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日本政壇可謂風起浪涌,自民黨因“黑金”問題及統一教會丑聞備受指責,岸田文雄更是解散了派閥以謀求轉變。在這一背景下,作為黨內“非主流”的石破茂“逆襲”上臺后,能否采取有效措施夯實其基本盤?石破茂又將推出怎樣的內外政策?
據選前民調顯示,此次參選自民黨總裁的候選人數雖多達9人,但石破茂、高市早苗、小泉進次郎早已形成“三強”格局。外界普遍推測高市早苗勝選概率更大,但石破茂卻實現了“逆襲”,這個結果令高市陣營感嘆“不可思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石破茂的民意支持率較高。多年來,石破茂就一直是各路媒體輿論調查中的首相熱門人選。
另一方面,石破茂獲得了前首相菅義偉、競爭者小泉進次郎及岸田文雄的支持。石破茂曾與菅義偉在2021年選舉中有過聯手合作,并與小泉在本次選舉前達成協議,即小泉若在首輪中落敗,其支持者將在第二輪中把票投給石破茂。此外,在自民黨資深元老相繼淡出政壇的情況下,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岸田文雄,在關鍵時刻出手幫助了石破茂。選舉前,岸田一直作壁上觀,但在石破茂選前召開記者會并公開表示將繼續推行岸田的政策后,岸田在最后一刻選擇了石破茂。這一戲劇性勝利背后的權力格局,勢將影響石破茂的執政基礎。
在國防政策方面,石破茂是日本“鷹派”代表人物。他堅定支持修改“和平憲法”,提倡通過增加國防預算、強化國防工業基礎來提升日本軍事力量,主張“解禁集體自衛權”,著力推動“有事立法”,謀求讓日本重新獲得自主防御的能力和權限。
在經濟政策方面,石破茂向來對“安倍經濟學”持懷疑態度,認為正是金融寬松政策的長期化,導致國家財政及銀行財務惡化。他喊出以“日本振興為己任”的口號,提出應優先考慮戰勝通貨緊縮,重視財政的可持續性,支持實施改革舉措,強調地方才是經濟增長的主力軍,主張促進中央省廳及大企業總部向地方轉移,實現地方經濟的高附加值化,同時支持加強對金融所得的課稅,糾正對富人群體的優惠待遇。
在社會政策方面,面對日本“少子化”“高齡化”狀況日益嚴重的人口危機,石破茂主張應考慮接受有限的移民,并確保移民享有與日本人相同的工資和社會保障,但對賦予永久居住外國人地方選舉權持反對態度。
在外交政策方面,石破茂倡導日本應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雖支持鞏固日美同盟關系以維護地區穩定,但又強調日本要“自主”地維護主權和利益,通過推行靈活度、平衡性更高的外交策略,來提升日本應對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變化的能力。
其中,關于對美態度,石破茂認為當前的日美關系處于一種“不對稱”“不平等”的狀態,提出應將日美同盟提升到與美英同盟相同的“對等”水平,還指出要修改《日美地位協定》,將自衛隊派駐進入美軍的關島基地,以實現“地位平等”,并增強日美同盟聯合威懾力中的日本因素。在日美經濟合作方面,石破茂也談及“公平”,指出美國在經貿領域強迫盟友“站隊”的做法,可能會削弱盟友間的互信。石破茂還設想在日美同盟之外,繼續提升與加、澳、菲、印、法、英等國的準同盟關系,深入與美、韓的安保合作,由此構建起一個以日美同盟為核心的“亞洲版北約”。
在對華態度上,石破茂自詡田中角榮弟子,十分推崇其在1972年擔任首相期間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所做的突破。與其導師一樣,石破茂再三強調中國對日本的重要性,主張中日之間應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的合作體系。關于歷史問題,石破茂曾公開承認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問題,并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持反對態度。然而,他在具體對華舉措上又較為強硬,認為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不存在“擱置”理由。在臺灣問題上,他主張加強同臺灣當局的安全合作,不斷推動情報共享等各類機制保障,甚至多次竄訪中國臺灣討論安保問題。只不過,當被記者問及“臺灣有事是否就是日本有事”時,石破茂的立場又十分謹慎,明顯不想激化矛盾,而是盡可能避免沖突并維持現狀。
