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故鄉浙江臺州,有一道名為食餅筒的傳統美食。每逢佳節,街頭巷尾便會涌現出制作餅皮(做食餅筒的材料)的熱鬧景象。行走在這里,不經意間便能發現,老店門前總是人潮涌動,即便隊伍蜿蜒曲折,也擋不住人們對美味的渴望。更有那些深諳此道的老饕,往往提前數日便與店家預約,確保能品嘗到這份獨特的美味。對于店家而言,節日前后無疑是忙碌與收獲并存的日子,從清晨至夜幕,幾乎無暇他顧。餅皮雖售價低廉,卻承載著無數家庭的節日記憶。
做食餅筒,首先要制作餅皮。可別小看這張餅皮,制作過程非常講究——太厚會影響口感,吃起來像發酵失敗的死面團;太薄則包不住食材,還容易破。因此,面粉與水的比例非常重要。母親曾言,調和的面糊最佳狀態是插入一根筷子能穩而不倒。將平底鍋預熱后,輕灑幾滴油,使油均勻覆蓋鍋面。隨后,手速極快地將面糊甩入鍋中,迅速攤開,直至邊緣微微翹起。輕輕翻面,短短數十秒,一張薄如蟬翼的餅皮便宣告做成。在家中,新出爐的餅皮通常被小心翼翼地平鋪于蒸盤上,覆以紗布,以免冷卻失去柔軟。
食餅筒的靈魂,不僅在于餅皮的精妙,更在于其內餡的豐富多彩。炒面、蛋絲、土豆絲、豆腐、豬肉、洋蔥條……這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在巧手烹飪下匯聚一堂,彼此交融,成就食餅筒獨特的風味。擺放餡料也有講究,底部與頂部多以面條鋪墊,豆腐則置于中央,以免破壞餅皮的完整。精心挑選的食材層層疊加,最終在雙手的巧妙操作下,化作一個緊致的食餅筒。其中,湯汁的加入可是食餅筒的“點睛之筆”。一勺精心熬制的肉湯,不僅能滋潤餅皮,更令整個食餅筒香氣四溢,口感層次分明,入口不會發干。
吃食餅筒,一口咬下,破皮而入的瞬間,滿口都是探囊取物的快感。我們無法預知下一口會吃到什么,但那一定是我們想吃的,因為所有的餡料都是我們自己準備的。我不太喜歡吃餛飩、餃子,它們的味道太單調。而食餅筒則不同,多種蔬菜、肉類的混雜,不僅豐富了質感上的層次,同時餅皮與餡料的完美結合,也使食餅筒更加入味。肥美多汁的紅燒肉與焦黃鮮香的炒面更是絕配。如有不解風情的人,單把里面的餡料挑出來吃,這無疑是暴殄天物的舉動。而倘若囫圇吞下,也未免少了份體驗與享受。
食餅筒的魅力,在于它的隨性和包容。無論是家常小菜還是山珍海味,皆可成為其餡兒。大小、厚薄全憑個人喜好,即便是最簡單的搭配,也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享用食餅筒時,需將其豎立,一手握住中部,另一手托住底部,避免因重力作用而導致餡料散落。有時,未食用完的食餅筒經再次煎炸,外皮變得酥脆,內餡依舊鮮美,別有一番風味。
食餅筒不僅是餐桌上的主角,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每當家庭成員圍坐一桌,共享這道美食,那份溫馨與和睦便油然而生。盡管食餅筒的制作過程煩瑣,但正是這份不易,讓它成為家人團聚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賦予了節日特別的意義。
食餅筒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文化的傳承。即便遠離故土,那份關于食餅筒的記憶,依然能夠勾起人們心中最溫暖的回憶,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編輯|郭緒書