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江蘇省城市信息模型(CIM)戰略新興產業標準化試點為例,從注重戰略謀劃、堅持系統觀念、強化標準實施等3個方面探析項目建設路徑,創新開展調查研究,堅持與國際接軌,結合CIM戰略新興產業特性,制定了城市信息模型技術領域首套覆蓋面廣、要素齊全的城市級CIM標準體系,并高質量實施了標準“制定、實施、評估、監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為新形勢下以標準化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高水平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戰略新興產業標準化樣板打下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城市信息模型,標準化試點,戰略新興產業,國際標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9.022
0 引 言
近年來,國家多部委聯合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設,致力于打造一個城市多源信息匯聚融合的基礎性平臺,支撐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運行的數字化、立體化、精細化。國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等系列文件中都明確提出了“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及其標準化建設,探索建設數字孿生城市”的要求[1]。
南京市作為全國首批CIM建設試點城市,得到了市政府高度重視。并且南京市將CIM作為城市智慧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推進。在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支持和指導下,南京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積極響應、主動作為,以標準化建設為引領,統籌推進國家BIM/CIM試點工作,牽頭申報的江蘇省“城市信息模型(CIM)戰略新興產業標準化試點”項目于2021年7月獲批,并于2023年10月通過考核評估,成績為優秀。兩年以來,中心按照戰略新興產業標準化試點要求,充分發揮標準化的戰略性、引領性、統籌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在市級相關部門與試點片區的積極支持與共同參與下,會同國內外智慧城市領域標準化知名專家及業內一流的技術團隊,創新開展調查研究,堅持與國際接軌,結合CIM戰略新興產業特性,制定了城市信息模型技術領域首套覆蓋面廣、要素齊全的城市級CIM標準體系,并高質量實施了標準“制定、實施、評估、監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形成不同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協同發展、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圍,推動城市信息模型行業高質量發展,開創了城市信息模型標準化工作的先河。本文以城市信息模型戰略新興產業標準化試點為例,綜合運用標準化原理和手段,分析試點建設過程、特點和路徑,總結出可供借鑒、復制、推廣的城市信息模型戰略新興產業標準化試點建設經驗。
1 試點建設舉措
1.1 注重戰略謀劃,加強標準化試點組織與資金保障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成立試點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和科學決策,建立有效、規范的工作體系。二是配套機制保障。制定標準試點實施方案,印發科技獎勵管理辦法,推動科技創新、標準研制、產業化協同運行。三是組建專業隊伍。領導小組下設標準化工作組。該工作組在行業與標準化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在標準化專家、技術支撐高校與應用推廣單位的多方咨詢下,具體承擔試點建設的各項任務。另外還配備了一支國際標準團隊,參與ISO和IEC智慧城市領域的國際標準制修訂。四是投入資金充足。統籌市級財政、省級科技課題、國家課題專項等項目,進一步強化經費保障,圍繞標準體系構建、標準編制、實施與推廣應用、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等事項共投入千余萬元。
1.2 堅持系統觀念,促進標準體系建設與標準轉化
