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工作對預防氣象風險、降低災害損失、保障經濟發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總結了目前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建設現狀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之上,根據彭州市氣象特點構建了彭州市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并分別闡述了彭州市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框架中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氣象服務,防災減災,標準體系,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7.012
0 引 言
據近30年統計,全球86%的重大自然災害、59%的因災死亡、84%的經濟損失和91%的保險損失都是由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引起的[1]。頻繁發生的極端天氣與氣候災難,不但給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引發了物價上漲、金融市場波動,甚至危及到了社會與區域的安全。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氣象災害風險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放大,從而給我國的防災減災帶來了新的挑戰。我國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工作涉及到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和社會安全等各個領域。積極開展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工作,對于提升我國社會保障水平、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1 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建設現狀
我國歷來對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工作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加快建設氣象強國。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強調要加強公共安全標準化工作,完善防災減災救災標準,構建多部門多區域多系統快速聯動、統一高效的公共安全標準化協同機制,推進重大標準制定實施。2022年4月,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提出要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建設,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原則,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預警信息制作、發布規范。這些文件的發布和實施為我國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工作深入開展指明了切實方向和路徑。當前,我國已逐漸將標準化理論與技術應用到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工作中,發布實施GB/T 37926—2019《美麗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指南》,分別在基礎能力、風險識別與防范、信息傳播與反饋、應急、培訓和科普等5個方面提出了方向性的具體建議[2],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國各地紛紛建立了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探索預警叫應機制等有效舉措,積極開展基層氣象防災減災一本賬、一張圖、一張網、一把尺、一隊伍、一平臺等“六個一”標準化建設。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已覆蓋全國所有縣區,60.6萬名氣象信息員奔走在基層一線,持續開展全國綜合防災減災示范社區的實地檢查和評定工作,全面融入了綜合防災減災、應急管理體系。
在標準體系建設研究方面,韓麗琴等從“基礎標準、預防治理、監測預報預警、氣象災害應急管理”4個方面構建起北京市氣象災害防御標準體系架構,為北京市氣象災害的精確預防、準確預報、應對及時提供了標準化技術指導[3]。梁淑敏等結合廣東省氣象災害特點,構建了廣東省氣象災害防御標準體系框架,包含了“通用基礎、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綜合防范、應急處置”5個子體系,為加強極端天氣風險防范應對提供有力支撐[4]。山西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構建起包括“基礎綜合、氣象災害防御監測、氣象災害防御技術、氣象災害防御評估、機構工作”5個子體系的氣象災害防御服務標準總體系,為規范和優化氣象災害防御業務、科研、服務及管理等各項工作流程,提升氣象災害防御服務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保障高質量發展等提供重要保障。
2 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存在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許多省市根據天氣氣候的不同、所受災害類別不同,建立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并開展標準化試點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總體上離《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氣象標準化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為充分、高效實現“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現存的標準體系在覆蓋范圍、特定領域供給和與時俱進方面還無法滿足要求,一些問題與矛盾亟待研究解決:
(1)標準體系結構傳統,缺乏氣象現代化建設內容。智能裝備、人工作業、大數據、5G網絡、衛星探測等科技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氣象服務中氣象監測、數據分析、基礎設施建設等活動的工作模式,天氣預報等服務隨著網絡的發展其形式也在發生變化。目前的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對數據收集、信息化平臺建設等內容覆蓋還不完全,缺乏綜合性,表現為預警發布和叫應不及時、應急指揮聯動效果欠佳等。標準體系的建設需要與時俱進,符合氣象現代化、高質量建設要求。
(2)標準體系運行模式單一,部門間合作聯動不足。為更好開展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氣象部門在數據共享和預警發布等方面需要與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水利、旅游、能源、保險、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軍隊等關聯行業和單位聯系密切,加強協作和交流,將標準制定列為部門合作重要事項,更加有助于推動防災減災標準的制定實施[5]。目前的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對于跨部門溝通、協作機制的凸顯程度不夠:一是政策文件針對此部分的內容較少,二是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前期投入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導致目前的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對跨部門間協作流程鮮有規范,數據共享形式與運作模式也未納入體系。
(3)各子體系發展不平衡,部分體系標準供給不足。現有的標準體系下層的子體系下雖然已經有一些標準,但存在標準覆蓋不全面的問題,如涉及氣象監測體系下的標準較為全面,綜合防范體系下的標準較少。部分標準內容涉及多個體系,難歸類,不利于形成完整的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
從整體上看,當前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相關標準還不能充分實現“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要求。相關的標準需要與時俱進,符合氣象現代化、高質量建設要求,提高綜合性,完善相關子體系標準構建。
3 彭州市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構建
