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詳細介紹了優質高產玉米栽培技術流程,包括選擇合適品種、科學挑選種植地、選擇與處理種子、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通過對田間管理的深入研究,精準探索出土壤肥力的培養方法,培養形態包括深施基肥、分批追肥及規范利用種肥等,全面改善栽培區域土壤肥力,為玉米作物提供更多養分,有效提升玉米種植質量,為實現玉米高產優質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玉米;栽培技術;肥力培養
隨著區域玉米種植數量的增多,科學規范玉米栽培技術正變得愈加重要。相關部門要不斷優化玉米栽培技術,將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引入到玉米種植管理中。受外部環境要素影響,土壤肥力極易產生不穩定因素,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肥料,合理規范土壤肥力,使土壤肥力與高產優質玉米種植技術相適應,切實提高玉米種植數量與質量。
1優質高產玉米栽培技術
1.1選擇合適品種
應用優質高產玉米栽培技術前,栽培人員要科學挑選合適品種。首先,玉米品種的選擇要與當地種植作物相適應。詳細考量該區域此前栽培的玉米品種,明確高產優質玉米栽培技術中的標準指標,將當地玉米品種與技術標準相結合。其次,優質高產玉米品種在實際應用時要具有極強的抗逆性,玉米栽培過程極易受外部環境影響,只有對外部環境的抵御性較強,才能應用到優質高產玉米栽培中。當前玉米品種應具有抗蟲性、抗旱性、抗倒性與抗病性等特征,與普通品種相比,其產量與質量更加穩定。再次,還要盡量挑選耐密植緊湊類玉米品種,該類玉米在實際栽培中可科學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既能節約栽培技術操作成本,還能實現高產優質。最后,挑選玉米品種期間,若想增強對自然災害風險的抵抗性,還要適當開展品種搭配操作,即在玉米栽培區域種植2~3個品種,有效遏制此前出現的單一品種種植現象,不斷增強玉米作物風險抵御能力,確保玉米栽培實現優質高產。為提升高產優質玉米栽培技術應用效果,還要在選擇栽培品種的過程中,合理開展新品種試驗,將新品種的栽培數量與質量展現在公眾面前,為此后玉米產量質量的穩步提升打下較好基礎。
1.2科學挑選種植地
在確定玉米品種后,操作人員要科學挑選栽培地塊。選擇種植地時,雖然玉米的適應性較強,不會對土壤的內部成分有嚴格要求,但其仍要在pH值為5~8的土壤上生長。高產優質玉米的根系較為發達且植株高大,需要大量的水分與養分,若想實現穩產高產目標,要對水分與養分方面進行科學規劃。種植人員選擇的栽培地塊要具有排灌條件適宜、有機質含量高、排水性能佳、理化優良與土層深厚等特征,種植區域還要擁有便利的交通,為此后機械作業的持續性開展提供合適條件。在完成栽培地塊的選擇后,要全面開展耕地整地操作[1]。比如,玉米種植區域需在前茬農作物收獲后開展備耕工作,該項操作多發生在9~10月。工作人員要精準清理種植區域的余茬秸稈,如有必要,還可利用機械設備開展曬壟翻耕工作。為更好地破壞害蟲生存環境,要科學制定翻耕深度,該項數值標準多在20~25cm之間。在開展翻地整地操作時,栽培人員可適當進行土壤施肥操作,將復合肥作用到該類土壤中,確保玉米作物生長過程中的養分始終處于充足狀態。
1.3選擇與處理種子
在開展玉米種子選購工作時,可發現市場內的品種極多,且質量較難分辨,因而要詳細甄別玉米種子內部的各項指標。比如,銷售玉米種子的公司應為具有種子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的正規企業,防止因購置到假種或劣種而產生經濟損失。購買玉米種子的過程中要全面檢查種子包裝狀態,確保標簽與包裝的完整程度。玉米種子標簽應帶有水分、發芽率、凈度與純度等指標,還要合理分辨不同玉米種子粒形、色澤與大小的差別。需盡量挑選無顏色變暗、無霉變、飽滿度佳、籽粒均勻、色澤好的種子。利用上述內容來科學把控玉米種子發芽率[2]。在購買玉米種子前,相關人員還要均勻搖晃種子袋子,依照其發出的聲音來判定種子的干燥程度與新鮮度。在完成玉米種子采購工作后,要將所有玉米種子放置在太陽底下暴曬,并將曬過的種子投放到溫水中,水溫與浸泡時間要分別達到45~50℃、8~10h,且每隔2h就要攪拌1次。在完成種子浸泡操作后,要將種子撈出并堆放到室內,其溫度要始終保持在20℃上下,并通過持續性翻動來控制上下層溫度。若玉米種子在發芽期間的溫度增高,則要利用噴水操作來降低種子溫度,36h后,種子會生出白芽,當白芽率在50%以上時可開展播種工作。
1.4播種
