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風光攝影愛好者熱衷于拍攝星空風光,亦稱為星野攝影。星野攝影的定義是將星空與地面景物結合拍攝,而不是單純地拍攝星空本身。在進行星野作品創作時,首先需要注意構圖,即選擇合適的地景并合理安排星空、銀河、月亮等天體與地面景物的關系。同時,合理的曝光也至關重要,需要兼顧星空與地面景物的亮度。
構圖要求攝影者具備創意和審美,這方面內容在此不作過多展開。至于拍攝星空本身,實際上是相對簡單的。通常使用廣角至超廣角鏡頭,光圈設置為F2.8或更大,ISO值設置在1600至3200之間,曝光時間一般為10至30秒,這一組參數幾乎可以稱作“傻瓜參數”。只要當地的光污染不嚴重,使用這些設置就能輕松拍攝銀河。
如果拍攝的僅僅是星星而非銀河,操作則更加簡便。大多數肉眼可見的星星比銀河更加明亮,因此可以適當降低ISO設置,ISO800就足以拍攝到許多星星。
為什么在拍攝星空時需要使用如此高的ISO?為什么曝光時間一般為10至30秒?雖然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對于未接觸過星野攝影的人來說,仍需要一些解釋。星空風光攝影是一個特殊的題材,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藝術表現上,都與其他攝影類型有很大不同。其最大的挑戰在于星空的亮度極低,夜間地面景物更為黑暗。盡管人眼這一光學儀器能夠同時觀察到滿天繁星,并分辨出黑暗中的一些地面細節,但相機很難同時捕捉到這些信息。因此,必須采用一些特殊的技術手段來克服這一難題。
對于一般的風光攝影來說,當光線昏暗時,攝影師通常會將相機放置在穩固的三腳架上并進行長時間曝光。有些攝影師甚至會曝光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然而,在拍攝星空時,由于星空與地面之間的相對運動(地球自轉每24小時一周),無法采用長時間曝光。過長的曝光時間會導致星星的軌跡變得模糊,形成所謂的星軌,失去清晰的點狀效果,這與我們肉眼所見的星空大不相同。
那么拍攝星空時究竟能接受的曝光時間是多長呢?這與鏡頭焦距和相機傳感器大小有關。鏡頭焦距越長,曝光時間越短。對于全畫幅135相機來說,一個常用的參考標準是“500法則”——曝光時間(單位:秒)不能超過500除以鏡頭焦距(單位:毫米)。例如,使用17mm的超廣角鏡頭時,500/17≈30秒為曝光時間的上限。而如果使用100mm的中長焦鏡頭時,500/100=5秒則是曝光時間的極限。
對于大多數現代相機來說,5至10秒的曝光時間過短,無法實現足夠的星空曝光,因此拍攝星空時通常會使用廣角鏡頭。廣角鏡頭的另一個優勢是視角較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星空和銀河元素,使畫面顯得更加宏大。我個人偏好使用的焦段是14mm至20mm。
需要注意的是,“500法”則給出的曝光上限僅供參考,實際的曝光時間應根據具體情況以及照片用途進行調整。例如,使用16mm的超廣角鏡頭時,依據該法則,曝光時間上限為31秒。然而,如果照片的最終輸出幅面較小(如用于網絡、雜志印刷或不超過12至16英寸的放大),曝光時間的上限可以適當放寬至45秒。相反,如果最終輸出尺寸為40至60寸的展覽級作品,那么曝光時間應控制在10至15秒之間。對于APS-C畫幅的相機,曝光時間的上限需要除以1.5至1.6。
此外,由于地球的自轉軸指向北極星,靠近南北極的星星相對移動較慢,而靠近赤道的星星則移動較快。因此,當鏡頭指向北方或南方的天空時,可以適當延長曝光時間;而指向東西方天空時,曝光時間則需要縮短。
當然,也可以使用赤道儀來追蹤星星的運動,這樣能夠延長曝光時間而不出現拖尾現象。有關赤道儀的使用方法,我將在以后專門的文章中進行詳細介紹。總的來說,拍攝星空的曝光參數相對簡單,通過合理調整ISO、曝光時間和鏡頭焦距,便能成功捕捉星空的美麗。