彭州市位于四川盆地的北部,屬亞熱帶濕潤性地區,具有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日照時間短、高溫多雨的特點。常發的災害性天氣有干旱,暴雨,秋綿雨,低溫冷害,強風,冰雹等。2023年6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關于下達第九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項目的通知》,四川省彭州市“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入選,試點旨在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構建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推動基層防災減災跨部門數據共享和部門聯動,提升基層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3.1 構建原則
3.1.1 全面性原則
彭州市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構建應系統全面、結構合理,除了通用基礎標準之外,還要全方位覆蓋防災減災氣象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氣象服務、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監督與評價等。
3.1.2 協調性原則
首先,彭州市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應與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保持協調一致,確保標準的合法性和合規性。其次,體系內部的標準之間應統一術語,邏輯清晰,內容避免重復、交叉。
3.1.3 實用性原則
彭州市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應全面調研相關單位工作內容,總結彭州市基層防災減災工作情況并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先進城市經驗,確保標準體系滿足“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本質需求,并且能建立部門間協調機制,推進實際工作的開展。
3.2 標準體系框架
彭州市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見圖1)包括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氣象監測站(網)建設標準子體系、信息化平臺建設與數據共享協作標準子體系、防災減災精細化氣象服務標準子體系、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監督評價標準子體系。
3.3 標準子體系
3.3.1 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
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是在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范圍內,作為其他氣象服務標準的基礎,并作為其他氣象服務標準的編制、實施和監督依據,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標準。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通用基礎標準子體系包括標準化導則、符號與標志標準、術語標準。
3.3.2 氣象監測站(網)建設標準子體系
氣象監測站(網)建設是基層防災減災的基礎工作,是提高氣象監測的準確性和時效性的前提。根據彭州市現有氣象基礎設施,氣象監測站(網)的建設與維護主要涉及到國家站、區域自動站、交通站、土壤墑情觀測站、大氣監測基地和X波段相控陣雷達。氣象監測站(網)建設標準子體系包括氣象站建設與維護、大氣探測基地建設與維護、雷達建設與維護。
3.3.3 信息化平臺建設與數據共享協作標準子體系
信息化平臺建設與數據共享協作是大數據、人工智能、5G網絡等融入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強防災減災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前提。信息化平臺建設與數據共享協作標準子體系涵蓋信息化平臺建設與數據共享標準和氣象觀測與數據共享標準。信息化平臺建設與數據共享標準包括信息化平臺建設、數據采集與接口、數據安全與共享、網絡安全、數據應用服務。氣象觀測與數據共享標準包括數據填報、傳輸與儲存。
3.3.4 防災減災精細化氣象服務標準子體系
防災減災精細化氣象服務是防災減災工作的核心,涉及到災害天氣預警預報、信息發布、叫應等服務流程,包括建立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和開展氣象災害科普宣傳等。防災減災精細化氣象服務標準子體系涵蓋防災減災氣象預警服務標準、崗位工作標準、防災減災跨部門協同標準。防災減災氣象預警服務標準包括氣象預警制作、氣象預警發布、氣象預警響應。防災減災跨部門協同標準子體系包括地質災害預警跨部門協同、山洪災害預警跨部門協同、大風災害預警跨部門協同等。
3.3.5 防災減災氣象服務監督評價標準子體系
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根據技術和服務的變化進行調整和更新。同時,標準化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各方的積極參與和合作,才能夠達到最佳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及時對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效益進行評價有利于氣象、水務等相關單位做出改進,促進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4 結 語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各種極端天氣和氣候反常現象將越來越多,造成的損失也將越來越大。因此,做好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工作,對降低災害損失,保障經濟發展,保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彭州市構建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體系研究為例,為我國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工作提供建設思路。接下來,彭州市將不斷優化和完善標準體系,不斷提升基層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標準化工作水平,以標準化“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切實保障人民安全與利益。
參考文獻
[1]孔鋒.應急管理部成立背景下中國綜合氣象防災減災現狀、挑戰與發展機遇[J].中國減災,2019(3):34-37.
[2]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37926—2019美麗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指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9.
[3]韓麗琴,符琳,高金閣,等.北京市氣象災害防御標準體系建設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J].2017(2):56-58.
[4]梁淑敏,胡葳,嚴家瓊.關于廣東省氣象災害防御標準化工作的思考[J].質量探索,2018(1):26-30.
[5]紀翠玲,成秀虎,駱海英,等.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氣象標準體系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2(17):80-87.
作者簡介
高夢醒,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服務工作。
李主瑞,本科,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氣象綜合業務工作。
李先文,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氣象綜合業務工作。
費良建,本科,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管理,綜合氣象業務工作。
黃思,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綜合行政工作。
王念一,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化。
歐陽青燕,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化。
劉建云,通信作者,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