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揚州,薄霧未散,街頭的古建筑與現代高樓交織在一起,形成一首獨特的韻律。
曾經,揚州以“園林之美”與“美食之都”著稱,是無數文人雅士心中的向往之地。而今,這座城市的創新基因正悄然覺醒。
新的故事正在上演—揚州智能電網產業如同一顆新芽,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野蠻生長,與歷史悠久的文化傳承并行不悖,揚州在這條電力的“動脈”上打下科技的烙印。
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在為這場智能化的“重生”蓄力。
“智能化已是行業大勢所趨,我們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絲毫不敢松懈。”寶勝科技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寶勝)黨委書記、董事長生長山說道。
寶勝總部地處揚州,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國內唯一一家國有大型高端線纜龍頭企業。2022年9月,寶勝啟動了全域智能化轉型,這一轉型已醞釀了10年之久。在生長山看來,這一抉擇是“跟著政策走,跟著市場走,跟著客戶需求走”。
2009年,國家電網首次提出“智能電網”概念,隨后幾年,智能電網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接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整個電力行業開始大力發展新型電力系統,智能電網成為推動能源轉型、提升電網效率的關鍵環節。
智能電網,作為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承載著無數行業和產業鏈的核心需求,是傳統電網的一次“重生”。
不同于傳統電網,智能電網是利用先進的自動化、信息化、傳感、控制和儲能技術,通過集成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設備,構建的新型電網系統。能夠實現全網實時監控與智能調度,主動適應用電需求,實時調整電流流向和負荷,甚至在設備故障時自動修復,從而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以寶勝為代表的揚州市電網企業,無不在謀劃著一場智能化轉型。
2010年,揚州市成為全國最早獲批的“江蘇省智能電網產業基地”,隨后,市委、市政府還制定了《揚州市智能電網產業發展規劃》等,為產業提供了明確的政策保障。2023年9月,市政府將智能電網產業鏈納入其“613”產業體系中的13條新興產業鏈之一。
國網揚州供電公司(下稱揚州供電)營銷服務中心負責人沈力介紹,揚州市的迅速響應并非偶然。市電網產業起步較早,集中于電線電纜、發電機、變壓器、斷路器、隔離開關等環節,電纜生產的核心企業如寶勝集團、江揚電纜、曙光電纜等,均成立于20世紀80年代,至今在國內市場具有一定的技術和市場優勢。
2024年年初,揚州市委書記王進健主持召開“613”產業體系發展分析推進會,會上強調,“推進‘613’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產業科創名城的重中之重,是揚州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揚州市智能電網產業鏈綜合黨委副書記、揚州供電副總經理曹斯明直言,產業越傳統,技術含量越低,往后利潤越少,“因為大家都可以做,但當你掌握技術,當你從傳統轉向智能,那就不一樣了”。
揚州電網產業正沿著傳統行業加快轉型、新興行業加速成長的道路發展。
目前,傳統線纜行業已擁有163家規模以上企業,其中包括3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企業創新能力突出,發明專利占比高。
屬于揚州13條新興產業鏈中的智能電網產業已集聚228家企業,年產值達209億元,其中近一半為高新技術企業,擁有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1個、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48家,1—11月開票銷售同比上升12.7%,增速在各產業鏈中處于前列。
在“613”產業體系中,每條產業鏈設有綜合黨委、掛鉤聯系單位和“鏈主”企業。掛鉤聯系單位由政府或大型企業擔任,負責統籌產業發展;“鏈主”是行業龍頭,推動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展。
智能電網產業鏈中,“鏈主”是寶勝,掛鉤聯系單位是揚州供電,市發改委、工信局等政府部門立足職能服務跟進。
自從揚州供電成為智能電網產業鏈的掛鉤聯系單位后,曹斯明時常“倍感壓力”。
“坦白說,以前我們只立足自身,提供各樣電力服務,現在得關注整個行業的發展,既要帶動存量企業更新換代,又要招引新企業把產業做大做強,”曹斯明說道,“每天都在到處學習,到處交流,一來找差距,二來看新機遇。”
過去一年,揚州供電作為智能電網產業鏈的牽頭方,舉辦了首屆“瘦西湖”智慧能源創新論壇、2024能源智慧化年會等科技論壇沙龍;推行“特快電力”服務,縮短接電時間;同時,響應“雙碳”目標,打造雙創園智能配電網、智能智造基地等。
王進健書記多次強調,要圍繞重點產業鏈招引項目,把“613”產業體系作為項目招引主攻方向,在強鏈延鏈補鏈上求突破,進一步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全市上下全員招商、全民招商氛圍熱烈,各類招商小分隊積極出擊。
“跟客戶交流時,我老問他們是否考慮在揚州投資,有沒有考察過本地市場。”曹斯明笑道,她直言,自己已然是招商引資的“高敏感人士”,聽到合適項目,會“兩眼放光”。
2021年,國網智慧能源雙創科技園(下稱雙創科技園)在揚州生態科技新城開園,這是國家電網首個雙創科技園,聚焦智能配電、新能源和儲能領域,計劃最終建成一個500畝的產業園區。
雙創科技園總經理宋鑫凝練介紹了雙創科技園的角色和定位,“引入龍頭企業入駐;創造產業微生態;通過微生態,把本地企業也吸納進來,實現共生共融,共同發展。”
作為“孵化器”的科研辦公基地位于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十分鐘車程外,是位于杭集高新區的產業“加速器”,這里目前已建設6棟廠房,企業可實現“拎包入住”。預計2024年園區實現8億元開票營收。
為什么國家電網將首個雙創科技園選在揚州?