一是追本溯源。考慮城市信息模型與相關業務領域的緊密關聯,重點收集智慧城市、規劃和自然資源、CIM等行業領域在國際、國家、地方層面的標準成果[2],研究標準體系的編制方法和思路,為城市信息模型標準體系構建提供依據和借鑒。二是旁征博引。借鑒國際標準先進方法論和多種標準體系構建方法技術,堅持系統觀念,考慮各領域之間標準的依賴與關聯,形成了“上下約束、繼承發展、迭代更新”的金字塔式標準體系參考模型[3],為構建標準體系框架提供基礎和依據。三是因地制宜。以城市信息模型數據生產、建庫、服務、管理、應用的全生命周期為需求牽引,結合地方特色需求,建立了由基礎類、通用類、數據資源類、獲取處理類、共享服務類、管理保障類、工建專題類、CIM+行業應用類八大類組成的體系框架,梳理相關的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編制相關的企業標準。四是順勢而為。踐行“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的特色創新之路,在整個試點期間完成了6項專利的標準轉化工作,項目成員主導制定國際標準1項、參編2項,參編國家標準3項、主導地方標準2項,提交國際、國家、地方標準提案(建議)并獲批9項。
1.3 強化標準實施,打造城市信息模型標準化樣板
一是城市CIM建設工作中嚴格執行試點成果。通過編制數據資源體系、數據處理、共享服務、管理保障類各類標準,規范化指導了城市信息模型時空數據庫生產建設的全周期,支撐了融合二三維時空數據、多業務數據、多源異構數據的“城市空間數據底板”建設,形成了覆蓋190平方千米現狀精模、6587平方千米精白模,涉及地理信息、規劃、地質等近400個數據圖層。二是城市工建改革中迭代修訂試點成果。通過工程建設項目BIM規劃報建建筑功能分類編碼的標準化,規范了南京市工程建設項目建筑功能信息的分類和編碼,形成的五級功能聯動分類編碼模型,將粒度細化拆解到功能和構件級,更好地支撐業務精細化管理和技術指標的精準度提升,提升規劃審批智能化水平,全市累計完成136個項目的BIM規劃報建和審批,累計建筑許可面積1121萬平方米。三是在南京市試點片區及其他城市推廣完善試點成果。建立了市區協同、聯動實施、迭代更新的城市信息模型標準體系運維模式,通過“共建、共享、共維”,提供標準化開發接口SDK服務和場景應用模板配置服務、應用快速搭建服務等二次開發能力,多維度指導南部新城、江北新區、建鄴高新區等片區面向智慧規劃、管養、交通等的CIM+應用建設。積極將試點實踐成果轉化為國家、行業、地方標準,樹立全國示范標桿,為佛山、長春、北京副中心、武漢、常德、廉江、??诘鹊氐某鞘行畔⒛P徒ㄔO、城市智慧化管理應用提供借鑒,為全國的城市信息模型標準化工作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四是在國內外標準化舞臺上開展標準化活動。中心在全國范圍內的學術會議上發表主旨演講4次,以“規劃標準那些事”“團體標準建設情況”“三說國際標準那些事兒”“四說標準體系那些事兒”為題宣傳普及標準化工作;中心作為四家組織單位之一共同發起全球首個IEC與ISO聯合舉辦的CIMamp;UDT國際論壇,參與IEC與ISO聯合技術委員會JTC1舉辦DTamp;IoT國際論壇,主導或者參與CIM和智慧城市領域相關國際標準的制定。
2 試點工作成效
試點項目形成了一套標準體系、65本系列標準,先后發表了5篇學術論文,轉化為國際、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共計17項,其中國際標準7項、國家標準4項、地方標準6項。試點期間,項目組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縱向上滿足國家工程建設項目改革要求,橫向上加強南京市軟件研發企業、設計企業、建筑企業、科研機構、政府部門的協作,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有力地促進了工程建設項目改革、智慧城市共建共享、新興戰略產業發展、標準人才隊伍培養。
2.1 聚焦自主知識產權,支撐全流程工程建設項目改革
通過此次試點工作,支撐了工程建設項目改革全過程各個階段的數據存儲和數據組織,打通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數據壁壘,實現數據模型自主可控的同時,支撐了用地規劃、建設工程規劃、施工、竣工驗收等工程建設項目改革全過程各個階段電子數據的交付要求、審查范圍、審查流程,實現人審變機審,更為未來國產設計端預留接口,提升自主軟件核心技術水平,引導解決BIM/CIM關鍵支撐技術和發展的“卡脖子”問題[4]。
2.2 創建CIM標準化樣板,助力智慧城市共建共享
將城市信息模型標準與軟件深度結合,形成“以標準優數據、以標準建平臺、以數據強平臺”的技術路徑,先后開展了與江北新區、市建委、南部新城等的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共享,實現標準、數據、平臺協同發展,賦能CIM+智慧規劃、CIM+智慧經濟、CIM+歷史文化保護、CIM+智慧城建、CIM+智慧土地招商等應用建設,不斷夯實城市信息模型建設基礎,指導市區政府部門及片區、園區等應用需求單位基于市級基礎平臺開展的專項應用系統開發,在數據資源、平臺建設等方面節省財政投資上千萬元,進一步促進優化營商環境。
2.3 強化科技創新動力,彰顯戰略新興產業效能