真正難的,是對地面曝光。除非那天夜里有月光(或者靠近城市有光污染),否則地面景物會比星空還要暗很多。要把地面景物曝出來,而且畫質還得可以接受,真心不容易。
對星空下的地面景物曝光,有四種辦法(請參見《極致之美》一書的星空專題篇的相關討論):用自然光單次曝光同時拍下星空和地面——這通常需要月光或者城市光污染來照亮地面,同時需要高ISO。對多數相機來說這樣的畫質會很差,噪點非常多。
用自然光同時段兩次曝光:星空用高ISO短時間曝光,地面用長時間曝光(可能需要幾分鐘到一小時),然后進行曝光合成。對多數135相機來說,這樣做的畫質會很差,噪點非常多。
在天全黑之前對地面景物曝光,然后和同機位在夜里拍攝的銀河拼接合成——這樣畫質最好,但要讓畫面顯得真實自然如夜間拍攝并不容易。而且有些人心理上不接受這樣在兩個不同時段拍攝并合成的拍攝手段。
人工補光——用手電筒、閃光燈等進行人工補光。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


人工補光最常見的辦法是“光繪”(LightPainting)。這種技術很多攝影愛好者都熟悉了。它其實很簡單,我們讓相機進行長曝(比如曝光時間30秒),同時用閃光燈/手電筒等比較強的人造光源去照亮地面景物。與黑夜里的環境光相比,我們的人造光線亮度極高,很容易比環境光亮幾百倍幾千倍。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手電筒或閃光燈的光束都比較窄,只能覆蓋地面景物的一小部分。所以在長曝過程中,我們需要對準地景的不同地方,用光束來回掃描(如果用手電一類的連續光源)或不斷閃光(如果用閃光燈)。這種辦法被稱為“光繪”,因為光束是我們夜間的畫筆,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去照亮任何地方,勾畫出任何我們想要的輪廓。
下面兩張圖是我用手電筒光繪得到的作品:
光繪的好處是用的光線比較亮,我們可以用低ISO和小光圈來取得很好的畫質。
1.比較難以掌握——要想均勻地照亮地面并不容易。
2.我們知道光線的衰減和距離的平方成正比。距離增加一倍,光線減弱4倍。一般我們都是光繪距離我們比較近的景物(比如幾米外),這意味著遠景(可能是比近景遠幾倍到幾十倍)接收到的光線非常少。拍下的照片前景很亮,遠景很黑(注意一下上面兩個用手電筒補光例子里的遠景)。
3.夜間使用閃光燈和手電筒會很刺眼,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光污染。在國家公園等公共場合還會干擾其他游客欣賞夜空。美國好幾個國家公園(如著名的拱門國家公園)從去年開始已經禁止攝影團進行夜間光繪。
4.星空和地面不能一次成像。星空需要用大光圈和高ISO,地面需要用低ISO和(或)小光圈,然后后期合成。很多初學者不會合成或合不好,此外,有些非藝術類攝影比賽不接受曝光合成的作品。
最近幾年興起的微光夜景補光(LowLevelLighting/LLL)就是為了解決光繪的問題。大部分攝影愛好者可能沒有聽過這個名詞,但和光繪一樣,LLL也是用人照光源照亮地景。和光繪不同的是,LLL的光源亮度極低。低到什么程度?可以只比環境光亮一點(比如只比環境光亮幾倍),肉眼幾乎看不出來。可這一點點光,就能在最終照片上有巨大作用。

1.因為我們一般是用連續光(帳篷燈、LED平板補光等等)從遠處照明,不需要來回掃描,容易掌握——來回掃描的時候想均勻地照亮地面比較不容易。
2.因為我們不需要很強的光,我們可把光源放得很遠,比如幾十米幾百米遠。這樣,光源到前景和遠景的距離差別就不那么大了。前景亮遠景黑的情況相對不那么嚴重(當然幾公里外的山是沒法照亮的)。
3.LLL光線非常暗淡柔和,不會刺眼和干擾別人。其實這一點光線的存在對夜間攝影師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看清地面,走動換機位時也不需要開頭燈。開頭燈會刺眼,也會干擾你同伴或現場其他攝友的拍攝。
4.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的攝影設備讓這一切變得可能。星空和地面可以在同一鏡頭下一次性成像,捕捉到天與地的廣闊景象。