這不僅是外來入駐企業的疑問,也是許多企業原屬地政府的疑問。
“來我們的園區看一看就知道了,但凡來過我們園區的,疑慮最終都給打消了。”宋鑫的回答無一例外。
園區入駐企業揚州翔域電子有限公司(下稱翔域電子)總經理謝李華至今記得和雙創科技園招商團隊接觸時的感受,“專業”又“誠懇”。
翔域電子是北京中宸微電子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電力裝備領域的生產與研發,聚焦于電力模塊和智能化設備的生產。
2022年,受武漢工廠場地規模限制,公司產能明顯受限,彼時,謝李華和其他高管團隊開始考慮搬遷事宜,同期接觸了多個城市的招商團隊,但總覺得“差點意思”直到雙創科技園的招商團隊主動找來。
“能明顯感覺到他們更清楚我們的需求和痛點,提供的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的,雙方是可以一起做更專業、更好的生意。”謝李華回憶道。
對企業需求的精準洞察和及時響應,歸功于柔性專班組,這是一個由政府各職能部門、揚州供電和雙創科技園聯合組成的跨部門招商工作團隊,由財政、科創、經發等各部門的骨干人員構成。
宋鑫介紹,柔性專班組首先會根據招商線索提出需OCKejTSn/9obg7Zev2eyhA==求,并組織相關部門進行項目調研和企業需求分析,從而進行實地調研和現場考察。接著,專班組會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整合各方資源,形成解決方案。
從首次與翔域電子接觸,到最終達成合作意向,前后歷時近一年。
這一年,出差是柔性專班組的家常便飯,團隊成員時常往返于武漢和揚州兩地之間,偶爾還會到企業在北京的研發中心做調研。“每次往返,都是帶著訴求和解決方案去,再帶著企業的痛點回。”
“園區就像一口鍋,引進來的企業就像食材,各種產業扶持政策就像佐料,本身食材要好,佐料要搭配合理,還得注重火候,才能燒出一盤好菜。”宋鑫形容。
企業入駐園區后,又該往什么方向走,宋鑫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產業培育就像結婚一樣,領證只是第一步,后續怎么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才是關鍵。招商確實很難,但更重要的是招進來,還得留得住,還得長得好。”
在這場“產業培育大計”中,資金無疑是最關鍵的一環。
揚州市政府通過實施專項基金、強化低成本信貸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力圖顯著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鼓勵更多企業加入智能電網產業。
同時,智能電網產業鏈綜合黨委與江蘇銀行揚州分行黨委合作,共同組建了黨建聯盟,旨在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提供包括開戶結算、融資授信、財務顧問等全面的金融服務。
江蘇銀行揚州分行副行長俞濤表示,以往銀行與企業的合作通常是單向的,銀行尋找客戶或企業提出需求,缺乏系統整合。而在黨建聯盟的推動下,銀行可以通過產業鏈這一平臺,整合資源,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
這也在推動著揚州市產業鏈金融服務向更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銀行可以根據產業鏈“一鏈一策”的方式,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方案。“切中企業要害,凡事往專業做肯定能做到最好。”
截至11月末,江蘇銀行揚州分行共為全市智能電網產業鏈共計96戶企業提供授信合計33.8億元,敞口余額20.05億元,戶均授信金額達3520萬元。
截至2024年12月23日,江蘇銀行揚州分行已儲備了可于2025年年初投放的寶勝、北辰電氣、萬方電子在內的20余戶核心和上下游企業,批復金額超過10億元,其中寶勝一戶就新增獲批授信4億元。
資金問題解決后,下一步,則是滿足企業后續發展上的個性化需求。
以勞動力需求為例,雙創科技園所處園區被譽為“中國的牙刷之都”,但在發展高科技產業時,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為解決這一困境,揚州市采取了多項措施,比如,為企業提供人才公寓和基礎設施支持,幫助骨干員工安置,同時與本地職業學校合作開展定向培訓,從實習到正式就業,為企業提供所需技術人才。
“對于我們科研型企業來說,這些政府幫我們解決了,我們要做的就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研發生產。”謝李華說道。
此外,揚州市注重完善產業鏈服務,推動產業生態系統發展。通過“梯次培育”戰略,從初創階段到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再到省級、國家級的專精特新企業,逐步培育適應當地市場需求的企業,確保企業從初創到成長的長期支持。
據宋鑫統計,過去一年,約七八百家企業訪問雙創科技園,其中超100家進行了需求對接,二十余家成功注冊。
入駐后,其中10余家通過技術研發、知識產權申請和融資支持逐步拓展市場,還有企業順利實現從研發到生產的轉化,進入產業化階段,部分更是企業還建立了研發和檢測平臺,為園區其他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形成完整產業鏈。
翔域電子在入駐園區后,產地規模擴大了三四倍、產能翻了一番,并購置了大量的智能化設備,開設了此前所沒有的智能電表生產線。“搬來揚州的決策做得太對了。”
2024年,揚州在智能電網建設領域碩果累累。
據揚州供電科技數字化部負責人吳棟良介紹,該公司與寶勝聯合申報的“聚丙烯高壓電纜系統”項目通過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評審,獲批450萬元經費;與江蘇瑞盈科技合作的2項科研需求中,1項獲批50萬元資助;此外,與江蘇雙匯和揚州華鼎電器共同儲備的5項科研項目,獲得700余萬元資金支持。
夜色漸濃,古韻悠長的東關街,嶄新現代的科技園,電流游走其間,燈光璀璨。
每一條電流脈絡都連接著這座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電力與信息無縫連接,一個更智能、更綠色、更堅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