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媽的親戚,按理說跟我家都有關系。可事實上,他們只和老媽往來,或者說只跟她聯絡。
昨晚老媽打電話給我,說住29樓的“侄女”給她送了好多黃瓜,讓我帶點去吃。她特別強調是住29樓的。據我了解,那棟樓里,她還有一個“侄女”,住在16樓。
老媽這人愛跟左鄰右舍打招呼,不管認不認識,用她的話說挨著住就是緣分。兩年前的某一天,老媽在電梯里遇見一位中年女子,她提著大包小包像是在搬家。一問,果然剛搬來,住29樓。老媽主動幫她布置新家,還帶家里的一些日用品給她。女子感動極了,沒幾天就給老媽提來一籃雞蛋。老媽又回贈她幾袋自己做的牛肉干。女子跟老媽是本家,都姓程。這下好了,女子改口叫老媽“姑姑”,兩人越走越熱絡,老媽也把她當親侄女。
老媽人緣一向不錯,聽說“侄女”的女兒還沒對象,就幫忙物色了一位帥氣的人民警察,兩人很快喜結連理。“侄女”家來了客人,總要請“姑姑”坐上席。當“姑姑”的有一手好廚藝,隔三岔五做些美食端給“侄女”一家享用。去年冬天,“侄女”去海南探親,兩人還三天兩頭通過視頻聊天。老媽總說29樓的“侄女”跟她很親。我至今沒見過那位“表姐”,我的兩位親哥哥更是對那位新增的“表妹”聞所未聞。
老媽那位住16樓的“侄女”,據說是一位教師。我猜測老媽和她多半是在電梯或小區里認識的。老媽總跟我說那“侄女”太重感情,上次老媽做小手術,人家買一大包補品來家里探望。這年頭哪有無緣無故對你好的,我表示很不理解。老媽這才說,那家的小孩喜歡吃臘肉、湯圓、餃子等,我媽知道后就經常做了端去,還將自己做的咸菜、皮蛋、鹽蛋之類的送到她家,一家人喜歡得很。可那些東西又值不了多少錢,我媽反復強調這點,稱那“侄女”送的值錢多了,她內心很過意不去。
“她姓啥呀?”我隨口問道。“跟我是本家呀,她見到我都是親熱地叫‘大姑’。”老媽樂滋滋地對我說。
“也姓程呀?”我故意問她。老媽以前認的一些侄兒侄女其實姓“陳”,為此我多次強調那不是同姓。“姓陳,反正讀音差不多,你太較真了!”老媽對我的觀點很不滿。
老媽還有一個“表侄女”,是她去年住院認識的。那女子剛進病房時一臉的苦相,不停地打電話稱自己命不好。我很反感負能量爆棚的女人。老媽倒好,主動和她拉家常,還把帶去的水果跟她分享。那女子像是遇見知音,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老媽痛說不幸的家史。老媽很有耐心地聽她嘮叨,細聲細氣地安慰她。那女子的臉終于陰轉晴,后來幾天病房里再也聽不到她罵罵咧咧的聲音。
老媽出院時,女子剛做完手術,非要下床送她。老媽跟我說女子和我外婆同姓,讓我叫她“表姐”。老媽從此又多了一門親戚。
老媽后來常打電話關心那“表侄女”的生活。兩人在電話里會聊很久。某天她竟然將那女子請到家里吃飯。有幾位阿姨約老媽去農家樂玩,她笑嘻嘻地在電話里回絕了,說“表侄女”來了。那些阿姨也沒多問,知道老媽的“親戚”多,不是“侄女”就是“表侄女”,再或者就是“表弟”“表妹”之類的。
老媽說過兩天她要去省城,“姨侄”會開車送她去高鐵站。她那個“姨侄”我見過,就在她住的小區附近賣廚具。老媽打聽到他是外地人,又離異單身,就經常邀請他來家吃飯。那男人的母親姓程,他叫老媽“大姨”。
老媽到底有多少“親戚”,估計連她自己也弄不清,我也不干涉她到處認親。或許正是因為有這么多“親戚”,她的晚年生活才變得有滋有味。
編輯|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