1.一次拍下星空和地面,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對不喜歡或不會合成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大優點。但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用高感和大光圈拍地面,導致畫質不高(噪點高、畫質軟)。如果前景離鏡頭很近,大光圈還會有景深不夠的問題。
2.我們可以用多張平均堆棧降噪來減輕噪點問題。景深不夠就沒法拍攝單張了。要么你用大光圈多拍幾張然后景深合成,或者用小光圈更長時間曝光,然后和星空合成(記住星空不能長曝)。
3.如果你不害怕合成的話,我們可以用一個折中方案。我們還是用LLL技術(不需要光繪,避免了光繪的缺點),但把光線調節得比較亮。這樣我們可以用比較低的ISO、比較小的光圈、比較長的曝光時間(數分鐘以上)來曝光一張畫質優秀的地景,然后和星空合成。雖然是“比較亮”,但相比于閃光燈或電筒光還是暗了很多,不會太刺眼,不會有明顯光污染。
用LLL技術的關鍵,是你需要幾盞能調節亮度的光源。你需要那種能把亮度調節成非常低的光源。
此外,我們最好能有兩盞或更多的光源。如果只用一盞燈的話,很容易導致陰影,肉眼不容易看出來,但長曝出來后會非常明顯。夜景畫面有濃重陰影會很奇怪。
任何能滿足上述條件的光源都可以。目前市場上選擇非常多。我個人目前用得最多的是下面兩種:
①GoalZero微型USB充電帳篷燈(LIGHTHOUSEMICROCHARGEUSBRECHARGEABLELANTERN)
這個燈非常小巧,光照持久。它的特點是用途多,我出門常帶3—4個。露營時,在夜晚做飯的時候,有幾盞這款燈非常方便,走路的時候也可以用它當手電。
用它補光也超級好用,首先它是暖色光(3000—3800K),這個很重要。絕大多數LED電筒或帳篷燈的色溫都很高,大部分人還是喜歡暖調補光效果。
第二,它可調光的范圍非常廣。最亮150流明,最低僅7個流明,非常適合做LLL。
②Iwata巖田LED攝影補光燈。這個系列有好幾個型號,我用GL-01,但其他幾個型號都可以用。這款補光燈很多婚禮攝影師、旅行攝影師都非常喜歡,它比手機還小,光線均勻明亮(上百個LED燈珠,但可以調成很暗),隨時用它給人像、靜物,甚至菜肴補光都極為方便。
這種燈,也是我們夜間補光的利器。
巖田(還有很多其他品牌)的優點是:
1.色溫可以調節。比如巖田GL-01的色溫范圍是3000—5500K,我們可以隨心所欲調節補光的色彩。
2.最亮可以到達2800流明。
讀者可能說,LLL不是要非常暗的光嗎?要這么亮干什么?首先,我們可以把亮度降低到5%功率輸出。其次,高亮度意味著我們可以把光源放到很遠的地方,比如幾百米之外,用它照亮大場景(比如一個峽谷)。我們還可以用它照亮一個石壁,然后把光線反射回去。這樣的反射光比直射光柔和很多,更像夜間光線。反射光的亮度遠低于直射光,因此光源亮度高很有用。
1.如果有可能,用反射光,這樣更柔和。
2.拉開光源和前景的距離,減少前景亮遠景黑的問題。
3.多用幾盞燈去布光。
4.如果有可能,把燈放比較高的位置(放在石頭上、石壁洞里、土堆上或三腳架/燈架上)。這樣看起來比較自然,而且能照亮地面。如果把燈放在地面上,它可以照亮遠方比較高的景物,但地面一般是黑的。
5.學會讓燈的亮度和環境光/星空亮度一致。


下面是我用LLL技術拍攝的一些作品的例子,希望能對大家拍攝夜景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