栽培地塊深層土壤的溫度在10~12℃時,可開展玉米播種操作。相關人員在進行玉米種子播種時要充分運用區域光熱資源,利用光合作用來保障玉米植株生長狀態,實現優質高產基礎目標。具體來看,可選擇在谷雨時期開展玉米播種工作,與立夏播種相比,該階段每667m2播種可增加70kg的產量。當前玉米種植人員在開展播種工作時,多采用機械化播種方式,該類播種形式不僅能夠有效減少人力和物力,還能對播種密度進行有效控制。在機械設備的持續影響下,可一次性完成施肥、開溝、播種與覆土等多項操作。最為合適的植株距離與行距分別為15~20cm、60~80cm,且播種深度需維持在3~5cm之間。操作人員利用機械設備可進行單粒點播,每667m2播種2~3kg,實際數量要詳細參考肥水情況、玉米品種特性與土壤肥力等。
1.5田間管理
1.5.1地膜覆蓋
在完成玉米種子播種操作后,操作人員還要在種子表面進行定量澆水,并覆蓋地膜,確保玉米苗木始終處在保肥、保濕與增溫狀態中。開展地膜覆蓋操作時,發現土壤內部養分快速分解,合理控制雜草生長速度,保障玉米生長發育狀態,滿足高產優質需求目標。通常播種后5~8d出苗,在玉米苗木生長到2葉1心階段時,要及時進行放苗操作,將覆蓋的地膜打開,并借助細土來封住幼苗根部與破口,在保障濕度和溫度的基礎上提升幼苗生長速度。與不覆蓋地膜相比,覆蓋地膜后,區域玉米作物可提前10d達到成熟狀態,且內部顆粒較為飽滿,每667m2增產75~100kg。在完成地膜覆蓋操作后,相關人員要精準查詢玉米苗木的生長狀態,并根據當前階段所需水分與養分開展施肥工作,全面提升田間管理的準確性、科學性。
1.5.2查苗補苗
出苗后相關人員要科學觀察出苗狀況,若在該階段發現有斷壟或缺苗等不良現象,要及時開展補苗工作,補苗操作的主要形式為補播種或移苗補栽。開展移苗補栽操作時,要將苗木移動的土壤帶入到全新苗木中,借助該項舉措來提升苗木對土壤的適應性,確保苗木成活率[3]。在進行查苗補苗操作時,要合理補充玉米苗木的水分,澆水次數需與當前玉米苗木的水分需求相結合,利用充足水量來保障玉米生長狀態。在完成苗木補苗工作后,還要根據玉米生長狀態進行田間定苗,利用該項舉措來保障所有玉米苗木的生長狀態,適當去除質量較差的玉米苗木,使不同位置的玉米植株都處在健康、均勻與穩定的狀態中。操作人員還要合理控制玉米定苗時間,不可過早或過晚,避免因玉米扎根太深而影響定苗狀態,科學控制倒伏現象。
1.5.3田間除草
高產優質玉米栽培技術在實際操作中,要科學把控施肥與除草操作,并將田間除草作為重要工作。大量雜草的出現不僅會影響玉米植株的美觀性,還會和玉米植株搶奪養分、水分,給玉米植株的整體生長帶來消極影響。玉米栽培區域在產生大量雜草后,土壤產生不同程度的板結現象,無形中為病蟲害的出現提供了合適環境。在開展田間除草工作時要始終遵循“除了、除小、除早”等基礎原則,依照區域內部實際的生產操作條件來進行除草。當前田間除草操作的主要形式包括化學藥劑除草、人工除草等,在運用化學藥劑除草時要及時封閉玉米栽培區域,避免藥物噴灑在更多地區,使化學藥劑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操作人員在進行化學藥劑除草時,需科學挑選用藥量與用藥時間,將不同類型的藥物噴灑在地表上,合理抑制雜草的生長數量與速度。若玉米處在10~12葉階段,則要將化學藥劑除草、人工除草方式充分結合,利用多種除草方法來縮減雜草的影響范圍,降低雜草對養分的吸取數量,使田間養分充分運用到玉米根系中。田間雜草清除工作多出現在追肥操作前,工作人員要將土壤肥力全部作用在玉米苗木中,為玉米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1.6病蟲害防治
高產優質玉米栽培技術應用期間,還要全面把控各類病蟲害,將病蟲害防治工作當成重點內容。具體來看,針對玉米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要始終堅持“提升新農藥利用效率、縮減傳統農藥使用數量”等基礎原則,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將低殘留、高效與低毒的新型農藥作用到玉米田間中。當前部分區域玉米常產生蚜蟲與貪夜蛾等蟲害;莖腐病、大斑病與小斑病等病害[4]。通常來講,貪夜蛾將危害到玉米的雄穗、雌穗、莖稈、心葉等,為更好地防治該類蟲害,可在大喇叭口階段將辛硫磷顆粒放置在玉米大喇叭口位置,藥物的放置時間可設置在貪夜蛾常出現的時間,在該項舉措的影響下,有效增強該類蟲害防治效果。當前玉米在產生莖腐病、大斑病與小斑病后,可采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50%退菌類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連續噴灑1~2次,確保該類藥物的防治效果。操作人員可采用40%樂果1000倍液來科學防治蚜蟲,為玉米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創造合適條件。相關部門在開展玉米栽培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時,要充分結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等多種形式,徹底消除病蟲害對玉米作物的不良影響。
