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通過研究梧州“茶船古道、百里綠色長廊”交通項目建設,結合特色產業“六堡茶”文化作為公路沿線景觀綠化設計元素,探索“美麗公路+”模式,構建自然風景線、歷史人文線、科創產業線、生態富民線,創新提出實現交農融合公路景觀優化建設的途徑,以期為同類研究提供借鑒。
產業文化;交農融合;景觀綠化;融合途徑
U412.1+2A652223
作者簡介:
黃宇哲(1972—),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景觀設計工作。
0"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路在推進國家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可讓農產品及時運出,還可吸引更多的游客觀光旅游,帶動農村文旅產業發展。因此,開展“美麗農村路”建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農村路”[1],意義重大。我國積極發展交農融合,通過引導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致力于交通道路沿線產業鏈協同布局,著力創建農業產業集聚的“強磁場”[2],而道路景觀綠化建設,維護了鄉村生態環境,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為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國外,一些國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農村交通景觀綠化系統,通過道路和綠化網絡連接著農村和城市,還為當地的農業產業提供重要支持。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的鄉村公路綠化建設非常成功,提高了農村交通條件,還為當地旅游業和農業產業提供重要支持。20世紀60年代英國政府為改變農業結構僵化及農民收入偏低等社會問題,通過公路綠化網絡與農業融合,建設具有景觀綠化生態、保育以及休閑層面功能,被稱為假日農場的觀光型農業[3]。
總體而言,當前景觀綠化建設在農村道路體系應用較廣,但對于如何融合,如何系統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缺乏深入研究。本文通過研究梧州“茶船古道、百里綠色長廊”交通項目建設,結合特色產業“六堡茶”文化作為公路沿線景觀綠化設計元素,積極探索“美麗公路+”模式,構建自然風景線、歷史人文線、科創產業線、生態富民線等公路線[4],創新提出了實現交農融合公路景觀優化建設的途徑,以期為同類研究提供借鑒。
1" 項目概況
研究項目地處蒼梧縣境內,起點位于六堡鎮塘平村,途經雙沖村、葵城村,全長5.585 km。其中K0+000~K0+630段利用舊路,K0+630~K5+585.464段按標準路基寬度7.5 m進行原位加寬。
(1)線路自通車以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出現破碎板病害;交通安全護欄高度不滿足要求,路段缺失相關標志,版面模糊不清;道路交通標線有污物等雜質。
(2)道路兩側植被繁密零亂。根據現場調查,沿線周邊植物主要有五爪金龍、矢竹、佛肚竹、鹽膚木、菲黃竹、人面子、赤豆、杉木、八角、毛泡桐、楝葉吳萸、假臭草、火炬松、秋楓、著莨、胡椒等。線路部分坡腳種植有喬木,左右不均衡。部分高擋墻未經垂直綠化,全線未見開花植被,開挖山體未經植被修復。村莊公共綠地、亭廊建筑周邊綠化與環境不協調。
2" 交農融合特色產業道路景觀綠化理念
2.1" 道路景觀綠化格調統一
以蒼梧縣“茶船古道.百里綠色長廊”特色農業三產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帶為依托,著力打造景觀綠化廊道“2+1工程”,即“茶船古道+百里長廊+鄉村振興”。
通過“以綠化載文”“以綠化提升”“以綠化串珠”的方式,在飛龍湖三產融合農產品展、茶味文化驛站、六堡花示范基地等景點建設中,實行景觀綠化統一設計,統一配置黃金香柳等主體樹種格調,提高線路便捷度和通景性,促進沿線的景觀、功能、基礎配套的全面完善與提升。
2.2" 景觀綠化面向鄉村分類設置
公路沿線景觀綠化建設貫穿城鄉各地,服務對象是鄉村居民也包括外來游客,應分類施策,突出景觀綠化的公益性質和經濟功能。以大范圍景觀綠化圍合村莊抱團組區,形成樹種種群、群落類型、植被景觀多樣,并且分布格局合理的景觀綠化格局;合理適度建設提升改造,山地區塊面上以保持森林植被的原生態為主,局部需人工造景的,應體現自然植物景觀為主。
2.3" 遠近結合,點線面結合