試點成果征集了行業領域專家及標準化專家、標準化機構及用戶等各方面的意見,中國測繪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該成果推動了國內外CIM標準化建設,對城市CIM建設具有示范意義和應用推廣價值,在省、市標準化專家咨詢會上獲評國際領先水平。相關成果得到業內普遍認可,分別獲得2021年度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2022年度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23年中國測繪學會測繪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同時南京市積極發揮試點城市帶頭效應,向全國3個省級黨政代表團、10個省廳級主管部門、40余個城市單位、10余所高校進行南京市BIM/CIM標準化及平臺建設成果介紹,培育城市信息模型產業化生態圈,相關工作多次獲得《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建設報》《新華日報》宣傳報道,樹立全國示范標桿。
2.4 打造標準化人才隊伍,發出中國江蘇南京聲音
強化標準化人才梯隊建設,培養了一支會協調、會操作、會分析、善管理、善研究、懂業務的標準化管理、技術、服務團隊,參與了ISO 37156:2020《智慧城市基礎設施 數據交換與共享指南》、ISO37166:2022《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城市規劃的城市數據集成框架(SCP)》和IEC SRD 63320《用例收集和分析:智慧城市規劃》的編制研究[5]。中心參與發起并起草的全球首個城市信息模型國際標準IEC SRD 63273-1:2023《智慧城市用例收集與分析-城市信息模型 第1部分:高層次分析》,將南京BIM報建、CIM建設、不動產登記等經驗提煉上升為國際標準,在國際舞臺發出中國聲音,作出江蘇貢獻[6]。編制的第一本《城市信息模型和城市數字孿生》技術報告在IEC官網正式發布,促進了國際上兩個領域專家與實踐工作者的信息共通與經驗共享。牽頭編制的ISO/TS 37172:2022《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基礎設施數據交換和共享》獲得2023年江蘇省質量強省獎補專項資金,促進了智慧城市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提升了中國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參與度和主導地位,走好“業務信息化、技術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發展道路。
3 結 語
整個試點項目面向城市級CIM平臺構建需求,研究搭建了包括基礎、通用、專用三層八大類CIM標準體系框架,編制多層級多維度跨領域標準清單及分類編碼、數據格式、基礎平臺建設等相關標準。提出了CIM標準體系三維立體概念模型和“金字塔”式的參考模型架構,形成標準體系全生命周期構建方法,開展標準應用實踐,建立了CIM標準體系運維模式,實踐了全流程的城市空間信息服務模式。標準體系成果在省內外開展落地應用,促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提質增效,實現基于CIM的精細化治理,指導全國多地CIM平臺建設,實現市區協同、跨部門數據協同和服務能力提升。標準體系的研究案例被國際標準IEC SRD 63273及ISO/IEC國際論壇納入,將國際理念引入南京智慧規劃資源業務,促進國際標準與規劃資源業務同頻共振、融合發展。
創新引領發展,標準贏得未來。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標準與地方實踐結合,通過標準宣貫,引導試點片區、園區在應用實踐工作,以用促建,結合項目運維管理實際需求,促進標準體系迭代更新,同時充分利用會議、論壇、新媒體等多種形式,開展標準宣傳、解讀、培訓等工作,讓行業內更多工作者了解CIM標準體系,促進標準體系的推廣和實施。繼續推進南京市城市信息模型標準化工作與國家、國際相關標準化工作接軌,將地方城市信息模型標準化工作積極向國家、國際標準化成果轉換,深度參與國際標準編制工作,積極貢獻國際標準提案,引領和促進行業、國家和國際相關領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奇帆.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認識和體會[J].人民論壇,2021(15):6-10.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技術導則(修訂版)[Z].2021.
[3]卞雨凡,王芙蓉,吳掠桅,等.城市信息模型CIM標準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標準化,2024(4):62-70.
[4]武文,卞雨凡,吳掠桅.城市級CIM標準體系建設初探[J].中國標準化,2023(9):102-106.
[5]朱荷歡,王芙蓉,孫玉婷,等.智慧城市國際標準編制探索與實踐[J].中國標準化,2023(19):141-145.
[6]朱荷歡,孫玉婷,王芙蓉,等.IEC案例收集與分析方法論研究初探——以IEC SRD 63273為例[J].中國標準化,2023(18):41-44+65.
作者簡介
武文,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標準體系、智慧城市、測繪地理信息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