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來又暑往,秋收又冬藏,炊煙裊裊是家鄉,腳下路漫漫,歸家路長長……”伴著周深的歌聲,我走出影院。夕陽溫柔灑落,晚風輕拂,街道上車水馬龍,一片喧嘩。而我的心,卻仍舊沉浸在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的戰火硝煙中,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中,我尤為銘記的,是光風霽月、儒雅謙和的毛岸英,他用生命詮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壯志豪情。還有,伍修權錚錚鐵骨、果敢決絕的形象也深深刻畫在我心中,他面對強敵,不屈不撓,發言猶如噴向敵人的火焰,將一切強權與霸凌統統燒成灰燼。
但最觸動我的,還是那群舍生忘死、英勇不屈的志愿軍戰士。他們奔襲70余公里,突破重圍,用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松骨峰上,戰壕中淌血的手臂,是他們不屈意志的見證;斷臂之痛,無彈之困,他們從未退縮,只為守護身后的和平。
“打”出來的和平,是觀看電影時反復敲擊在我心底的吶喊。
其中,讓我肅然起敬的一個情節就是在決定“打”或“不打”時,中國著名軍工專家吳本正和周恩來總理的一番對話。吳本正拿著一疊中美差距的分析報表難以置信地問:“你們根據什么認為與敵軍作戰,能夠打贏?”周總理站起來,平靜地說:“因為只有打贏,中國人才能生存下去。”幸運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為我們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贏得了和平,也為國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石。
從大國到每一個小家,這份“打”出來的和平無處不在。它讓安化這片土地孕育出諶利軍、龔睿那等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讓資江之上架起一座座貫通南北的跨江大橋,更是讓安化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換上“中國最美小城”“中國最佳養生休閑旅游勝地”的新裝……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銘記歷史,珍惜和平,以更加昂揚的斗志,錘煉本領,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用奮斗點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