1.7收獲
在進行高產優質玉米栽培操作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玉米植株生長狀態,并合理挑選收獲時間,確保收獲時的玉米產量和質量達到預期目標。當收獲時間較早時,玉米植株的籽粒還未完全成熟,在曬干以后其品質處于不佳狀態,極大影響玉米產量。若收獲的時間較晚,玉米籽粒將處在蠟熟階段,即田間中的多數植株都會變黃,70%的果穗葉干將呈現松散干枯狀態,籽粒基部的顏色為黑色,且乳線消失。在收獲玉米作物后,為增強土壤肥力,還要盡量開展秸稈還田,將多余秸稈焚燒于田間,利用該項操作科學控制土壤內部的養分。
2土壤肥力培養方法
2.1深施基肥
在開展優質高產玉米栽培中的土壤肥力培養工作時,操作人員要做到深施基肥。一般來講,基肥多為土壤底肥,其成分包含有機復合肥、農家肥與油渣等。在當前高產優質玉米栽培中,良好的基肥可極大提升土壤內部基礎肥力,改變土壤內部微生物活性,繼而使土壤物理性狀發生較大改變。當前部分區域在開展玉米種植栽培時,由于施加的肥料成分較為復雜,土壤產生板結現象,繼而失去活性,極大影響玉米優質高產。在開展深施基肥工作時,基肥滲入到土壤內部會不斷釋放出土壤養分,使土壤微生物活性發生較大改變,實現玉米優質高產。在施加基肥的過程中,還要依照玉米播種方法選擇施加方式,當前常見的施加方式包括撒施、條施與穴施等,條施與穴施可獲得更佳效果。土壤肥力的培養帶有長期性特征,操作人員要全面規劃與分析基肥內部養分,對基肥中各項肥料的比例進行針對性調整,利用施加基肥來改善玉米栽培效果,不斷提升玉米栽培質量。
2.2分批追肥
高產優質玉米栽培過程中要開展多次追肥,該項操作的主要目標為確保玉米生長健康。追肥操作的重點內容為合理把控玉米作物的生長周期,利用分批追肥,最大化施肥效果。首次玉米追肥期可出現在玉米拔節階段,將硝酸銨與尿素等施加到土壤中,該階段開展追肥工作的主要原因為玉米根莖正處在快速生長階段,雄穗與雌穗在該階段會快速分化,即在玉米作物最需養分的階段開展追肥操作。在玉米拔節階段未開展追肥操作或追肥數量不當,都會影響玉米根莖的生長狀態,繼而使成熟后的玉米產生穗小且少、空稈增多與顆粒不飽滿等不良現象。第二次玉米追肥期可選擇在孕穗期,該階段玉米仍需要大量的養分與水分,合理施加肥料不僅縮減小穗的退化狀態,還能使土壤始終保持養分充足狀態。第三次玉米追肥時間可選擇在抽穗后,適當地向土壤內部施加花粒肥,該階段的主要肥料為速效化肥,在使用該類肥料后,極大改善玉米作物的光合作用,有效防治玉米葉片極易產生的早衰問題,提升玉米結實率,保障玉米始終處在健康生長狀態中。
2.3規范利用種肥
高產優質玉米栽培技術在實踐操作中還要規范利用種肥,借助該類培養方式改善土壤肥力。種肥的主要功能為提升幼苗生長速度,使玉米種子快速萌發。種肥操作多發生在玉米作物種植前,常見的種肥為磷肥或氮肥,將該類速效化肥應用到土壤內部可促進玉米生長狀態,滿足玉米中的各類養分需求。在施加種肥前,操作人員要全面規范種肥使用數量,磷肥或氮肥的施加數量不當不僅會降低玉米生長速度,還會給土壤肥力帶來較大隱患,極易出現爛種現象。施加種肥期間,要盡量單獨噴灑磷肥或氮肥,不可將該類肥料與其他化肥相混合,避免土壤內部的營養成分出現混亂。施入磷肥或氮肥期間還要科學控制不同類型肥料的施加數量,恰當掌握當前玉米栽培時的具體需求,有效遏制可能出現的“燒苗”問題。
綜上所述,應用高產優質玉米栽培技術時,相關人員應合理規劃栽培技術操作過程,明確影響玉米栽培結果的要素指標,并在玉米作物種植前進行充分準備,為實現優質高產打下基礎。相關部門還要詳細探究土壤肥力培養環境,科學找尋肥力培養方式,使區域土壤肥力滿足高產優質玉米栽培需求,為玉米栽培種植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曉萌,史曉燕,莊文鋒.玉米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鄉村科技,2023,14(07):89-93.
[2]任思燕.玉米栽培中有機肥的合理應用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3):158-160.
[3]郭增志.南繁育種玉米栽培技術要點及注意事項探究[J].種子科技,2022,40(08):21-23.
[4]吳迪.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0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