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成語“丟盔棄甲”,字面意思是丟掉頭盔和鎧甲,形容打敗仗后倉皇逃跑的狼狽相。為什么打了敗仗要丟盔棄甲呢?其一是盔甲很重,卸掉負重可以跑快點;其二是盔甲很值錢,丟掉裝備讓敵軍去撿,可以使自己的逃跑時間更充裕,和遇到歹徒時邊跑邊撒錢是一個道理。
古代生產力低下,武器裝備都是很值錢的。盔甲、盾牌等軍事裝備,堪比太陽神阿波羅的黃金戰車;衣服、鞋子等物品,也和今天東北人心里的“貂兒”一樣重要;就連激戰中射出去的箭,都會在戰后被回收。
在戰敗潰逃時,如果你想往臉上抹點血,就地一躺企圖蒙混過關,那你還是太天真了。之后,你大概率會被人當眾扒下全身衣褲。
就算你內心十分強大,完全不在乎世俗的眼光,無視所有人的存在,一旦被敵軍摸到你還有心跳,一定會馬上給你補上一刀。
古代一度是以首級計戰功的,“斬首五千”意思就是斬了敵軍五千人的首級。例如,秦國的商鞅變法中就有以斬獲的敵軍的首級數為依據來授爵的條例。每一顆首級都是“硬通貨”,你覺得有誰會漏掉你那么大一顆“金元寶”?
既然逃不掉,投降當俘虜行不行?遺憾的是,在沒有《日內瓦公約》的古代,戰俘是沒有人權的。在長平之戰中,秦軍將領白起就號稱坑殺了趙國四十萬將士。
戰爭,永遠是殘酷的。
(永夜星河摘自《課堂內外·少年大學》2024年第10期,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