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研判了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系統謀劃了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方向,強調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之下,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強化政策的組合協調與統籌規劃,不僅體現了黨中央對于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預判應對,也明確指出了2025年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路徑方向。
“更加積極”與“適度寬松”成為突出亮點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最突出亮點在于明確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也進一步強調了加強政策組合協調與統籌規劃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將科技創新視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將內需強化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會議圍繞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及深化改革開放等重大議題所提出的一系列針對性政策部署和政策舉措,不僅為“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十五五”規劃的開局起步提供了有力支撐,并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征。
更加積極寬松的宏觀政策。會議提出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包括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以及適時采取降準降息等措施。這一政策基調在近10年中較為罕見,標志著未來宏觀政策的力度和深度將顯著加強。
注重統籌協調的政策思路。會議強調要強化多領域政策間的協調聯動,通過統一評估機制提升政策實施的整體效能,彰顯出黨中央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對科學決策和協同調控的高度重視,有助于實現各領域政策之間的有效配合,增強政策實施的綜合效益。
關注消費需求的有效挖掘。會議更加強調提振居民消費在拉動內需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提出通過專項行動擴大消費,釋放內需潛力。這一政策意味著,在全球外需不確定性不斷加劇的背景下,立足消費拉動內需已成為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
聚焦產業升級與創新驅動。會議將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顯著突出的位置,明確強調人工智能和未來產業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引領作用。這一政策導向意味著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之外,黨中央對于加速我國經濟向高附加值、高技術領域邁進的戰略關切。
強調風險防控與安全發展。會議提出要重點防范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債務、地方中小金融機構三大風險,同時強調需強化發展與安全的統籌協調。這不僅是對近年防風險政策的延續,也更突出了對風險的預防與應對,有助于保障宏觀經濟的安全穩定運行。
更突出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會議提出加速在服務貿易、綠色貿易及數字貿易等領域的開放布局,不僅體現了黨中央在復雜國際環境變化中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還為優化對外開放結構與質量,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增強全球競爭力提供了重要動力支持。
圍繞重點領域確保政策部署精準有效
2025年國內外環境均面臨一定的不確定性。從內部來看,內需不足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制約,企業生產經營壓力阻礙投資復蘇,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繼續凸顯,潛在風險因素并未完全消除。外部來看,“特朗普2.0”及其關稅政策可能帶來新的出口沖擊,地緣政治沖突加大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總需求疲軟和供應鏈分化依舊阻滯全球化進程。要在2025年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就需要有效落實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消費拉動、科技創新、體制改革、高水平開放等重點領域,確保政策部署的科學精準和切實有效,積極推動實現我國經濟的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具體路徑包括:深化體制改革釋放發展動能。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出臺,規范涉企執法行為,為企業營造公平且透明的營商環境;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具體指引,強化市場監管機制,保障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增強地方財力自主權,優化財政資源的配置效率;完善資本市場的投融資機制,疏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提高市場經濟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切實提升資本市場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
積極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質量和效益,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聚焦服務貿易、綠色貿易和數字貿易的發展,深化外商投資促進機制改革,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程度,不斷提升“投資中國”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加速推動“一帶一路”的高質量共建,通過完善海外服務體系,助力“穩外貿、穩外資”目標的實現,進一步鞏固我國在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的地位。
加速消費提振與投資優化。建議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聚焦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適當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城鄉居民醫保補助標準,通過創新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推動文化旅游、首發經濟、冰雪經濟和銀發經濟等領域的發展。完善稅收政策,推動汽車消費稅抵扣,探索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的新模式,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加強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優化中央預算內投資,強化財政與金融的協同效應,帶動社會資本投資。
切實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建議加快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布局重大科技項目,推動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場景的示范應用;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并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為創新型企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積極運用數字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管理效能,全面增強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加速產業升級。
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推動房地產市場的企穩回升,通過強化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釋放住房需求潛力,并合理調控土地供應,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加快推進商品房去庫存;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為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穩妥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加強中央地方協作,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強化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控,切實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為宏觀經濟的平穩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加速實現區域城鄉協同發展。嚴格守住耕地紅線,強化耕地占補平衡管理,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實現富民興業,增強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強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協同推進,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形成更多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各區域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區域產業協作,推動區域資源的合理流動與高效配置,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著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加快“三北”工程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助力綠色經濟發展。其次,應推進零碳園區和全國碳市場建設,完善碳足跡管理體系和碳標識認證機制,提高碳減排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制定固廢治理行動計劃,分類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并著力加強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助力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
多渠道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積極實施就業支持計劃,提升重點行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切實保障靈活就業者權益;有效落實幫扶政策,防止返貧現象發生,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條件;在教育領域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擴大優質本科教育資源的供給,提升教育公平和質量水平;在醫療和養老領域加強醫療衛生基礎建設,完善促進生育的相關政策,積極發展普惠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強化社區支持;借鑒學習新時代的“楓橋經驗”,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