適口性高、營養含量豐富等特征,且種植期間具有抗逆性強、長勢快等優勢,是現代牲畜養殖期間重要飼草品種之一。
隨著燕麥作為優質飼草資源的認可度提升,其需求量逐年提升。但是受限于種植管理技術、規?;l展的抑制,仍舊無法滿足養殖市場的需求量。基于此,為保障燕麥的產量及品質,本次試驗將以青燕1號、青燕2號為試驗對象,研究不同播期、刈割期管理下,對不同燕麥品種的產草量及品質的影響,旨在為青海地區燕麥飼草的高產栽培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某牧場內,當地氣候屬于大陸寒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5.8℃,年日照時數2571.7h,年無霜期114d,年均降雨量477.4mm,年相對濕度水平63%。試驗牧場內植物品種繁多,試驗土壤為高山草甸土,土壤理化性質指標如表1所示:
1.2試驗材料
本次試驗品種為青燕1號、青燕2號,均由青海大學畜牧獸醫科學院培育,種子為當地農資市場購買。
1.3試驗設計
本次試驗共設置處理8個處理,以品種、播期進行區分,分別為青燕1號播種時間2022年5月14日、5月23日、6月2日、6月22日4個處理,青燕2號播種時間2022年5月14日、5月23日、6月2日、6月22日4個處理。每個處理有4個重復,每個小區100m2,共有32個小區。
1.4試驗管理
本次試驗青燕1號、青燕2號的播種量均為22.5g/m2。種子凈度90%以上、發芽率85%以上。種子播種深度3~4cm,播種行距25cm。除播期、刈割期不一致外,各處理下的田間管理均一致。
1.5數據收集及測定
物候期;燕麥種子播種后,每天進行田間巡查,記錄不同處理下的植株生育期信息。使用目測法,當田間50%植株進入某物候期的日期為該物候期[1]。
刈割次數及產量;本次試驗播期于5月份前的處理青燕1號、青燕2號共設兩種刈割方式,分別為兩次刈割和一次刈割。以單處理4小區進行區分,其中2個小區執行兩次刈割,另外2個小區執行一次刈割。兩次刈割;第一次刈割時間為7月30日,第二次刈割時間為9月8日;一次刈割;刈割時間為9月8日。播期晚于6月后的處理,由于后期生長進入休眠期,只進行一次刈割,刈割時間為9月8日。刈割時留茬高度4cm,每個小區取1m×1m進行刈割,并將收獲鮮草帶入實驗室,放置105℃烘箱內,殺菌處理30min后,將烘箱溫度調節至65℃,風干至恒重,換算干草產量數據。
營養物質;將風干恒重的燕麥草樣進行粉碎,使用1mm機篩網過篩。對過篩后的植物組織測定其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滌纖維(ADF)、中性洗滌纖維含量(NDF)、灰分[2]。
1.6數據處理及分析
采用 Excel 2019 和 SPSS 17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播期下不同燕麥品種物候期觀察
觀察表2物候期數據,可以發現,青燕1號物候期為119~124d,青燕2號物候期為125~145d。物候期時間隨著播種時間的延后,生育時間出現增加。在6月2日播種燕麥種子后,由于氣溫條件的影響,無法滿足其生長至下一個物候期的積溫,因此進入休眠期,停止生長。
2.2播期及刈割期對不同品種燕麥的產量影響
觀察表3燕麥干草產量數據,可以發現,青燕1號產量最高為5月14日播種、兩次刈割下,畝產達596.8kg,其次為5月23日播種、兩次刈割下,畝產達578.9kg,兩者產量差異對比較顯著(Plt;0.05)。而進入6月播種的燕麥干草產量對比5月播種燕麥干草1次刈割產量,表現出隨著播種時間的延后,燕麥干草產量隨之降低的趨勢。青燕2號干草產量數據變化趨勢對比青燕1號產量變化數據趨勢相同。
2.3播期及刈割期對不同品種燕麥的品質影響
觀察表4數據,粗蛋白含量隨著播種時間的延后,青燕1號、青燕2號粗蛋白含量從5月14日的7.63%、6.35%逐漸增高,至6月2日粗蛋白含量最高,為9.35%、8.81%,隨后下降至8.46%、8.53%;表現為先增高后降低趨勢。粗脂肪含量則是自5月23日之前為上升趨勢,進入6月2日后逐步下降。ADF為牧草木質化水平,觀察其數據變化趨勢,5月份播種青燕1號、青燕2號的ADF數據偏高,而6月份播種燕麥ADF數據則較低。NDF作為評價牲畜對牧草的干物質采食量,當其數據越高時,該牧草的取食量相對較少。觀察NDF數據,可以發現,青燕1號和青燕2號在5月14日、5月23日播種下,NDF數據較高;進入6月2日播種的燕麥,其NDF出現顯著下降。造成此種因素可能是由于5月份播種燕麥生長期較長,植株ADF、NDF含量會隨著生育期的延長而出現延長?;曳肿鳛樵u價牧草的適口性標準,數據越低,則證實其適口性越強[3]。觀察本表4不同播期下燕麥灰分含量,可以發現,其變化規律對比ADF、NDF較為類似。
3討論與分析
不同播期、刈割時期對不同品種燕麥的產量及品質有一定的影響,播種時間及刈割時期為牧草生產期間常見的管理手段,對牧草的生產效果影響較大。不同燕麥品種的物候期、產草量及品質含量是衡量其生長發育效果、飼養價值、產出量的主要影響因素。其中以播期對燕麥物候期影響較大,不同物候期下燕麥的產草量及品質不同。在燕麥的生長發育過程中,物候期、產草量、品質等為三個重要評定特征,在確定燕麥的最佳播期、刈割時期時需要充分參考該3項標準。