近期遠期效果結合,并以公路沿線大塊面景觀綠化植被為主體,結合茶味文化驛站等景點和旅游線路的植被景觀改造,營造多色彩、多層次的植物景觀,發揮公路沿線地域文化和景觀綠化資源優勢。
3" 交農融合道路景觀綠化的實現途徑研析
3.1" 融入城鄉、引導發展
在建設實現方向上,要充分融入沿線城鄉體系,從線形、路面、綠化和防護等方面,探索公路景觀綠化設計優化方法,營造出和諧的綠色觀光走廊,使公路景觀綠化成為鄉村旅游景觀體系的一部分,整個村莊風貌的一部分,提高鄉村居民生活質量,改變農業產業結構,豐富產業內容。
3.2" 實現價值增值效益
(1)在滿足公路工程技術標準的前提下,通過公路景觀設計使沿線生態景觀更加美觀、自然與和諧,具備旅游價值,將公路的景觀綠化建設與公路沿線和終極目標地的旅游資源實現聯動開發,形成公路→旅游景區→旅游配套→旅游服務等一體化的綜合模式[5]。
(2)通過綠化樹種配置,實現鄉村價值增值效益增長。在區塊面上及村莊周圍設計廣西適生珍貴樹種,如降香黃檀、柚木、檀香、沉香等價值極高的熱帶珍貴樹種;具備自然野趣和醫療保健等功能的山白蘭等康養樹種;具備林產品經濟價值的果木類如紅錐、桃樹、龍眼等。
打造交農融合公路景觀升級建設技術探討/黃宇哲
3.3" 發揮維護自然安全暢行的生態經濟功能
根據立地條件和現狀情況,對巖石裸露區域和受損山體采用闊葉樹木、花灌木等植被生態修復,減少山體滑坡等村莊易受災害;通過景觀綠化色彩、樹形、節點等配置,保證公路交通視覺穩定,安全出行,引導物流、人流流動,對鄉村運輸及產品輸出具有顯著意義。
4" 交農融合農業特色綠化長廊設計要點
4.1" 科學修復生態,提升綠色廊道功能
(1)結合現狀完善基礎設施,營建安全交通與生活空間。按照交通安全設施的具體設置要求,對交通標志、標線、安全護欄等交通安全設施補充修改設計,力求做到提供清晰、準確的道路信息,實現合理管制、安全誘導,保障公路的交通安全及暢通。
(2)因地制宜進行綠化修復沿線生態。項目主要從村莊段、開挖山體段、轉彎小曲線半徑段、交叉路口段等著手生態修復和綠化美化。通過引入公路空間圍合理論,對各段落破碎行車空間重新整合,采用不同路域植物配置方案,達到郁閉空間、半開敞空間、開敞空間的相互轉換。
①村莊段起點處種植喬木宮粉紫荊等開花樹種點綴村頭;對茶園基地處采用“開窗見景”,只種植開花小灌木進行節段式美化;在路線右側廠區段、挖方寬闊處種植宮粉紫荊,株距為8.0 m,進行生態修復并豐富后方綠色山巒的前景色。此外,通過種植多年生草花與草本植物,景石蘇鐵錯落有致合理搭配,體現遠景梯田狀六堡茶園的壯觀的交農與景觀融合景致。見圖2。
②挖方山體路側段綠化修復為種植稀有的常綠彩葉樹種黃金香柳。黃金香柳適于修剪、造型,設計株距為4.0 m;平交處以自然式組團綠化設計,采用小花紫薇、球類植物以及景石,沿線一路花團錦簇,使進入六堡鎮的游線景觀得到提升,起到一路一景鄉村振興的作用。見圖3。
③轉彎小曲線半徑處種植紫花三角梅球,株距為2.0 m。在裸露山體處種植花葉蔓常春花進行垂直綠化,并通過設計對開挖的山體進行了綠化修復與彩化點綴。見圖4。
④交叉路口花帶綠化設計。采用群落式種植設計,植物進行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融豎向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6]。采用鄉土樹種為主的多物種生態原則,從而達到凈化空氣、吸收噪音、美化環境的目的。見圖5。
4.2" 塑造景觀綠化特色,引導與推進鄉村旅游發展
優美的公路綠化具有引導鄉村旅游景觀的作用,發現和運用明顯視覺景點的藝術功能,是景觀規劃設計激活村落景觀活力,推進特色村落旅游的關鍵[7]。交農融合的公路設計空間具有節奏快、流動性強的特點。景觀綠化設計需集新農村公路風貌特點、鄉村文化體驗、名優特產展示、濱水生態體驗為一體,充分塑造地方景觀綠化特色。村莊中,鄉村道路整體環境干凈、風貌統一;對建筑屋頂及立面進行改造修繕,融合當地獨特民族文化,體現現代“瑤鄉+自然建筑”。村莊的水體設置自然生態駁岸,增強人與自然山水參與及互動,以自然野趣植物搭配進行部分節點設計,集親水、觀賞、休閑為一體。公路沿線的眾多擋墻立面采用富有鄉村氣息的植物進行節點設計,與垂直方向相適應,并增加平面拉升感。另外,增加標識景墻彩繪或摩崖石刻,富有當地文化風情。在植物景觀上,高層喬木冠幅保障遮蔭性,中層灌木色彩鮮艷與底層沿階草等植物進行搭配組合,為質樸鄉村景觀添彩,完美打造出一條通往“全國十大魅力茶鄉”的鄉村旅游景觀之路。
4.3" 提煉地域文化精粹,融合景觀綠化藝術元素
鄉村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通過提取當地傳統文化的精華,以此來支撐景觀綠化的意義和價值,使多樣的植物、景墻裝飾等藝術形式在鄉村旅游中得以展現,讓景觀綠化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在項目景觀綠化設計中突出運用三大文化主題:美麗鄉村、六堡茶文化、康壽養生文化。融入的自然綠化景觀使“7+7”度假鄉村與周圍環境格局協調一致,避免了對原生態的干預,又增添了游覽者觀賞游覽的價值。通過以農業生產和鄉村田園景觀作為基礎,對純林地等適當補植相應的珍貴彩色樹種,營造彩色森林,維護景觀效果,實現資源整合和綜合開發,拓展多種服務功能,從而帶動蒼梧乃至梧州地區區域經濟發展。
