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現代人在很多事上都追求快—飲食也不例外,而這也致使很多人脾胃不好,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越來越多。那么,此時應該如何調理脾胃呢?今天,就讓小楊中藥師為您介紹一下。
一、什么是脾胃病
《黃帝內經》中記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于胃,五臟六腑皆廩氣于胃”。說明脾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脾胃發生病變,則脾升胃降的功能失調,將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脾胃病多是外感邪氣、飲食內傷、情志不調、臟腑功能失調等因素導致陰虛陽虧、氣機郁滯、胃失濡養而引起,如飲食不節、偏食嗜食、進食生冷熏炙之物等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或情緒過激、思慮過度、勞心勞力、房事不節等損傷元氣。
二、脾胃病的治療
現階段,對于脾胃病使用西藥進行干預是主要的治療方法,雖然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是常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安全性無法保證。相比較而言,中醫療法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運用“望聞問切”等方法對人體五臟進行診斷,采用湯劑治療,同時佐以規律飲食,針對性更強,安全性也更高。
下面,針對不同類型的脾胃病,我們來看一看應該如何治療。
1.脾氣虛
常見癥狀為氣短乏力,食欲不振,面色無華,失眠,婦女月經不調等。可以使用歸脾湯加減治療,功效健脾、益氣、養心。日常還可熬煮補脾粥服用,以達補虛之效:將黨參15 g、山藥10 g、陳皮5 g、薏苡仁10 g(打碎)洗凈,加清水浸泡15分鐘,開火熬煮;水開后繼續熬煮15分鐘,濾掉藥渣,保留藥湯;再加入小米50 g,繼續熬煮20分鐘,盛出溫服。
2.脾氣不升
以疲勞最為典型,常見癥狀為頭暈目眩、下腹墜脹、便意頻頻、臟器脫垂、肌肉松弛等。可以使用木香順氣丸,能防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導致的肺不藏氣、升降失調等。日常還可熬煮黃芪葛根豬肚湯服用,以達升舉脾氣之效:準備豬肚1個、紅棗2 g、葛根10 g、黃芪10 g、食鹽適量備用。將紅棗去皮、去核,與葛根、黃芪一同放入洗凈的豬肚中;向砂鍋中加水,先以武火煮開,然后轉文火煎煮2小時,再添加適量食鹽調味。
3.脾陰虛
常見癥狀為嘴唇干裂、咽干口燥、不思飲食、食后腹脹、大便干燥、舌紅少苔等。可以使用麥門冬湯、益胃湯、清燥救肺湯加減治療,功效益、養陰、和胃。日常還可熬煮薯蕷飲服用:取生山藥200 g,加白砂糖適量,煎湯取汁,或將山藥打成汁,其口感類似藕粉,每天少量多次飲用即可。
4.脾生濕
常見癥狀為舌苔厚膩、口臭、口黏、大便黏膩、肥胖、愛長斑痘等。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功效清熱化濕,能防治飲食不調或過食肥甘厚膩導致的濕熱郁滯及痰飲等證。日常還可熬煮祛濕茶服用:將黃芩5 g、荷葉5 g、藿香5 g、薏苡仁10 g(打碎)洗凈,加水煎煮,代茶服用。
5.脾困
以犯困最為典型,常見癥狀為頭腦不清、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少氣懶言、動則氣短,以及惡心、腹脹、腹瀉等。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功效,能防治脾胃氣虛引起的感冒。同時,可以選用藿香、佩蘭制成香囊佩戴,或將藿香、佩蘭、太子參制成醒脾茶代茶飲用。
由上可知,中醫藥在調理脾胃病方面以湯劑為主、以飲食為輔,通過調整患者脾胃的升降、陰陽、清濁,起到健脾和胃的效果。其看似平淡,但在臨床治療中有較好的療效,實為調理脾胃之良法—既調理氣血陰陽,鞏固后天之本,又增強了抵抗力,值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