3.1不同播期對不同品種燕麥的物候期評價
燕麥的播期對產量影響較大,當播種時期過早時,會由于錯過需水關鍵期、降雨量不足或凍害等因素而出現物候期延遲;而播種過晚的情況下,會由于植株生長發育時間不足,而出現成熟度不好的現象,降低產草量,只有基于最適宜的播期下,才能夠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有利因素達到豐產、高質。通常來說,燕麥的最佳播期通常由于試驗的區域、品種等差異性而表現出不同。觀察本次試驗表現,發現青燕1號、青燕2號兩種燕麥品種分別在5月14日、5月23日播種時,能夠在10月15日之前完成整個生育期;而在6月2日往后播種時,進入孕穗期后,由于氣溫條件的限制,無法順利進入下一個物候期。因此,在青海地區燕麥最佳播期應當不遲于5月23日。
3.2不同播期及刈割期對不同燕麥品種產量的影響
干草產量作為評價飼草生產性能的重要數據,不同播期、刈割期下燕麥的干草產量有所差異。在本次試驗中,以5月14日播種、兩次刈割條件下產量最高,其中青燕1號的干草為596.8kg/畝、青燕2號干草產量為579.4kg/畝,對比其他處理差異顯著(Plt;0.01)。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5月14日播期下,不同品種的燕麥植株對比其他播期處理下得到了充足的生長發育時間,隨著生長發育期的延長,燕麥干草產量隨之提升;反之,燕麥干草產量則隨之下降。
3.3不同播期及刈割期對不同燕麥品種品質的影響
燕麥的品質評價對于評定營養價值十分關鍵,在不同的播期及刈割期管理下,對不同品種的燕麥品質有一定的影響。其中,粗蛋白作為評價牧草品質的關鍵性因素,粗蛋白含量越高,牧草的營養價值越高。在本次試驗中,青燕1號干草粗蛋白含量最高在6月2日播期管理下,為9.35%;其次為青燕2號同播種期下的干草粗蛋白含量,為8.81%。雖然對比品質較高,但是由于物候期的限制,6月2日播期下的不同品種燕麥均只進行了1次刈割。
粗脂肪含量作為影響牲畜食用飼草后的增重速度及營養利用率水平,其為家畜食用飼草后的熱能主要來源之一。粗脂肪含量越高,牲畜在取食后營養利用率水平越高。但是粗脂肪含量過高,通常會引發牲畜出現腹瀉或過肥的現象,抑制瘤胃微生物的繁殖與平衡,降低消化效果。在本次試驗中,不同播期、刈割期下不同品種燕麥的粗脂肪含量均處于最佳標準內,不同燕麥品種的粗脂肪含量表現為隨著播種期的延后,先出現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證實適期晚播,可以有效地提升燕麥牧草的粗脂肪含量。
對比ADF、NDF、灰分含量數據,其作為評價牧草木質化水平、牲畜對牧草干物質采食量、適口性的關鍵性指標,在本次試驗中均表現出在不同品種燕麥生產下,當播期處于5月23日及之前,ADF、NDF、灰分數據較高;而進入6月播期后,各項數據相對處于較低的水平。證實在不同燕麥品種中,由于播期的延后,會出現牧草木質化水平、牲畜對牧草干物質采食量、適口性水平的降低,影響牧草的品質。
3.4綜合性評價
對比本次試驗燕麥的干草產量及營養最佳時期數據,可以發現,通過播期及刈割時期的調整,可以促使干草產量及營養品質效果達到最佳。隨著燕麥播期延后、刈割次數降低,不但會影響燕麥物候期的完整,還會持續影響燕麥干草產量及品質,不利于燕麥的牧草生產與應用效果。
4結論
通過本次試驗發現,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進行燕麥生產時,播種期于5月23日之前,可以完成燕麥植株的整個生長發育期。而播種時間后延至6月后,由于氣候環境條件的抑制,燕麥無法完成整個生長發育期,不能完全成熟,但是可進行刈割做干草飼喂牲畜。隨著播期與刈割期的調整,青燕1號和青燕2號播期為5月14日,刈割次數為2次的情況下,干草產量最高;其次為播期5月23日,單次刈割的情況下產量較高。由此可以判定,燕麥干草產量隨著播種時間的延后、刈割次數的減少而出現降低。且各品種燕麥干草品質則由于播種時間的延后,各數據表現為先出現升高,后降低的趨勢。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助縣燕麥牧草生產期間,播種時期以5月24日之前當年產量及品質較高,適宜在當地推廣生產。但是在本次試驗中,僅對燕麥播種后當年生長發育、干草產量等情況進行調查,并未執行追蹤跨年生產研究特征,相關技術人員可依此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陳軍強,李小剛,張世挺,等.甘南燕麥引種及其刈割期研究[J].家畜生態學報,2014,35(9):55-60.
[2]曹麗霞,趙世鋒,石碧紅,等.6個飼用燕麥品種不同刈割期的產草量比較[J].河北農業科學,2017,21(6):11-16.
[3]柳茜,孫啟忠,楊萬春,等.攀西地區冬閑田種植晚熟型燕麥的最佳刈割期研究[J].中國奶牛,201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