4.4" 布局突出重點,打造景觀示范帶
交農融合通過優化交通布局,提升交通設施與農業生產的協調性,運用科學的綠化手段,提升鄉村生態環境質量。交農融合與公路景觀提升改造之間的互動促進作用十分明顯。整個蒼梧縣“茶船古道.百里綠色長廊”項目,工程量大,涉及區域范圍多樣。為此,全面系統布局規劃相應景觀綠化內容,如(1)在交叉路口設置各類指示牌;(2)在牌樓處設置對稱大茶壺雕塑;(3)在終點挖方處設置六堡茶景觀墻;(4)防撞墻護欄、安全防護護欄(美化)設計等。
為突出效果,起到推進帶動作用,規劃設置示范帶以帶動飛龍湖三產融合農村,以生態文明為理念建設美麗公路,集農業生產、農民就業、休閑文旅、商業服務、田園社區為一體[8]。為實現立竿見影的環境景觀效果,六堡云頂、山坪瑤鄉示范帶植物配置不同于其他區域的經濟適用要求,一般以大苗為主,并根據適地適樹原則選擇鄉土珍貴樹種,重點地段搭配觀花、觀果植物,如木棉花、紫荊花、桃花、杜鵑、山茶、白蘭、楓香等,營造充滿山野氣息的田園風光。此外,還可根據訪客的需求和特點,設計豐富多彩、有趣互動的游覽景觀和內容,為游人提供采茶、摘果體驗的項目[9],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效果。
5" 結語
(1)交農融合道路景觀提升工程,以“旅+農”“公司+農戶”等合作形式,通過綠化、美化、亮化等營建技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綠化景觀,使公路成為展示鄉村風貌的重要窗口,提升了公路景觀品質,也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發展,推動了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
(2)交農融合景觀綠化設計應注意生態保護問題。因為有些鄉村道路及旅游項目建設破壞了當地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交農融合的景觀綠化設計應強化生態意識,通過合理的規劃,充分利用周圍自然資源,實現鄉村旅游產業與自然生態有序共存,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交農融合景觀綠化建設推動交通運輸與農業的意義深遠,還需要對交農融合、鄉村振興特色綠化營建技術與公路景觀提升改造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包括對交通布局、農業生產、鄉村生態、景觀綠化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評估,通過科學論證和規劃,確保公路道路景觀綠化等各項工作順利實施和取得實效。
[1]王俊峰,李家輝.“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N].中國交通報,2019-08-01(2).
[2]陳濟丁.發揮引領效應,攜手打造“南湖模式”[J].交通建設與管理,2023(5):56-57.
[3]森" 工.國外農業旅游的發展[N].東方城鄉報,2006-08-17(2).
[4]王肖峰,吳" 樓,王雪梅,等.安吉縣農村公路發展規劃研究[J].公路,2019(2):180.
[5]湯" 銘.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概念規劃探析——以銅鑼壩旅游公路為例[J].安徽建筑,2020(10):162,170.
[6]閆" 瑩,邢光敏,趙艷珍.秦皇島市濱海特色住宅小區環境設計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11):5 012-5 014.
[7]孫妮娜.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旅游景區規劃中視覺藝術設計的原則與實踐應用[J].江蘇農業科學,2023(1):238-247.
[8]李" 艷.鄉村振興視野下關于鄉村產業振興現實路徑的思考—以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市為例[J].智慧農業導刊,2021(2):73-75.
[9]周明飛.寧德市蕉城區金涵畬族鄉上金貝村景觀綠化設計構思與實施[J].農村科學實驗,2020(29):14-16.
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