政治上并無巨大優勢的石破茂,如今面前橫亙著穩住內政與平衡外交“兩座大山”。石破茂上任僅八天,就“光速”解散了眾議院,提前打響了眾議院選戰,創下二戰后的“最快紀錄”。解散眾議院是日本首相的專屬權力,一般而言,新首相就任后三個月是民意支持的“蜜月期”,民眾對新首相會有各種“美好愿景”,因此支持率往往處于高位,此間解散并重選眾議院,對執政黨是較為有利的。石破茂此次充分利用新當選的熱度,第一時間就謀求打造一個利于執政的政治格局,既顯示其自身的執政根基尚淺,也表明自民黨的內斗依舊暗流涌動(編注:2024年10月28日的選舉結果顯示,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并未取得眾議院過半席位)。
從石破茂當選的過程可見,派閥仍是自民黨政治的底層邏輯基礎,派系角力仍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自民黨表面上雖解散了幾大派閥,但只要選舉制度不改革,議員在選舉中的權重不改變,那么派閥就有繼續存在的所謂“合理性”。因此,黨內“非主流”的石破茂能否筑起自己的根基,還要看他能否協調好各大派系利益。
按慣例,自民黨總裁選舉后,獲勝者通常會拿出重要職位來安撫落敗的主要對手,以促進黨內團結。石破茂獲勝后,卻邀請高市早苗出任沒有實權的自民黨總務會長,當然,高市早苗選擇了拒絕。石破茂以微弱優勢獲勝,卻只拿出虛職贈予高市早苗,等于沒有把黨內最強大對手的利益“穩住”并“綁入”內閣,因而石破內閣一旦遭遇任何風吹草動,不在內閣中的高市陣營大概率會出面倒閣,那么石破茂勢將面臨巨大挑戰。
放眼當前復雜嚴峻的國際局勢,外交上如何平衡中美大國競爭、處理東北亞安全事宜、破解日本“政治矮子”困局等尖銳矛盾,無不考驗著石破茂的智慧。
目前看,即便石破茂在外交、安保上提出一些“宏圖”,但“聯美遏華”的框架早已成為自民黨共識,安倍晉三的七年零八個月的強勢執政,基本鎖定了日本未來一個時期的外交、安保路線,前任的菅義偉、岸田文雄政府,都是在安倍預設的道路上前進,而相對“弱勢”的石破茂,注定跳不出這個維度,實際推行的策略大概率將延續安倍的既定方向。
基于此,筆者推測,石破茂仍會維持日美同盟的基軸不變,維持深度嵌入日美同盟體系不變,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日歐、印太多邊關系布局,倚美之力應對所謂“周邊威脅”同時進一步謀求解禁集體自衛權。在對華問題上,石破茂既不會助長“脫鉤”之勢,也不會貿然激化爭端矛盾,在雙邊當前“政冷經熱”的態勢下,推進穩定且有限的“戰略互惠關系”。
此外,石破茂高調提出的“主權獨立”“自衛隊駐軍關島”等觀點,對其而言是柄“雙刃劍”。從民族主義角度看,石破茂能利用這些激進的觀點博得支持率。從實際利益角度看,石破茂此舉是對日美同盟底線的一次試探,也是一種挑戰。對美國而言,日本是其實施印太戰略的核心支點,若是日本民族主義者而不是“親美派”掌握了政權,甚至明確生出忤逆之意,那么美國印太戰略的實施成本將呈幾何倍數增長,而這絕非美國想要面對的局面。
由此可見,石破茂的上臺,開啟的是一段如履薄冰的征程。自民黨大佬們仍是幕后“控局者”,而美國也不會放任日本領導人“脫韁”而行。也就是說,石破茂一旦行事有差池,很可能會在內斗或外壓中被迫“下臺”,成為又一任“短命首相”。
(摘自《世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