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0月,歐盟委員會通過了一份打擊販毒和有組織犯罪的新路線圖。出于某些顯而易見的原因,歐盟政策制定者并未邀請那些大型犯罪團伙的成員去協助設計和制定這一戰略,因為要求犯罪網絡提供意見只會讓他們更容易繼續逍遙法外。
然而,在對可能帶來無數風險的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進行監管之時,政策制定者的做法卻恰恰相反。他們正在與臉書、谷歌、亞馬遜、蘋果和微軟等大型科技企業合作,哪怕這些公司的高管都已經表現出了公然制造危險工具和傷害用戶以獲取最大利潤的意愿。
比如,一些包括大科技企業代表在內的所謂“工作組”“專家組”“咨詢委員會”,正在“準備”監管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的提案。除此之外,一些有關這一主題的倡議和會議,還得到了那些它們致力于監管的對象的資助。
數字系統帶來的威脅復雜而深遠。新技術正在急劇擴大全球不平等,科技巨頭已經成為對氣候變化和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耗能大戶。或許最令人擔憂的是,由于缺乏數據安全或針對監控的保護措施,隱私權幾乎不斷在受到侵犯。收集大量數據并將其出售給出價最高者,是行業的標準做法。因此,數字平臺似乎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網絡生活充斥著經濟和政治操縱。
此外,算法操縱和虛假信息已被證明威脅到了社會的正常運作。比如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之前,政治咨詢公司“劍橋分析”就試圖利用從多達8700萬臉書用戶那里收割的信息去左右選民,而該公司及其附屬公司同樣也曾濫用數據去嘗試影響英國的脫歐公投。
最近,大型語言模型的快速發展又為欺詐開辟了新的途徑,包括通過可以損害人們聲譽的音頻變聲和視頻換臉。大型語言模型也讓假新聞的傳播變得更加便利,而不少國家都深深感受到了這一禍害:人工智能生成的大量內容,可以淹沒高質量的新聞報道,并在幾小時內破壞整個國家的穩定(比如英國發生的極右騷亂)。此外,同樣的策略也可以用來蒙蔽消費者。
但這些還不是問題的全部,社交媒體的使用,與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嚴重危害相關。許多業內人士對人工智能支持下的網絡攻擊和自主行動武器可能對國際和平與安全造成的破壞性影響表示擔憂,更不用說這類武器給人類帶來的存續性風險了。
大型科技企業往往對傷害和侵犯人們權利表現得漠不關心。社交媒體公司尤其如此,用戶在其平臺上停留的時間越長,這些公司的收入也就越高。2021年一名告密者提供的文件顯示,臉書明知其算法和平臺推廣了有害內容,卻并未采取有意義的應對措施。這并不足為奇,研究發現,用戶會花費更多時間在網上表達仇恨、生氣和暴怒。
雖然不愿自律,但大型科技企業卻希望協助制定數字領域和人工智能的法規。如果放任這些巨頭去主導建立新全球監管框架和監督機制的進程,那會是一個危險的錯誤。
好消息是,還有很多獨立專家和學者可以就如何更好地監管人工智能和其他數字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提供寶貴意見。當然,私營部門必須參與此類政策制定過程,但其參與程度不能超過包括公民社會組織在內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技術創新不應再只為少數跨國公司的利益服務。為了確保讓每個人都能過上有尊嚴的富足生活的可持續未來,政策制定者絕不能讓科技巨頭去主導數字平臺和新興人工智能應用的監管。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