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仲是我國特有的名貴中藥材,藥用部分為干燥后的杜仲樹樹皮,擁有超過兩千年的藥用歷史。但是,杜仲的藥用卻不止于“皮”,其被譽為“黃金植物”,幾乎每一部分皆蘊含著藥用價值;同時,其還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象征著我國在保護植物多樣性方面做出的貢獻。
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追溯杜仲的歷史,探索其前世今生。
一、尋杜仲之前世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青年纖夫名叫杜仲,他想找到一味藥來緩解自己和同伴腰膝上的痛苦。某日,杜仲在路上偶遇一位老人,老人交給了他一塊樹皮,聲稱可以治愈腰膝之痛。杜仲回家嘗試之后,發現這種樹皮確實有效,便決定將它們帶到勞作之處,讓同伴也跟著受益;同伴服用后都說有效。后來,在采摘這種樹皮的過程中,杜仲不慎去世。同伴悲痛欲絕,為了紀念杜仲,他們從此便將這種樹皮命名為“杜仲”。
杜仲入藥首載于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書中以“杜仲”為正名、“思仙”為別名進行記載,認為其味辛、性平。《名醫別錄》進一步補充了杜仲的別名“思仲”“木綿”,并詳細描述了杜仲的采收時期、藥用部位和干燥方法。《本草經集注》中提出其道地藥材及性狀特點為“狀如濃樸”“折之多白”。《本草圖經》中對杜仲的植物形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同時增加了杜仲花、果實苦澀,可以入藥,以及樹干入藥的相關介紹。
關于炮制,《雷公炮炙論》記載了杜仲酥蜜炙的炮制方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提出了杜仲姜汁炮制的方法。到了《得配本草》,書中更是詳細記載了杜仲的多種炮制方法,包括酥炙、酒炙、蜜炙、鹽水炒、姜汁炒等,以及各種炮制品的應用。
二、閱杜仲之今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版)的記載,杜仲味甘,性溫,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強化筋骨、安胎的療效。臨床上,杜仲常用于治療因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痛、筋骨無力、頭暈目眩等癥狀,以及妊娠期間的漏血和胎動不安等。常見的炮制品種包括鹽杜仲和杜仲炭。
至于亦可入藥的杜仲葉,其味微辛,性溫,歸肝、腎經。能夠滋補肝腎、強化筋骨,適用于緩解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痛以及筋骨痿軟等癥狀。杜仲葉的炮制品種以鹽杜仲葉為主。
現代醫學對杜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包括對其化學成分的分析、藥理藥效的考求及臨床應用的探索。這些研究不僅驗證了杜仲在傳統醫學中的療效,也為杜仲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1.化學成分研究
杜仲皮以木脂素類成分為主,在抗骨質疏松、神經保護方面作用顯著;而杜仲葉中黃酮類、酚酸類成分含量較高,具有較好的抗氧化、抗菌、抗病毒、免疫調節和心腦血管保護作用。除此之外,杜仲的雄花中富含黃酮類和環烯醚萜類成分,種子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多用于保健食品的開發。
2.藥理藥效研究
杜仲的藥理藥效研究主要涉及抗骨質疏松、抗炎、神經保護、降血壓、降血糖、調血脂、免疫調節等方面,此外還有抗菌、抗病毒、抗疲勞、抗氧化、抗腫瘤、鎮靜催眠等。
3.臨床應用研究
目前,臨床應用以杜仲皮為主、杜仲葉為次。可以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療,如骨質疏松、骨關節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主要與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相關;也可以用于高血壓、神經系統疾病、安胎、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婦科疾病的治療。常見含杜仲中成藥的功效主治見表1。
三、探杜仲之美
在自然界中,動物根據性別分為雌雄兩性,而植物也有其獨特的性別表達方式。作為植物的生殖器官,花同樣可以分為雌和雄兩種性別—在談雌花和雄花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單性花和兩性花:
—單性花,雌蕊和雄蕊分別長在不同的花朵上。
—兩性花,雌蕊和雄蕊同時存在于同一朵花中。
對于單性花的植物來說,如果雄花和雌花都生長在同一株植物上,這種植物就被稱為雌雄同株;如果一株植物只生長雌花或雄花,則被稱為雌雄異株。杜仲就是一種典型的雌雄異株植物,其明確地區分雄花和雌花。
杜仲“拉絲”的特性為人熟知。當杜仲的樹皮、樹葉或樹枝被折斷時,可以看到細絲黏連,這種現象在民間被稱為“扯絲皮”,類似于蓮藕的“藕斷絲連”。然而,杜仲的花并不像其“拉絲”特性那樣為人所熟知。由于杜仲的花不太明顯,容易被人們忽視,以至于壓根不知道它會開花;但是,它的美值得被關注。
1.杜仲雄花
杜仲雄花(圖1)成簇狀,大多十來個成一簇,并且無花被;花梗較短,約3 mm,頂端呈圓形。
2.杜仲雌花
杜仲雌花(圖2)單生,不成簇,無花被,苞片為倒卵形;子房狹長、無毛,扁而長,先端2裂,柱頭位于裂口內側,2叉狀柱頭;花梗略長,約1 cm,頂端呈“V”型。
百草之中,杜仲為貴;杜仲上下,雄花為尊。杜仲,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名字,不僅是一棵樹,更是一段傳承千年的健康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