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壬午,大明王朝的京師重臣們與往常一樣入宮上朝,但是,他們見到的皇帝,并非原先的景泰皇帝朱祁鈺,而是原先被軟禁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在一片愕然中,朝廷重臣于謙、王文被執下獄。群臣不知,就在前一晚,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趁朱祁鈺病重,不能臨朝,發動政變,率軍擁立被軟禁在南宮中的太上皇朱祁鎮復辟,是為明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朱祁鎮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由“太上皇”復辟成功的皇帝。
朱祁鎮復辟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捕殺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大功的于謙。天下人都知道于謙是冤枉的,可為什么朱祁鎮一定要殺死于謙呢?
首先就是出于政治清算的考慮。盡管朱祁鎮曾經是皇帝,但是土木堡之變后,其淪為瓦剌俘虜,“喪權辱國”,大明王朝幾乎因其而覆滅。其回到北京后則被軟禁在南宮之中長達七年,奪門之變名不正言不順,要想鞏固權力,必然要對景泰朝重臣進行清算,以此消除前朝影響力,穩固自己的統治。奪門之變后,除了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被立刻下獄,后被處死外,景泰朝的重臣或殺或貶,紛紛遠離中樞。
陳循、江淵、俞士悅、項文曜被判充鐵嶺衛軍,蕭镃、商輅、王偉、古鏞、丁澄被貶黜為平民。其余景泰重臣則是較為體面地離開了朝廷,遠離了政治中心。真正被誅殺的只有于謙、王文,同時還有景泰時期的親信宦官王誠、舒良、張永、王勤,其中,朱祁鎮把于謙列為“首惡”。
為何要將于謙列為“首惡”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要弄清楚奪門之變的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誅殺大臣的邏輯是什么?究其原因,正是景泰八年正月的立儲風波。
這年正月上旬,朱祁鈺身體已然不好,而其親子朱見濟早亡,太子遲遲未立。因此群臣在擁立繼任者方面分為三派。
第一派就是復立廢太子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王直、胡濙、于謙都是此派;第二派則為迎立太上皇復位,石亨等人雖不敢言明,但早已暗中聯絡,這兩派對于朱祁鎮都是利好的;但是第三派,則對朱祁鎮一系的皇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那就是迎立襄王世子。根據楊瑄《復辟錄》的記載,王文、陳循、蕭镃三人為迎立襄王世子派的核心人物,這也僅僅是一個提議,并沒有付諸實踐,所以王文在下獄后連呼冤枉。但是朱祁鈺對三派都持否定的態度,因此,等到奪門之變驟然發生,在朱祁鎮眼里,迎立襄王世子的諸臣自然是惡人。這也是王文被誅殺的原因。
至此,我們可以得知于謙并不是迎立襄王世子派的首要人物,即使出于政治清算的考慮,也不應該處死。那么,為什么這個罪名被安在于謙身上,而朱祁鎮在不加詳查的情況下就將于謙殺死呢?
這是因為朱祁鎮對于謙也有著極重的成見。首先就是朱祁鎮“北狩回鑾”之事。土木堡之戰后,朱祁鎮喪師被俘,也先本以為“奇貨可居”,卻不想明朝廷迅速立朱祁鈺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此舉功在大明社稷,但對于朱祁鎮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之后,朱祁鎮又被也先挾持至北京,作為“和談”的籌碼。但在于謙的主持下,明朝廷拒不媾和,在北京城下痛擊瓦剌軍。北京保衛戰結束后,也先還不死心,景泰元年(1450)三月,也先一邊調集重兵進攻萬全,一邊又派人前往大同,希望明朝廷遣使“媾和”。但是于謙看出了這只是瓦剌的緩兵之計。
此后,明軍邊將才放棄了媾和的幻想,堅持與瓦剌軍對戰。到了景泰元年八月,無利可圖的也先派出多批使者,希望歸還“太上皇”。面對意圖阻止的朱祁鈺,正是于謙的“天位已定,寧復有他”打消了景泰帝的疑慮,迎回了朱祁鎮。從事后來看,于謙無疑是朱祁鎮得以平安歸來的頭號功臣。但在朱祁鎮看來,卻未必是這么一回事。
除了在“北狩回鑾”一事,于謙在景泰帝更換太子一事上的表現,或也令朱祁鎮不快。景泰三年(1452)五月,朱祁鈺廢除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封其為沂王,而立自己的親生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在景泰帝即位之時,孫太后即立朱祁鎮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于謙亦為人證。然而朱祁鈺即位第三年,即謀求廢除朱見深,于理有虧,于謙也無力阻止。作為擁立朱祁鈺,與孫太后有皇太子之約的重臣于謙,在易儲風波中簽名同意更換太子,在朱祁鎮眼中怕是還要罪加一等。
除了私怨,朱祁鎮除去于謙還因為自己在土木堡的失敗罪過太大,而于謙在北京保衛戰的功勞太高,他的存在時時提醒自己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于謙活著,自己如何保留帝王的無上尊嚴?
如果說政治清算和個人恩怨兩個因素是朱祁鎮殺死于謙的“內因”,那么最后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外因”:石亨、徐有貞等復辟功臣,一定要殺死于謙。
石亨、徐有貞發動奪門之變,本身就是一場基于自身利益的投機行為。而這份功勞也勢必要由自己人獨享。在石亨、徐有貞看來,倘若不盡早殺死于謙,而是將于謙流放或者貶為平民,待朱祁鎮坐穩皇位,朱祁鎮或許會回心轉意,再次重用于謙。況且,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孫太后尚且在世,如果她來勸說朱祁鎮,朱祁鎮或許也會留于謙一命。
因此,只有將于謙借朱祁鎮之手盡快誅殺,才能保住自己的權位,讓朱祁鎮重用己方,而于謙絕對不會成為“己方”。
此外,在奪門之變中立有大功的張軏(張玉之弟),也曾被于謙彈劾,再加上宦官勢力的代表曹吉祥也素來憎恨于謙,復辟集團可謂都是于謙的敵對方,自然無人出來保于謙性命,只有除之而后快。
如果還要加一個原因,可能就是運氣。在奪門之變前一日,于謙等人已經擬好了勸朱祁鈺復立朱見深為太子的奏疏,卻因天色已晚而沒有上呈,只要奪門之變晚一天發生,于謙也許就不至于丟掉性命……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